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E    Y
• TODAY 
 G       A
  O
u
P  I  N  K
2019  |  Vol.49
又是一月一度的读书观影笔记时间,话不多说直接开始吧!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
昆丁的第九部长片《好莱坞往事》,加上小李子和Brad Pitt的双男主设定,堪称年度最受期待电影之一。
本来抱着一路血肉横飞的心走进影院,没想到前2/3却不温不火,直到最后才大开杀戒。电影根据知名的曼森杀人案改编,却变成了充满黑色幽默和慈悲心肠的结局,也许昆丁也老了吧,宁愿让这段好莱坞往事更圆满一些。
看的时候一直感慨有天赋的狂人就是不一样,时不时就出来个角度清奇或是调色美翻的镜头来展示实力。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热爱电影。我最喜欢的设定是昆丁没有让小李子功成名就后就归于平凡,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别爆裂的突发事件,让变老的他和Brad Pitt帅出了全片最高潮。
虽说四星差不多,但其实我内心很想给电影里的Brad Pitt打一万分!太太太有型了简直想尖叫的那种男性魅力啊,裸上身修天线的镜头看得全场啧啧啧啧啧啧,明明55岁了为什么还这么有型?!整个人设也超带感的!
唯一看得不大爽的地方是中间恶搞了李小龙。但看很多采访里昆丁对李小龙还是很推崇的态度,不然《杀死比尔》里也不会穿黄色紧身衣了,希望只是幽默而不算嘲讽吧……
The Farewell(别告诉她)
🎬🎬🎬🎬🎬
刚打开烂番茄看了一眼,《The Farewell》依然还是100%的好评率。《狮子王》是53%,《好莱坞往事》是84%,由此可以得出这个满分有多厉害——我上次刷到的100%好评电影是《Roma》,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所以《The Farewell》明年拿小金人也是很有可能的!
故事很简单,讲的是小时候就来到美国的女主,奶奶在国内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所有家人口径一致决定不告诉她,还安排了场假婚礼要大家回国团聚。女主很不理解但也无奈成为同谋者之一,本来想说出真相,却随着和奶奶与其他亲人的相处中,慢慢了解更多。

导演给出的答案是“美国人把人的生命看成个体,而中国人会为家庭和社会而活着”,这也是她真实经历的故事,本人即为女主。我觉得此片最神的是结局,什么都不知道的奶奶居然活到了今天——本来医生说只有三个月,现在都六年了。瞬间就有种三观重塑的感觉,说真的我原来也赞同知情权神圣不可侵犯,可实际上却未必如此。
再看烂番茄下面的网友评论,原来很多老外也会选择不告诉老人患病的消息,有个网友更是表示“我应该早点看这部电影的,当年我爷爷得病了我们就第一时间告诉了他,两天后爷爷就去世了”
这种可以搬去《奇葩说》的人伦选择真的太微妙了,因为根本没有正确答案。那些符合当代思维的,体现权利与自由的事情,到最后可能还不如民间智慧来得有用
Yesterday
🎬🎬🎬
三星都是给面子了,要不是看在披头士的份上我想给两星。本来看预告片非常期待:男主在全球大停电的晚上撞到了头,发现自己成了地球上唯一还记得披头士的人,于是靠这个成为了超级巨星。
这不是蛮好的么,为什么偏偏后半段又改成了鸡汤啊?一边出名一边内心挣扎,最后还在演唱会舞台上跟真爱表白,男主你的颜值和气质都撑不住这种娱乐圈文里的经典梗啊。
不过倒是提醒我们:唱歌要把歌词记完整。如果现在所有人都忘了周杰伦,你能完整翻出他的几首歌?
蜘蛛侠2:英雄远征
🎬🎬🎬
如果说《Yesterday》是“怎么还没结束啊”,看这部蜘蛛侠的时候我内心OS是“啥这就结束了”?不是意犹未尽而是莫名其妙的感觉……可能我的漫威滤镜还不够重吧。
其实反派的设定和蜘蛛侠内心纠结都蛮好的,可惜被拍得特别肤浅,感觉是导演的锅。每次明明能成为亮点的地方,要么被安排了笑点要么瞬间特效,虽然蜘蛛侠年纪小也不能当成动画片拍啊大哥。
十二个想死的孩子
🎬🎬🎬🎬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很低可我还蛮喜欢。讲的是一群想自杀的青少年被聚集到一个废弃医院集体寻死,却忽然发现了一具不知名尸体,于是被迫开始寻找真相。
整个设定很《十二怒汉》,1号说“大家来举手表决”的时候,我就知道肯定有一个人会跳出来say no。然后就是一个接一个都变得不想死了,最终在叙述中互相救赎甚至还笑了出声?
