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E    Y
• TODAY 
 G       A
  O
u
P  I  N  K
2019  |  Vol.45
入手2019年Hobo Weeks手账本的时候,附送了一张泰国插画家Wisut Ponnimit的卡通画,其中有句话瞬间击中内心,叫做Happy Nothing Special Day
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美好一日。

一定要长到某个岁数才能理解这里的“美好”到底有多难得。美国的科技媒体Vox本月也有篇相似主题的文章,叫做《The surprisingly difficult art of doing less》,介绍了丹麦哲学家Svend Brinkmann的新书《The Joy of Missing Out》,所谓错过也是一种幸福
然而现在真的非常难喝下这种鸡汤。作为一个骨子里极其宅的人,我经常会呆在家里一整天不出门。然而这件事的愉悦感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甚至还出现了负罪感和紧张的情绪。
多年前可以看一天《Friends》或《康熙来了》,吃着肯德基或麦当劳,美滋滋地享受这无比舒适的时光。现在的想法就变得非常复杂,综艺节目看久了就有种莫名其妙的自我批判:这种节目有什么营养?太浪费时间了。《Friends》看了十遍也该换了,还是应该多看“有意义”的片子,要么有深度要么好审美。且越靠近当下越好,一边看一边把握时代脉搏,下个月盘点的时候也有东西好写。
可能就是想太多,无法get到不过脑的快乐。
有时候是真羡慕美国人民的没心没肺,之前在电影院里看《Neighbors》,掉进马桶或是俩人屁股对屁股,如此low且刻意的笑料,却也能让黑暗中爆发出惊人的笑声,大家分贝响底气足,发自内心的觉得好逗,异口同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让我显得非常格格不入。
看的人会变沉默,演的人也一样。这季《圆桌派》王晶来的那集,说周星驰现在也很难搞笑,因为”年纪到了就做不到了”。窦文涛和小君君都以为是有偶像包袱,王晶说不是的,但也没说清楚到底是什么。
可能就是想太多。不一定是作为明星的负担,而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思虑。我有时候甚至会短暂笑完以后,开始分析刚才到底好笑在哪儿。比如沈腾是冷幽默,彭磊是犯贱,郭德纲是损人。以及笑点的结构如何——之前还买了本《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来学习。倒是完全没有想站上舞台的想法,只是多知道些就心安。
就像Svend Brinkmann所说,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有着马不停蹄的压力。“如果错过了什么,就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失败”做到A的目的是为了B,做到B的目的是为了C,步步紧逼,气喘吁吁。这就是当下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更多时候也不是为了什么。毕竟终极目标很难达到,赚多少钱才能随心所欲?每个人的小目标都大得惊人,心里也知道几乎没戏。之所以努力追求ABC的原因是不敢让自己停下来——这可能跟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老师经常会形容某个学生“很聪明就是不用功”,当时家长听了还沾沾自喜,现在还开心就是2B了。还不如说一句“我尽力了”,给自己安慰,也堵住旁人的嘴。
所以你会发现如今格外强调努力。老板看见员工996就欣慰,明星敬业都成了优点,连微商们都乐此不疲灌输鸡汤: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你!人生很贵请别浪费!我这么用力赚钱就是要有说“不”的权利!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
过于积极向上的思绪,导致我有时候就特别容易着急。有个习惯是要按照耗时最少的方式来做N件事情
,比如刷牙之前去烧水,这样待会可以直接喝咖啡;涂完防晒以后要开始穿鞋,等吸收了正好可以接着上底妆;钥匙放在开关旁边的架子,出门前的关灯和拿钥匙就可以顺便一起完成。

是非常骄傲的。优化后的流程无懈可击。只是有次去一个迷迷糊糊的朋友家里,看她的画风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在镜子前面换了好几套衣服,搭配鞋子也放了一地。这要是我肯定等全结束再一起收拾,这样只需要放一趟,可她却乐此不疲地试一双放回去,再拿一双穿完放回去。她去厨房喝水也没有把杯子拿出来,待会想到了再走进去继续喝一口。
就有种奇异的治愈感,心和瘫在沙发的身体一样,慢慢软化下来。就好像有时候排队也能让我感慨。一个顾客不知道点什么好,问了这个又问那个,店员非常有耐心地一一解释;或是买冰淇淋的时候要试吃,指指点点吃了好几个口味还在犹豫。重点是后面的人毫无反应,有种既来之则安之的良好心态。
从不着急的事情想开去,美国主流文化的确没有把努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电视电影里的主角往往只强调两件事:一是天赋异禀,二是勇敢无畏
。打游戏的网友甚至还会拿“try harder”作为讽刺,难得有句work hard后面还一定要搭配play hard。越是平民活得越放松,倒是大佬和二代们在拼命——毕竟起始值相差不多,想要再突破就只能搏一把了。不知道究竟谁才有人生的大智慧。

我们现在的状态像上了台跑步机。从大道理上说,跑步一定是有益健康的,然而并没有规定非要跑几公里才是最好。问题就像荷兰弟在访谈里说的,健身房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能比旁边的人跑得慢,于是不知不觉所有人都起飞了。
事实就是很难原地不动,你不动,周围也会无穷动。每次回国的时候都会让我惊讶,仅仅半年一年就有不小的变化:快递都用取件码去拿了,大家都用滴滴打车了,满街都有共享单车了,餐厅有充电宝了,所有店铺都扫码支付了。
甚至还幻想出一个三观不正的故事:某个改过自新的犯人在高墙里立誓要洗心革面,出去以后做个有用的好人。结果释放没多久就被改头换面的世界搞到崩溃,什么都不会,学的时候也有各种阻力,最终硬着头皮偷了路人的钱包,被抓后才发现里面一分钱也没有,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谁还随身带钱啊”。
意大利人有句俗话叫dolce for niente,也就是the sweetness of doing nothing,和我喜欢的泰国漫画家的话是一个意思。只有这两个国家的人才能理直气壮表达这种“无所事事也很好”,对我们来说太难了。
现在和朋友出来,几乎每个人都会间歇看手机。刷朋友圈的,回微信的,修图发照片的,我也一样。有的朋友比较客气,会说一句“不好意思哦”,然后把手机倒扣在桌上,我马上表示“没什么的”,有种过分被重视的受宠若惊感。
是真觉得没什么。除了上下级和初次约会的关系,不然看手机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了。如果因为对方看手机而生气,发到网上肯定被说成小题大做。
有时候也会想,啊,要是大家都能放松一点就好了。不然就从我做起,体验一下“什么都不干也很好”的感觉。就好像在电影院里看三俗喜剧,旁边人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岿然不动一样。

然而做不到。因为电影院是一片漆黑的,没人看得见你。而现实却是阳光灿烂。就好像餐桌上有人说个不好笑的段子,我也一定会笑出来以示友好。这就是生活。
说到底还是内心不信。什么都不干一定会很惨的,除非有足够的资本。有次试着冥想,下载个APP开始从头顶放松到手指尖,然后就跟随着清幽的BGM在地板上睡着了……结果也是“睡觉”而不是“什么都不干”,并没有达成目标。
可能还是跟生活在城市里有关系。之前去Disney World里的Animal Kingdom看野生动物,犀牛穿马路很慢很慢,狮子躺在山上一动不动(但依然非常帅气!),顿时脑海中就响起了Hakuna Matata的旋律🎶 怪不得现在人都喜欢养猫,真·治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