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泛娱乐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硬新闻’?”的沙龙。特邀《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2018年《奇葩说》第五季总冠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陈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曹培鑫,共同进行了关于泛娱乐时代与严肃新闻生产的话题讨论。
精华摘要
沙龙现场,首先分别由《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曹培鑫做了开场白。
李鸿谷
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理解、制作硬新闻
我们今讨论硬新闻。硬资讯是一个先于硬新闻的概念,比如美国对中国增加25%的关税,这就是硬资讯。资讯背后有内幕,需要做一个解释性报道,我们过去把它称为深度报道。而《三联生活周刊》往前又走了半步,我们把新闻做了知识化、系统化的处理,但最重要的是,可以用来做知识化、系统化处理的信息,不应是别人的信息,而是你自己掌握到的信息。
李鸿谷 
我们很难说纸媒能否生存下去,《三联生活周刊》能否生存下去,能生存下去的你生产的可在不同载体上存放的内容。其中最核心的转换就是我们怎么理解什么是硬新闻,我们怎么去做硬新闻。
曹培鑫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新闻的标准不能混淆
我刚才在一个微信群里收到一个新闻,新闻说目前在中国十三个省都出现了啖叶蛾,啖叶蛾蚕食粮食叶子后会导致减产。在这条新闻的评论中称,在中美贸易争端的当口,从未在亚洲出现过的啖叶蛾却出现在了中国的媒体和土地上,这是一个充满阴谋论的说法,但我非常想知道这条评论背后有没有科学的证据支持。
曹培鑫
新闻存在许多标准,比如:客观、公正、透明、平衡、人道,不要煽动犯罪和种族仇恨,这些本该是新闻业理所应当做到的事情,却在今天的新闻信息传播中被混淆起来。
随后,《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和2018年《奇葩说》第五季总冠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陈铭进行了分享。
吴琪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软话题也要硬操作
我们每个人都会写字,可让你写的字成为一篇专业的新闻报道,让你的观点不断地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觉得《三联生活周刊》从1995年复刊之后,20多年来逐渐地积累出一套方法论,使我们这个杂志能够聚合一些优秀的人。
硬新闻是什么?它很难用学术来定义。但当我们提到硬新闻时,它一定是和娱乐区分开的。我们编辑部内部常说一个选题是硬的或是软的,杂志很重要一点是杂,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在软硬搭配,连着做叙利亚、阿富汗那不是我们的特点,但连着做咖啡、做茶、做美食也不是我们的特点。因此我们是软硬兼有。
吴琪
我2003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那时我们出差前会用纸画一个路线图,这与陈铭做辩论一样,背后都需要思维的演进。比如我去采访一个农村邻里间的报复性灭门案,需要坐飞机离开北京去到一个中心城市,再坐大巴到下一级的城市,可能还需要再坐一个黑车或走路去事发现场,这是一个逐渐脱离城市中心的过程,每一个行政单元变化的背后,都是从一个大的主动脉到一个逐渐微小的分支,然后再到更细的毛细血管的过程,它背后带来的信息量就是我们城市人对一个事情的理解,城市人有独立的经济价值,因而对生命更加尊重,可是你进入乡村,会感到他们对几个人命的逝去是那么无所谓。
所以记者有时像一个秘密侦探,我们要先找到核心信息源。核心信息源可能是那个杀人凶手,但如果你采访不到这个凶手,他的亲人和朋友就是最核心的,再之后是他的邻居、同学,甚至他打工时的工友。受害者一方同样重要,他们的家庭结构,邻里关系,生存状况是怎样的?