站在残酷青春的角度还挺好看。很多经典的日本青春剧镜头,比如在天台上的群像和制服少女都很带感。没get到桥本环奈,倒是觉得杉咲花和新田真剑佑相当不错。只是想看推理戏的一定会失望,剧情弱到全凭一张嘴,观众就别期待什么解密的快感了,没有的。
3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
🎬🎬🎬🎬
反霸凌和防自杀是日本青春片的两大主题,《12个想死的孩子》是后者,这就是前者。第一集开始没多久就很猛,看似弱鸡的美术老师忽然变身大boss启动炸弹,还把整个班的同学困在教室当人质。尽管有说教意味但设定太带感了,第六集极其精彩,推荐!
狮子王
🎬🎬🎬
刚开始动物聚集去庆祝辛巴出生一幕,《The Circle of Life》的歌一响起来我就热泪盈眶了……呜呜呜呜我的美好童年回忆啊!
然而越看越冷漠,活生生从五星扣到了三星。和动画片比起来,很多台词跟情节的改动都让这一版的辛巴格外中二;真动物不像2D能有表情细节也很尴尬。说真的虽然我很喜欢Happy(《钢铁侠》里的那个胖子也是当年发掘小罗伯特唐尼的导演Jon Favreau,这版《狮子王》的导演也是他),但看了他做的《The Chef Show》之后就觉得他本身功力有限,除非故事特别复杂和戏剧化,不然就容易拍得很潦草。
The Great Hack
🎬🎬🎬
解密个人数据盗用的一部纪录片,重点讲述剑桥分析公司对2016美国大选和脱欧投票的影响。多好的主题啊,硬是拍得又臭又长毫无重点……叹气。但还是尚可一看的。
Secret Obsession
🎬🎬
一个出车祸丧失记忆的女主,一个突然冒出来说是她老公的男主,是不是看起来就很可疑?恭喜你猜对了。导演对悬疑感的把控基本为零,我是抱着“不会真就是这样吧”的心看下去的,结果就真的是🙄

Blown Away
🎬🎬🎬
吹玻璃真人秀大赛,就……可以看看打发时间。倒是能知道做出一个漂亮的玻璃工艺品有多难,每一步都有碎掉的风险。以后看见精致的手工玻璃制品会抱着更大的敬畏心。
The Hotter Half
🎬🎬
Netflix上多了不少无聊的男女真人秀,有个拉着订婚CP去挑战世界最难生存环境,测试他俩能不能还想结婚的,我看一集就弃了。《The Hotter Half》能看下来是因为设定太快餐了:找一对CP自拍后问路人哪个更性感,输掉的由节目组负责改造后再问一次
就这样没了,参加的人也都是不drama的素人,没有任何戏剧化的设计。可这个节目居然还能做十几季而我也不知不觉看到了第十季……当背景音一直放着听。
Queer Eye Season 4
🎬🎬🎬🎬🎬
戳这里看之前写的介绍:让5个Gay改造脏乱差的直男,这个真人秀好看到飞起!已经续订了第五季,而我可以追到一百季!!!超级推荐(疯狂点头)
Memory Games
🎬🎬🎬🎬
这个纪录片还挺有意思的!以全球记忆力大赛作为线索,介绍了几个知名的记忆大师有多nb,什么记住300个人的脸和名字,速记10副打乱的扑克牌,听报数然后写下几百个数字啊……都很《最强大脑》。
精彩的部分是选手们介绍记忆方法,基本都是图像记忆很像开启一个全新的次元:从门口走进去可能看见的野生动物或当代艺术,大尺度雕像或一堆吃的,闭着眼睛就能在幻想空间一日游。这种体验应该还蛮奇妙?搞得我很想买本记忆学方面的书来感受一下。
Big Little Lies Season 2
🎬🎬🎬🎬🎬
超!好!看!见人就推荐的一部剧,第二季刚刚完结。
这一季多了梅姨加入,把所有人的行为诱因/心理状态挖得更深了。《大小谎言》绝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渐入佳境,每次最后一集看完都让我感叹不已:怎么能拍得这么好啊?节奏台词人设情节都超灵,够日常也有戏剧冲突。希望妮可·基德曼再拿金球奖!
哦这大概就是海清她们想演的中年女性剧。问题Reese Witherspoon也是自己做制片才拉出这么个神仙班底的啊……一方面呼吁多给机会,一方面给自己创造机会也是没错啊。
Hannah Gadsby: Nanette
🎬🎬🎬🎬🎬
算是我看过的stand-up comedy里最好的一部,前年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真是从来没想到脱口秀能做得这么有深度和震撼力
Hannah Gadsby说过一个段子:自己差点在公交车被一个男人打了,因为对方误会她是男人还要搭讪自己的女朋友,但后来发现原来是个女的就停手,因为”天啊我是不会打女人的”。全场哈哈大笑。
在这个脱口秀里Hannah Gadsby说出了真实的版本:她就是被打了,而没有人站出来帮她。这是很多LGBT人士遭遇的现实生活,而没人愿意说出来。也是Hannah Gadsby要把这场做成告别秀的原因——她更想分享真实经历而不是加工过的笑话。总之很难完全用文字形式来表达这个秀有多精彩,大家自己去找来看吧!
