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眉州文化村、成都市博物馆、《三联生活周刊》、方所等共同发起的关注宋蜀精神的文化平台——眉州学社正式成立。活动当天,以宋为名,主持人《三联生活周刊》常务副主编李菁与特邀嘉宾梁文道、张大春、王立群、程民生、吴钩、李开周等共赴思想盛会,讲述经济繁盛与文化昌盛的宋代畅谈兼具世俗和风雅的宋代文化与自由达观的士人精神如何才能扎根当下。

如果可以穿越,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很多人脑海中最先想到的便是宋朝,关于宋朝的一系列关键词:市井、雅集、山水、茶室、书院、士大夫……构成了我们对理想世界的所有想象。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在当下,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因为,宋朝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可以说是最适合生活的朝代。
探究宋代文化,便不得不提“书院”,书院作为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传承渠道,也是宋代文化蓬勃多元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
宋立国初期,太祖太宗吸取五代十国的教训,抑制武将,重用文人,政策上则降低科考报名门槛,扩充士人队伍,与此同时,书院成为科举考试的刚需,培养了众多理学大家。现在位于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也是北宋的第一书院,就曾培养出胡瑗、王尧臣、赵鰖、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人才。
宋代中期,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发展官学,书院作为应试科举的功能减弱,但是其学术研讨功能却延续了下来。比如“洛学”的程颢、程颐,他们是王安石的反对派,仕途不顺,赋闲在家时,便周转当地各个书院传道授业。
到了南宋时期,书院蓬勃发展。据记载,在南宋153年的历史中,总共建造了442所书院,是北宋的6倍,也是从唐到北宋500年的3倍,不仅仅是数量巨大,而且分布非常广泛,覆盖了11个省,从最初南宋经济的核心区域浙江、江西和福建,向偏远地区湖北、四川、湖南扩散。
在这些时代背景下,曾经居于西南一隅的眉山逐渐变得重要起来,此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环境幽静秀丽,非常符合当时宋人对理想书院择地环境的期待,且读书风气尤为盛行,正如宋史研究协会副会长程民生在“大宋风华雅集”沙龙上所描述的,眉山当地的老百姓以诗书为业,以国家文献为重,家有千倾土地也比不上藏有一壁诗书。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眉山创造了文史学领先于全国的“眉山现象”,据记载,两宋时期,这里共出了九百多名进士,使得眉山成为宋代科考史上的巅峰,甚至连宋仁宗也曾感叹道:“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同时,也成就了以苏东坡为精神象征的“眉山风度”,孕育出自由、达观的眉州文化精神。
在当下,当我们羡慕宋代文明发展之高,试图躬身实践宋人之日常,探讨宋代文化扎根当下的可能性的时候,“书院”依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显而易见的一点便是,它将千年前的宋代文化与当下发生更密切的联系,创造了一个更具实践性的且没有门槛的功能空间。正如知名作家张大春在“大宋风华雅集”沙龙上所言:“‘今天,我们去实践宋人的生活’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不以其佳为佳,不以其美为美,不以其作品而实践它为作品,它应该是我们实用的东西,是我们生活的实践。”
眉州学社也愿意在当下继续传承自由、达观的士人精神,探索兼具世俗与风雅的宋代文化于当下生活扎根的可能性。
我们撷取“大宋风华雅集暨眉州学社成立”活动现场部分精华内容作为本篇推送内容,以飨读者。  
程民生
宋史研究协会副会长
程民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大到宋朝的宗教信仰,小到宋朝的农林牧副,在本次分享中,程民生将自己对宋朝的研究同四川眉州做了结合。
脏唐臭汉鼻涕宋,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个朝代,像宋一样,争议如此巨大。
对于宋朝,外国人的评价总是比中国人的要高。这让我觉得很尴尬。
宋朝之前没有四川这个说法,宋朝的四川地区文化相当发达,发达到家能著书,人皆携册,这种文化现象尤以眉州最为典型,史书上曾记载,眉州当地的老百姓以诗书为业,以国家文献为重。

王立群
《百家讲坛》宋学专家
王立群围绕着“为什么宋朝的文化比较繁荣发达”这个问题展开分享,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科举制在宋朝达到了巅峰状态,它打破了阶层,让更多的人加入了“士”这个群体,造就了文化的多元与昌盛。
唐代的科举,考试之外,做官者还需要颜值、书法、人品。而宋太宗朝规定科考15次仍未中者,可‘破格录取’,发生在现在叫‘扩招’。

宋太祖时期,科考给的官职特别高,且提拔速度特别快,造就了宋代社会对科举考试空前的热度,比现在考公务员的积极性还高。

雕版印刷的发明,导致了宋代文人读书普遍比唐代文人多,同时文人们的作品也可以获得保存,宋代文人大多有自己的文集,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国家有图书馆,地方也有。