有时,你的预期与你到事发现场后的感受会有很大落差。每一次采访都很难,核心信息会不断地后退,甚至退到二级信息、三级信息,假如连三级信息都没有,这个文章可能就写不成了。但《三联生活周刊》有一个好传统,就是编辑永远尊重记者的判断,记者到了现场,会有一个强烈的直观感受,或者通过采访得到一个判断,这可能与之前编辑的思路完全不同,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记者的发现是很被尊重的。也就是说,只有得到了现场判断,才能提供最独到的新闻。所以《三联生活周刊》会花非常长的时间来做一些事件性的硬新闻。
2008年时,汶川地震是个大事件,所以我们做了一系列大的报道,这样大的事件实际上是对记者整个团队的锻炼,我记得当时我们所有能出差的人全部去了一轮。首先,当时灾区涉及的范围很广,其次是内心的冲动,一个记者遇到这样的事情,如果你还能在北京悠闲地吃一顿饭,看着电视上的新闻,那你就别当记者了。
这种开放式的灾难没有绝对的核心信息源,你能找到很多很不错的故事,把很多悲惨的故事连在一起,就会让人看得掉眼泪。但是你如果想持续推出封面,那悲伤本身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后来将话题引到了救灾机制、应急机制,还是引到了中国如何应对重大灾难。当话题和故事并行往前推,你每期封面才会有新的价值。
现在,软新闻和硬新闻边界正在变得模糊,比如拿我们刚刚做的咖啡封面举例,喝咖啡绝对是一个非常软的话题,但软新闻也可以硬操作。我们这一期派出了三个记者,采访了不下50个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大量的采访?是因为当你进入一个新领域时,可能采到第五个人,甚至采到第十个人才会开始有感觉,找到那个能深入的点。
所以这是自媒体和新闻媒体的区别,大量的采访,足够多渠道的获取材料,仍然是今天硬新闻的一个标准。再就是独立见解,有一个词叫心理事实,除了客观事实之外人们心中可能还有个心理事实。比如说我今天描述陈铭,他身高一米八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我觉得他长得很高,这是一个心理事实。
因此,每个采访都只是你信息的来源之一,而终有一天你要写出一篇超越他人见识的文章。对于记者,所有人都是材料,材料没有好坏,只要能出现在合适的位置就可以了。我们经过一轮轮这样的摸爬滚打,最后建立起一个认知,寻找一杯好咖啡是一个软话题,但我们做了硬操作。
从《三联生活周刊》微信上杂志销售的数据排名可以看出,硬新闻的封面不好卖了,因为大家对一个事件的关注转瞬即逝,但我们在一些看起来软的话题之下做硬操作,甚至提出大家没想过的话题,文章反而是好卖的。
陈铭
2018年《奇葩说》第五季总冠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我们信仰实证的力量
我是来讲泛娱乐时代的,但是扪心自问,我也是货真价实的新闻学博士。
泛娱乐时代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得很广泛了,尤其在最近的三到五年。我个人的理解它就是爽就好的时代,一切的媒体传播为开心服务,为欢愉服务。而且在市场逻辑之下,如果爽或者开心的正反馈能迅速带来市场回报,从业者就会把爽这件事情的心理机理研究得极为透彻,远超我们普通受众的想象。
媒体已经在隐隐之间把我们所处的传媒世界做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区分。电视剧《欢乐颂》热播时,大家都在热烈地探讨,朋友圈里经常刷屏。如果以我个人所处的媒体环境来看,我会觉得这是一部绝大多数人都看过的剧。但看过分析数据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完全是一种错觉,《欢乐颂》的火爆仅仅只限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几乎没什么人看。
因为《欢乐颂》讲的那种一线城市的办公室斗争,大型的企业运营和在高层合租的房屋,距离六七亿甚至七八亿中国人的生活都无比的遥远,以至于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女孩们在干什么。还有,中国只有4.5%或6%的人接受过本科教育,其余那95%的人并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只是在你的传媒世界里沉默,因为你天天看知乎、看微博,他们没有这个账号,他们可能在另外一个网络空间狂欢。他根本不知道你们世界在发生什么,你也无从得知他的世界在发生什么。