小人物
🎬🎬🎬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看这本书,读后感就是我其实都不关心乔布斯,更何况他女儿呢……全文平淡如水,和苹果公司的传奇关系不大,更像是有着奇葩原生家庭的女孩如何与自己内心和解——国外嬉皮父母的教育方式真的太非主流了,比起来乔布斯都算是正常人。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
《纽约时报》是我非常欣赏的一家媒体,这本书的可读性也很强(之前我买过讲Netflix和HBO的书,都不如这本)。有句话把一味追求速度的新闻编辑和记者比作仓鼠,“问题并不在于仓鼠们踩的轮子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它不得不为动而动。这样的新闻生产为了满足数量而丧失了思想。这是一种新闻恐慌,它缺乏约束机制,无力说‘不’”。
而《纽约时报》想做的就是努力维持平衡:如何让编辑与记者既能发推又不伤害NYT的权威性;怎么利用博客和Wiki这种非传统的信息源;当下到底时隔多久才是最好的新闻发布时间——曾经都是隔天新闻,以保证能进行事实核对和深度分析,可当下的风潮是实时更新,那《纽约时报》就在两者之间。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
🎬🎬🎬
经典作品的来源小故事,很适合在等车等人的时候看,每一个篇幅都很短,就当成文学界的interesting facts来了解吧。
比如E.B.怀特能写出《夏洛的网》是因为他真的养过猪;《艺伎回忆录》的原型是个特别聪明的日本女人;《飘》来自于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督促“老天爷啊,你读了几千几万本书,为什么不自己写一本呢?”;《魔女嘉莉》则是被史蒂芬·金的老婆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等等等等。
唐婉的心事
🎬
烂到怀疑人生的一本书。昨天看《圆桌派》马爷说北京口音是可以文本化的,但也没必要什么都加个儿吧?“抄起手边一个板凳儿……圆木板儿从椅子腿儿上飞了出去,震得我手掌心儿直麻。”
真是看得我脑壳儿都疼了。
本来还疑惑这种高中生文笔为什么豆瓣评分不低,一看作者原来是郑钧、老狼、张曼玉的御用吉他手,“热爱文学创作”。别,还是好好搞音乐吧。
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
🎬
比上一本还要烂。作者本人就是高中生可我觉得也不能这么算,从王勃到韩寒,能红并不是因为年纪小而是写得好,所谓的才子才女还是要超越市面平均水平才可以啊。
巴黎美人
🎬🎬🎬
法式风格女王,终年一身碎花裙+齐刘海的Jeanne Damas和《ELLE》法国版主编Lauren Bastide写的巴黎女郎随笔。读起来轻松愉快还有些励志感,可以从中了解到巴黎女人的生活方式并暗暗欣赏,不止是穿什么吃什么,更重要是活出自我的随性态度。
北京女子图鉴
🎬🎬🎬
反裤衩阵地的小说,和同名电视剧没关系。衩姐的书算是公众号文学中写得最好的那一拨,之前那本讲初代中国时尚圈的《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也很好看。只是能不能以后在书名上下点功夫啊……每次都太鸡汤了容易让人错过。
本月还有两部看了一集就被我丢弃的片子,陈粒和夏雨等人主持的日本风情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以及曾宝仪主持的新科技现象纪录片《明天之后》,都不怎么样。
我是觉得不要随随便便找个明星就去主持,有文化是基本门槛,最主要是有真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很多时候被采访对象很认真介绍,主持只是嗯嗯啊啊,然后抛出一看就是准备好的问题,应变能力和求知欲近乎于零,观众一看就觉得没劲。
然后就是心态要开放。不要自己有了定论还一直吐槽“为什么会和一个虚拟人物结婚呢”,“所以你能从机器人这里得到所谓的温暖吗”,语气里充满了不理解甚至是暗暗的非我族类必然异类感,听起来太不舒服了,除了案件类采访都不该这么问。
这时候就理解为什么大家追捧少年感和少女感了,睁大眼睛发自内心觉得“哇好有意思啊你快跟我说说”是种特别打动人的品质,可惜大多数主持都没有。讲起来鲁豫倒还能蹭个边……小时候看见什么都想摸想问,长大了也要这样呀!
下个月Netflix终于有好的新戏要上了,《心灵猎人》第二季和一部讲岛国小电影制作故事的日剧《全裸監督》,措手期待in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