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屠呦呦
出身豪门却立志从医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出自《诗经》中《小雅.鹿鸣》的呦呦二字,
正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
当年父亲听到女儿的哭声,
而不由得想起了这句古诗,
便把这二字当作了女儿的名字。
1930年,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
是家里五个孩子当中唯一的女孩,
从小就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
她的父亲屠濂规出生书香门第,
母亲姚氏也是财阀豪门之后。[1]
如果不是因为屠呦呦16岁时的一场重病,
她或许也会走上财政的道路。
然而在高中因肺结核休学两年之后,
当她再次回到校园,
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就读的时候。
她下定决心,立志学医,
只希望有生之年能拯救更多人于病痛。
1951年时,
21岁的她成功考入北京大学药学系,
大学期间她超乎常人的努力,
更让她各个科目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而在众多科目中,
她尤其对
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
有着极大的兴趣。
少女时代的屠呦呦

临危受命,研制抗疟药物

大学毕业后,
她被分配到卫生部中药研究所工作,
也正是在这里,
她得以将大学所学充分发挥到工作当中,
在她的努力之下,
很多中药也得以在疾病诊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还参与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编著工作。
上个世纪60年代,
全世界受疟疾所苦,
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
几千年来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噩梦。
为此美国也曾斥巨资进行抗疟研究,
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可惜全都失败了。
因此1969年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
而屠呦呦则负责担任这一项目的科技组组长。
很多人质疑道,
人家那么先进的技术都不行,
国内的条件这么艰苦,设备这么陈旧,
我们能成功吗?
可面对所有人的质疑,
屠呦呦坚定地说:
“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
她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
也正是在阅读典籍时她惊奇地发现,
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这样一处记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原来,
早在我国公元400年的东晋时期,
人们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
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
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
历经190次失败,
终于,
在1971年,
屠呦呦课题组,
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
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3]
随后,在1972年,
屠呦呦又成功和她的同事一起
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
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
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
新结构类型抗疟药,
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92年,
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
她又发明出
双氢青蒿素这一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
屠呦呦更是“以身试药”,
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进行实验。
因为做实验,
她要长时间接触大量乙醚,
而当时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
研究人员也只能戴无法防御有毒物质的棉口罩,
以至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可她依然不肯放弃试验。
很多人问她究竟为了什么会这样一直坚持,
她只是笃定地说,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
要做艰苦的努力,
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
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成就了“青素”,却亏欠了女儿

在研究院,她是一名科学工作者。
而在家里,她也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她和老伴李廷钊先生是高中的同学,
而很多她的朋友都知道,
屠呦呦在科研工作上一丝不苟,
可在生活中却是粗线条,
买菜、做饭,这些一直都是老伴儿承包的。
屠呦呦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是65年出生的,
小女儿是68年出生的,
当年参加523项目受命研制抗疟药物的时候,
大女儿只有4岁,小女儿只有1岁。
因为在冶金行业工作的爱人也同样忙碌,
为了不影响工作,
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
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5]
因为在那个年代,有太多事无法选择。
回想当年的时候屠呦呦说,
“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
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
屠呦呦的爱人李廷钊先生说起,
“当年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
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
她的小女儿李军还记得,
自己第一次对妈妈有印象已是3岁多。
因为在那之前的好几年,她都没见过妈妈。
那天,在外公外婆家门前的小巷口,
李军远远就瞧见一个人,拎着行李快步走来,
嘴里不停地叫着自己:“小军,小军……”
李军却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好几步,
那一刻,她的脑海中,没有“妈妈”的记忆,
她不知道,眼前这个风尘仆仆的女人,
就是自己想象过无数次的母亲—屠呦呦。
李军还开玩笑说,
自己现在也想不通母亲那时是如何能认出她来。
如今在屠呦呦的家里,
摆满了女儿和外孙的照片,
当年的情非得已,
或许已经得到了孩子们的谅解。
而母亲身上的执着与坚韧,
也给予了女儿们前进的力量,
两个女儿如今也都很优秀。
屠呦呦全家合影
很多人问她后不后悔,
说一点都不后悔是不可能的,
她懊悔没能更多参与孩子的成长。
但是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她临危受命,
她觉得必须给国家一个交代。
在回忆当年的经历时,很多往事她都历历在目。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于是尝试用叶子,
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
等到做完动物实验后发现100%有效,
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
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
我们又做化学结构,
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
后来我自己的肝脏也坏了,
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
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
屠呦呦丝毫都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

