王小京 摄
7月10日,三联·松果生活联合北京SKP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家迷”聚会,我们邀请了著名主持人、《我爱我家》编剧之一张越,演员、《我爱我家》贾圆圆扮演者关凌,《我爱我家》郑小兰扮演者贾乐松,嘻哈包袱铺相声演员、“家迷”高晓攀,广告创意工作者、《我爱我家》爱好者东东枪、资深“家迷”郑捕头共同带大家回到90年代,讲述关于“我爱我家”的种种。
《灭鼠记》:梁左、金雅琴、文兴宇(王小京 摄)
我爱我家作为90年代的热播剧,已然跨越时间的限制,成为影响至今的常青剧,关于“家迷”,他们不仅是一批跟随《我爱我家》成长起来的老粉,也是一个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的神奇群体,70、80、90后谈论“我爱我家”,00后也谈论“我爱我家”,时至今日,《我爱我家》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期推送,松果君撷取现场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高晓攀
嘻哈包袱铺相声演员、“家迷”
“梁左先生是我心中的大神,他的所有作品我都会认真学习研究。前段时间拍戏,我和梁天老师探讨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相声再也达不到梁左先生当年的水平?梁天老师说,我们常常忽略的一点是,梁左先生首先是一个文学家,对于相声创作来说,这点很重要。
李雪健客串《情暖童心》
“相声最大的特点是铺垫,但是现在的相声追求的是一句一个段子的快速搞笑,如果我没有完成快速搞笑,就不会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你看马三立老师的相声,是在所有故事说完了后,才磨出最后那一句话。”
虽然我不能给时代带来什么,但是我也不能制造垃圾。
“如今的相声大都是在复制网络上的段子和笑话,但是,当年,梁左先生他们都是在制造流行语,这也是《我爱我家》之所以能够经典的原因之一。”
“写一个相声是很痛苦的,因为要在十二分钟内涵盖高密集的段子、高密集的‘包袱’,还要把故事完整讲完以及展示这个故事背后的意义。”
“《我爱我家》中有很多相声的技巧和表演状态,所以我觉得梁左先生在创作的时候,一定从相声中汲取了不少灵感。我跟一些专业演员聊天的时候也听他们提过,相声的一些技巧很值得专业影视演员去借鉴和学习。”
张越
著名主持人、《我爱我家》编剧之一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当时我们编剧拿的钱要比明星们多,这个剧组竭尽全力把钱都给了编剧,现在没有这种事了,没有不出名的编剧比出名的演员拿钱多的事情
《我爱我家》,就是一群苦哈哈的年轻人愿意攒在一起干一件好玩的事。
“为什么很多台词在《我爱我家》里好玩,放别的地方就不行了?我们行话叫‘铺平了,垫稳了’,前面的人物关系都确立了,这种关系本身是有趣的,内在张力都具备了,所以当你写的时候,怎么写怎么好玩。”
“我小时候很喜欢看《红楼梦》,后来经常会把北京土话和《红楼梦》里的文言文杂糅在一起,这是一个年龄段的毛病,后来在写《我爱我家》的时候忽然想起这事儿,于是就写出了那句经典的台词‘这红烧肉我吃着竟很受用。’
化妆中的葛优
《我爱我家》剧组里有一个信条就是,宁伤交情不伤包袱,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找乐子,只要能找乐子,互相损谁都可以,谁挨损了都不能生气。”
“写情景喜剧是特别耗神、耗料的,你攒了很多年的东西,一把就扔出去了,然后接下来你需要谋生一旦开始谋生,你就再也没有那个能量了。”
咱们中国人总体来说幽默感比较差,因为我们心态不放松。第一不敢自嘲,怕丢人,第二不敢动别人,怕得罪人中国女性特别能找乐子的非常少,女性幽默感强的特别少,我们的文化对女性的陈规定型是不能让你贫,但其实好的幽默不是贫,但问题是总得有一个过程,你的幽默里边可能有些幽默不是特别适度那就一定要被打压?”