吴钩
《风雅宋》作者
吴钩的分享主要集中在宋朝的冷知识上,他从庞杂的历史物件和史料中找到了证明这些日常细节的证据,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宋朝人真正的生活,穿越千年,将宋朝与当下建立了更为亲切的联系。
在宋代,相扑是一种全民运动,这并非我们传统认识中男人的运动,在当时女性也会参与,叫女相扑。

中国人养猫、狗的历史很长,但是将其当为宠物的历史却很短,在宋朝,猫狗都被当做宠物,也说明了当时物质生活达到了一定水平,精神需求达到更高的层次。

颈上系了蝴蝶结的猫,都是不需要去捉老鼠的,卖萌就好。

宋朝有灯箱广告,晚上点上蜡烛营业,甚至还有24小时的夜店。

李开周
知名专栏作家,《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作者
李开周通过研究苏轼的“吃”,从而揭秘宋朝人的日常饮食,分享会当天,他打破人们对苏东坡饮食的既定印象,从更为客观的角度给出了真实的历史答案。

苏东坡吃过川菜,却没有吃过辣椒。苏东坡偏好饮酒,但可能六两啤酒就醉。

苏东坡吃饭的姿势是怎样的?站着?趴着?坐着?跪着?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并不是个问题。秦汉时期,上流社会士大夫以及他们的子女们吃饭都是跪坐,我猜想最初是防止走光,后来就成了习惯,但是到了北宋,这种文化就没了,人们得坐在椅子上吃饭。

苏东坡好吃甜食,小时候父母不管量,由着他的性子吃。到了晚年,为了养生。就从吃纯蜜糖改喝姜蜜汤了。

梁文道
知名作家、批评家、主持人
宋代文化繁盛的一个原因是士大夫的兴起,士大夫阶层也就现在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在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古今中外大家谈论的问题。梁文道作为一名践行者,他始终在用自己一贯温和而理性的态度推广一些“常识”,由他来讲述宋代的知识分子,再合适不过。
我是学哲学的,只要学哲学,就绕不开宋朝的二程、朱熹、王安石。

为什么读书人觉得宋朝尤其好?知识分子觉得宋朝好的理由是因为宋朝的士大夫过得不错,实际上这个好很卑微,只是在当时有不杀士大夫的规定。再者他们的俸禄相比别的朝代要好一些。

宋朝士大夫的另一个身份是官员,不同于现在的官员,他们的才华是进入官场的门槛之一。

宋朝是士大夫群体的黄金时代,宋代依靠科举制度实现了持续生产一群纯粹靠知识取仕的官员,从它之后,君权再度扩大。
道统是由宋朝开始系统构建的,当政者不止有权位,还要有配得上权位的德。
张大春
知名作家,说书人
对于宋代文化,张大春这些年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他自己也研习书法,通过书法来感受宋代文人雅士的心绪。
宋人的书法,比如苏轼、黄庭坚、米芾,很大胆地尝试新的变化,让规矩的字有变化,让不同的字有内在的规律。
书和画在宋代有着极大发展,且不是独立存在的,至少在苏轼看来,它是文或者更高一层的德的产出的剩余物质。
在宋人的修养或者宋人谈心性、谈理、谈道之前,就已经开始用一种抽象的方式询问自己或者自己笔下,我的意到底是什么。但是,宋人又是一个没办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的一个时代。
🏡
本次活动由眉州文化村主办,眉州文化村是继良渚文化村之后,万科倾力打造的第二座文化村项目。未来,将以“文化+”为核心,把文化艺术、城镇发展、生活方式、空间运营、社群聚落、文化产业等相结合, 探索“生态、生活、”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眉州学社成立仪式上,眉州文化村、成都市博物馆、《三联生活周刊》、方所等共同发起机构的代表分别上台以“活字印刷印”盖章并致辞。
眉州文化村的“人文复兴”实践已逐步开展,一方面,营造一处文化聚落——眉州文化村,构筑人文复兴的物化表征与空间基底;另一方面,设立一个文化社团——眉州学社,成为宋蜀精神的文化共创平台。
眉州学社
何为眉州学社?眉州学社是由眉州文化村、成都市博物馆、《三联生活周刊》、方所等共同发起,融汇宋蜀文化基因于书院精神内涵,以国际前沿文化社群打造经验UDC(公共民间大学)为蓝本,意在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关注宋蜀精神的文化共创平台。
未来,眉州学社还将和所有联合发起方共同发起不同的策划、活动、专栏、学术研究与社群共建等,一同助力宋蜀文化的人文复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