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三无科学家”

2015年10月,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那一年她85岁,
好像一时间很多人都在问,
“谁是屠呦呦?为什么她能得诺贝尔奖?”
而在那之前,
她在中医研究院一干就是60年,
却直到85岁站上诺贝尔的领奖台时,
她几十年的付出,
才第一次真正被世人所看到。
在此之前,
她申请过很多次院士,
却都没有通过。
于是在她得诺贝尔奖的时候,
她没有博士学位,
没有留洋背景,
没有院士头衔,
以至于很多人戏称她是“三无科学家”。
可即便她什么都没有,
她却始终都有一颗对于科研的执着,
只要有任务,
就可以马上放下一切,
奔赴到第一线。
青嵩素的研发历程
2017年1月9日,
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由总书记亲自为她颁奖。
2019年1月初,
屠呦呦入选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起
“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她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
也是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在BBC专属的屠呦呦页面上,
BBC列出了她入选的三大理由:
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
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
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而之所以会给予她这么高的评价,
是因为青蒿素的发现,
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就在今天,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
仍旧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
正是她的发现,
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我喜欢宁静,叶一样的宁静。”

“青蒿一握,水二升,
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
深深植入当代世界,
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这是2016年她被评为感动中国时的颁奖词。
就在6月17号,
素的最新进展让她再次上了热搜,
人们发现,89岁的她依然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
也正是因为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
从此,红斑狼疮也不再是绝症了。
也许她与青素这一世的情缘,
一早就写在了她的名字里。
她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我喜欢宁静,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茎一样的正直。
她身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低调到骨子里的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
用她的理想,真正治愈了全世界。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致辞中,
她这样说,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
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
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
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
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
守望青蒿的浓绿,
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小编的话
还记得2010年的时候,那年我大四,因为关节疼痛,脸颊上又长了很多红疹,我去协和看病,当时做了很多检查,抽了好多的血。
后来出结果的时候,我不以为然地回到了风湿免疫科,可看着大夫当时凝重的神情,我有点诧异,我记得大夫当时跟我说,小姑娘,你不要不当回事啊,红斑狼疮如果确诊了,你大概最多还能再活十年吧。
当时真的有种五雷轰顶的感觉,因为高中时候得类风湿,虽然我知道自己身体一直不那么好,可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死。虽然曾经也很多次因为被疼痛折磨的想自杀,可当大夫真的告诉你最多还剩十年的时候,那种心情真的很难用言语去形容。

我记得自己当时从协和一路哭回了北大,一路走一路哭,不记得自己走了多久,可等到回宿舍的时候,我决定不考研了,也不找工作了,如果真的还剩十年的话,那么大的世界我还没去看过,我一定要去看看。
然后我就背包去环游中国了,一边打工一边旅行一边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很神奇的是,一旦你真的面临死亡的时候,你会变得空前的积极。后来过了一年多,回北京见同学,同学说,你看着好像好多了啊,感觉也没有怎么样啊,要么你再去看看。神奇的是,检测指标又都全部正常了。
那一刻的心情很难用喜悦去形容,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跟我开了一个玩笑,不过虽然错过了有户口的工作,错过了保研,但却收获了一个很大的世界。如何去衡量得失,大概也很难用文字去形容。
但前几天当我看到89岁的屠老和她的团队的新进展,看到从此红斑狼疮也不再是绝症的时候,我依然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悦,因为我曾经在那种绝望里挣扎过,激素药物让我一个月胖了四十斤,虽然后来停药了,但也依然造成了很多不可逆的影响。
而如今,那么多也身患红斑狼疮的人们却有机会被彻底治愈,我真的发自内心地钦佩屠老,感谢屠老。
BBC在将屠老选为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的时候曾经说,如果用拯救了多少生命来衡量一位科学家,那屠呦呦无疑是最伟大的。
从疟疾到红斑狼疮,因为她这一辈子对青蒿素的专注,这些曾经夺走无数人生命的疾病,终于不再是世界的难题。屠老曾经说,她搞科研不是为了荣誉,但还是想由衷地说一句,她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明星!
参考链接:
  1. http://n.cztv.com/news2014/1179536.html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505275422222216&wfr=spider&for=pc
  3. 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5/10/06/020861374.shtml
  4. http://news.sina.com.cn/c/2019-01-29/doc-ihqfskcp1514528.shtml
  5. https://new.qq.com/rain/a/20151006034586
  6. http://roll.sohu.com/20151211/n430925083.shtml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