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去世的第二天(11月15日),慈禧去世,随即三岁的溥仪登基。《纽约时报》于当日刊发长篇新闻专稿,并介绍了光绪生平。透过它向中西方读者表达了对这位晚清王朝改革的失败者、英年早逝皇帝的惋惜与同情,以及对中国局势的关注。
1908年11月15日《纽约时报》以《光绪皇帝驾崩,曾推动改革功不可没》的大标题下刊出专稿。
北京11月14日讯:
光绪皇帝于今天下午五点钟过后不久去世。人们在对皇宫里所发生的事情胡乱猜测了一天后,终于得到了证实,消息是由皇宫宣布的。
该专稿在《改革派的胜利》小标题下指出:
“今天,公众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到了大清国的新政体制上。朝廷颁布的一项法令,提升醇亲王为他幼子溥仪的摄政,溥仪是大清国的皇储,这项法令授予醇亲王最高的政务处置权,和其他清王相比,它拥有最高执政权。”
“这项任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结果使改革者满意,并且满足了人们对光绪帝的怀念之情。因为,这不但顾及了在皇位上继承最亲近的血缘关系,而且给这个帝国的新政体引进了一种新鲜的、更富有现代观念的因素。这项任命是改革派一方所取得的胜利。”
“人们并不认为醇亲王是一位强有力的人物……然而,在血缘关系上,他却是光绪帝最嫡亲的亲属,庆亲王(笔者按:奕劻,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曾任总理大臣、、军机大臣)是资政院和外务部两个部门的主管大臣。人们认为他更适合掌握清国政局的发展方向,但在这里我们尚不能确定他对清国新政体会有哪方面的影响。”
报道在所附的《光绪皇帝生平》一文中介绍说:
“清国人对他们这位君王的形容,说他像神一样的孤独。没有其它提法比这更准确了。没有一位清国皇帝比这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更孤独。”
“他虽然居住在紫禁城的宫殿之内,但到目前为止,以外部世界的眼光看,它不过是一名囚徒。”
此外,报道特别告诉读者,处于软禁中的光绪身体和精神状况一直不好:
“光绪皇帝的晚年生活对于他的随从们来说,不过是一种令人怜悯和非常奇特的境遇。他体质羸弱……长期以来,他不但受着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不佳的困扰,同时也一直处于恐惧和绝望之中。后来,他表现出了明显的精神错乱,以致八月份他对外界宣称说自己疯了。”
“在最近接见外国使节时,他没精打采地坐在龙椅上,甚至无法伸直身体。很明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都在经受疾病的折磨,而且病情持续恶化。最近,他在一项以他的名义下发的诏书中说:自去年(笔者按:1907年)秋天以来,朕就一直抱病在身,朝廷推荐的御医也未能有效的治愈朕的疾病。朕身体十分衰弱,精神不振,饱受疼痛的折磨。吃饭没有胃口,身体忽冷忽热,一直无法入眠。朕急切的期待着各省督抚尽快为朕选送别的医师……”
该报道在《光绪皇帝生平》中对光绪当年领导的戊戌变法给于了赞扬,文章写道:
“1889年,当人们得知光绪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时,世界被震惊了。在维新派改革家康有为的影响下,光绪皇帝下达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法令,这些法令的内容归结为国家信贷、契税、鸦片税、军制改革、教育改革、组建农务部、实施版权法和专利法、建立新式学校和大学等等……”
还指出,由于慈禧的阻挠和镇压,变法以流血失败告终,光绪因此被罢黜失去自由:
“慈禧太后反对改革,她通过一场政变剥夺了光绪皇帝主宰国务的权力,并且从此以后她就实行彻底的独裁专制了。慈禧太后充满敌意、满怀仇恨和雷霆震怒捉拿那些拥戴光绪皇帝推动改革的人,并于1899年9月23日在北京处决了他们中的六位。而皇帝本人则被签署法令宣布退位。这之后他被慈禧皇太后囚禁了……”
该文引述一位外国使节在义和团运动平息之后的一次清廷礼仪活动中,对所见被幽禁生活折磨得麻木不仁的光绪印象:
“陛下的容貌看上去要比它阿的实际年龄更显衰老。他额部凹陷,脸色发黄…….神情羞怯,那呆滞的眼神此时此刻可能是由于鸦片或吗啡的作用而有了光彩。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伤的、疲惫的和带有孩子气的笑容。当他咧开双唇时,嘴里露出的是参差不齐的长长的黄牙齿,两侧脸颊上都出现深深的凹坑。他的表情并非缺乏同情心,不过更多表现出的是麻木不仁。从他的容貌上,我们看不到一点生趣。事实上,光绪皇帝给我的印象是克制、冷漠、无趣、缺乏精力、疲惫不堪,整个人就像是半死不活的样子。我感觉到,在他面前经过的任何事物都引不起他丝毫的兴趣……”
“这时的光绪才不过三十出头的盛年,但囚徒般失去自由的生活使他迅速提前衰老,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位年轻废帝是一副几近苍老、病态的脸孔。
光绪这个样子连慈禧见了都心烦,该文谈到,一次慈禧当着在一旁的光绪对手下发脾气说:“把那个东西赶快给我拿走!”光绪知道这是慈禧指桑骂槐在骂自己,返回瀛台住所后,他“大发雷霆,猛摔古玩,以发泄心中的怨气。”
由此可见,这位晚清王朝的改革失败者,是不堪慈禧对他精神、身体的长期折磨,饮恨长辞的。

高质量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