“凡是在《我爱我家》待过的人,后来就必须得天天找乐子。”
关凌
演员、《我爱我家》贾圆圆扮演者
“选小演员的时候,有一个女孩比我漂亮得多,结果出来后,我问梁左叔叔,为什么会选我而不是那个漂亮的小女孩。梁左说,喜剧选的不是最漂亮的而是选长得最有特点的于是在当时的我的内心深处便记住了,原来我是长得最有特点的。”
“《我爱我家》中常常会出现演员的二度创作,给原本有些枯燥的场景增添了不少笑料。”
“当时拍《我爱我家》是一天半拍一集,相当于在这个时间内排一个话剧,台下坐着王朔、冯小刚、陈凯歌这些大咖,梁左老师从头到尾陪着我们排练,你说出来的片子能不好吗?这也是经典再难重现的原因吧,现在大家都在追求快,这个过程,我们丢了很多品质。”
《大侦探》剧照(王小京 摄)
“1993年,没有娱乐环境,不管多大的腕儿都得坐着小巴去广院拍戏,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没有‘火’的概念,对当时小学的我来说,能去电视台已经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了。”
“刚才我在北京电视台录节目的时候,遇见了文爷爷生前的医生……大家曾一度以为我是文爷爷的亲孙女,包括之后我们也有很多合作,听到医生说起文爷爷,我就非常感伤,来的路上,我想起戏里圆圆离家出走那一集,爷爷坐在沙发上,想象着圆圆长大后归家的场景,这也是最温暖我的一个部分,当时那么小的孩子,忽然出现在等待他的爷爷面前,大声喊着:爷爷我回来了,是警察叔叔带我回来的……
“我是在一个传统家庭长大的孩子,我的爷爷是一个特别权威的人,别说摸他脑袋了,放轻松说话都不行。在《我爱我家》中,我的家人都很可爱,爷爷跟圆圆的戏很多,所以当时开演后,不少人以为我俩是真的祖孙俩。通过这部戏,也让小小的我有很多释放的空间,拍完戏回学校后,我也没那么乖了。
“文爷爷塑造人物的能力特别强,戏里戏外是两个人,当时演《我爱我家》的时候,他不过是五十多岁,因为演得太像七十多岁的样子了,文爷爷后来就说,经常是一堆人搀扶着他,最后一问,这些人都比他大。
《我爱我家》绝对不是一个‘胡侃+臭贫’的剧,这里面有很多很深层次的东西,26年前我演的时候,很多台词没有读懂,都是靠‘小机灵’背下来的,事后很多年来看,我才能懂得这其中的深意。”
让人哭是很简单的,生老病死嘛,但是让人笑却是很难的,因为大家的笑点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今天还在坚持做喜剧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贾乐松
前央视编导、导播;《我爱我家》郑小兰扮演者
“当时我一句唐山话都不会说,是宋丹丹弄了盘磁带,把台词录了一遍,然后我生生背了下来的。”
“(当时,我给《我爱我家》做导播)有一次,英达老师说我切得不对,我自认为这行我算是做得不错的了,但是切了几遍,他都不满意,后来,他就尝试着自己上手来切,那双大胖手,竟然非常灵活而且切得特别好。”
“《我爱我家》太好笑了,我在现场导播的时候,常常因为忍不住,发出‘杀猪般的笑声’。”
东东枪
广告创意工作者、《我爱我家》爱好者、著有《六里庄遗事》
“我觉得梁左老师在剧本和相声的创作上是互通的。《我爱我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先有了人物和家庭,才有了这些‘包袱’,所有的梗都是基于人物和情景诞生出来的。”
“对于喜剧中的‘包袱’,首先是编剧得写得出来,其次导演得读得出来,大家心领神会到那个份上,才能不糟践这个东西好的演员演的不只是编剧写的台词,而是‘潜台词’,也就是字缝里的感觉。”
《我爱我家》的‘完美家庭’是由一群不完美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缺点,观众们非常温柔地接纳了这些有缺点的人,他们在剧中的互相嘲讽和自嘲,形成了一个非常温暖的氛围。”
“有人是从1993年开始看《我爱我家》,有人从2003年开始看,不管是从什么年龄什么时间开始看,我相信接下来这些人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动作就是,反复看。这也是我从一些书上读到的,经典这两个字的定义就是,可重复观赏。
当初定‘我爱我家’这个剧名的时候,英导觉得别扭,后来王朔说,别扭就对了,我们要的就是这点别扭劲儿这件事儿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写东西的时候,常常想起王朔说的‘别扭劲儿’,因为这股子别扭才让《我爱我家》成为一种特别的珍贵的存在。”
“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喜剧天赋的人,只是缺少英达导演这样一个创作核心,能够将各种创作力量、表演力量、能工巧匠集中在一起,将他们碎片化的才华变成一个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完整作品。我期待未来有这样一个人出现。”
“《我爱我家》这部剧有一个特点,这里面的语言是对以往主流话语的解构,这是梁左老师太擅长的东西,他对那些主流的语言形态很熟悉,因为那是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是他几十年里磨炼的一个本事。”
黑麦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出国上学的时候,我什么都没带,就在机场买了一套《我爱我家》的VCD,这一套盘后来做了多少张盗版我记不得了,但是我敢保证当时在悉尼上学的留学生每人手里一套,起初大家见面还说英文,后来就开始说《我爱我家》的台词了。”
“从第一次看《我爱我家》开始,我的性格就在其中的很多角色中切换,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同学说我像孟朝阳,到了高中又变成了英达,现在写稿子的时候又变成了情绪失控的贾志国,所以这部剧对我的影响很大。”
“采访英壮老师的时候,本以为会草草结束采访,没想到当我们点上第一根烟,当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英壮老师大概用了两个小时回答了这一个问题。”
郑捕头(本次活动主持人)
资深“家迷”、著有《我爱·我家》和《青年梁左》
“当年《我爱我家》的剧组很穷,但是他们仍旧把大部分钱给了编剧,说明在当时,他们是非常重视剧本质量的。”
“贾圆圆的家太让人羡慕了,他们可以允许一个小孩这么说话,周围的大人也好玩,也很疼圆圆。”
“以前老有粉丝说《我爱我家》和《红楼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英达老师本来不以为然,后来看了剧迷写的好几十页的分析,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有这么多联系!”
“我问过英达导演,如果梁左老师还在世的话,他能不能再出一部这样的剧,英导回答道,能出,但是他得好多年不写,中间不能再往外掏东西才行。”
现场花絮
 在浩瀚的微信宇宙里,一眼找到我们!👀
✨ 发现更多关于好生活的灵感 ✨
关 / 注 / 松 / 果          拯 / 救 / 无 / 聊
人文 · 艺术 · 生活
 Learn More 
 Contact us 
商业合作/投稿发送邮件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松果生活APP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