这是泛娱乐时代形成的割裂,圈层在不断地细化、窄化,突破变得越来越难,信息茧房不断地自我固化,自我教化,自我压缩。
我们做第五季《奇葩说》的时候,经常会看互联网上大家的反馈,无数人诟病《奇葩说》为什么老是吵情感问题?5G时代都来了,还在讲谈恋爱那些事?后来有一期讲的是知识芯片,把知识芯片由浅入深,很有逻辑地进行了讨论,可到了总决赛又说回到爱情。
对于《奇葩说》选题的批评导演组都看得见,可为什么不换呢?因为市场逻辑。知识芯片那一期,但它的点击率和观看率就是上不去。《奇葩说》从第五季开始,讨论什么题目都是由算法决定。爱情类论题被大家骂得最多,但点击率是知识芯片那集的两倍,大家一边骂,还是一边看。
在市场下沉背后是一种巨大的现实困局,我希望在做娱乐的同时,尽可能地多开启一点理性和逻辑的明智之美。这条路是真的很难,可能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整套的思维方式,现代性的思考方法,得让它慢慢地往下走。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过去几年当中为数不多的,但是试图尝试一下做硬新闻的一个真实过程。
北京电视台邀请我主持过一个与死刑犯对谈的节目,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位57岁的女性,她杀死了他的前夫,因为有自首情节,她没有被判死刑,而是18年有期徒刑。
她与前夫离婚10年了,但是没有公开,连女儿都不知道。在采访过程中,你能听出来他们是一对怨侣,但只吵架是不会导致持刀相向的,这一定有信息没有补足,这是我可能要追问的方向。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在我的追问下,她才说出在法庭上没有对律师和法官讲过的一点,她前夫对她进行过长达30年的性暴力。
认真来讲,其实我们社会真的在快速进步,但是那些进步不是13亿人当中的每一个都能感受到的,媒体其实有这种责任让大家感受到,真实地作用于每一个公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但是道阻且长,还有很长远的路。所以不管是《超级演说家》或者《奇葩说》这样的节目,看起来很闹腾,大家用戏谑娱乐段子的方式再来解读,但背后是一整套思维体系。这一套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一定是你要传递出去的,它能解决的问题是根基性的问题。那些基础的基本的道理,逻辑的思维方式,凡事用理性的方式去探寻,凡事要有个原因的追寻。
我们在《奇葩说》所有的表达都是一套现代性话语体系所催生出的结果。我们信仰逻辑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实证的力量,检验的力量,论据的力量,不断地推演,即便有情感融入,情感是辅佐是调料。
我之前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我每次看到《三联生活周刊》封面的时候都有剧烈地想买的冲动。我之前不理解,但今天听完了李主编、吴副主编的分享,我发现我也是一个向往娱乐的人,可是我嗑瓜子的那个果仁可能是知识的填充,也可能一个未知领域的填充,甚至可能是让我有知识的乐趣。
所以,在泛娱乐时代,市场可能可以选择很多路径,但归根到底要做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的事情,这也极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所以你们如果将来有机会参与公众媒体、大众传播时,对每一句、每一字的表达都要更加审慎。毕竟大家是接受过专业主义教育的,跟开一个公众号、自媒体,不断地写出情绪化渲染的10万+,然后收广告费的思路可能要不太一样。
欢迎同学们加入《三联生活周刊》
和中读APP新人训练营
📍加入周刊,请发送简历和作品至   [email protected]
标题:应聘实习记者+姓名+学校+专业+媒体经验
附件:请不要发压缩包,简历和代表作以单个文件分别发送。
(文件格式为word或pdf文档。代表作三篇以内,发文档或网页链接均可)
📍加入中读,请发送简历和作品至  [email protected]
标题:应聘实习课程编辑+姓名+学校+专业+实习经验
附件:请不要发压缩包,简历和代表作以单个文件分别发送。
(文件格式为word或pdf文档。代表作三篇以内,发文档或网页链接均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