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网约车又双叒叕出事了!
3月24日凌晨,常德市江南城区发生一起命案,一名滴滴网约车司机被害身亡。
据媒体报道,事后,嫌疑人杨某淇投案自首。19岁的他因悲观厌世产生轻生念头,当晚精神崩溃,乘坐滴滴网约车下车时,无故将司机陈某杀害。目前已被警方刑拘。
25日晚,滴滴总裁柳青赶到常德看望遇害司机家属,并达成补偿协议。据媒体报道,滴滴方面称,“之前滴滴公司承诺的,对于平台发生的刑事案件,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三倍的补偿,这个他们会履行。”
同时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也于3月25日发布微博对此事表态。
相较之前的多起刑事案件,此次滴滴的快速行动让我们看到了这家互联网企业在经历一次次惨痛教训后终于开始成熟起来。
鞭哥这就带大家回顾一下,曾经一桩桩血案是如何倒逼着滴滴成长的。
乘客被骚扰
滴滴道歉后轻轻掠过
早在去年4月,有媒体从业者“孟婆”在社交网络上发文《滴滴,今天我想和你谈一谈》,称,3月30日晚,她独自一人搭乘滴滴优享车,司机不仅载其驶向错误方向,多次进行语言骚扰,且在车内放置了致晕异味。“孟婆”曾尝试中途下车重新叫车,却发现所呼叫的新车与此前的为同一辆,司机还试图将她拉拽上车。
 “孟婆”还表示,当晚11点她就点了投诉,但一直到第二天下午4:30,滴滴客服才回电问询,且态度倾向于袒护车主。当“孟婆”反复解释司机的反常行为时,客服质疑她是否有过性暗示,辩称乘客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对此“孟婆”十分气愤,在网上发文声讨滴滴“置女性用户安全于不顾,不尊重弱小个体”。
对此,滴滴官方当时表示了抱歉,称正在努力调查核实事件细节,“有一些可能超出了我们自身的能力,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多方了解求证,尽可能地核实相关事实。”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可见,对于网友反映的问题,滴滴并不以为然,之后的一桩桩悲剧在此时早有预见。
司机打伤投资人
滴滴道歉检讨
2018年4月29日凌晨,疯蜜创始人、滴滴投资人张桓曝料称,他于28日晚9点50分左右通过滴滴叫车,结果等了20多分钟车还没到,联系后司机拉错人了,但拒绝取消订单,并在赶到后突然打人,拳头直接打在左眼角,随后双方厮打在一起。
联系滴滴客服无果,张恒拨打了110报警,但司机已经走人,警察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对此,滴滴官方回应称,对张恒的遭遇十分抱歉和震惊, 收到投诉后已第一时间跟进处置,将垫付全部医疗费用,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处理,同时紧急冻结了司机账户,并通知前往派出所配合调查。
但是在回应当天下午,张恒称滴滴和派出所都无法把司机传唤到派出所,只能坐等,无法立案。
5月2日,滴滴宣布称,司乘已和解,滴滴再次向乘客张先生诚恳道歉 。并提到滴滴将竭尽全力,投入更多技术资源和团队力量,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欢迎所有人的监督和帮助。
但到此为止,除了道歉检讨之外,对于同时被反映的司机打顾客现象时有发生的问题,滴滴并没有后续动作,也未对平台本身进行整改。
直到后续几起更严重的命案发生。
郑州空姐遇害
滴滴整改顺风车业务
2018年5月6号凌晨,21岁空姐李某在郑州搭乘一辆滴滴顺风车时遇害,警方锁定嫌犯就是滴滴司机。
事发后,5月10日,滴滴发布声明称:“在这件事情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滴滴已经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密切配合警方开展案件侦查工作,目前案件正在侦破过程中。滴滴将尽最大努力协助警方尽快破案,将凶手绳之以法,还李女士和家人一个公道。”
在锁定嫌疑人后,滴滴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线索,寻找一位名为刘振华的顺风车司机。对提供线索的热心人,滴滴将视线索重要程度给予最高100万人民币的奖励。
之后滴滴还公布了其自查进展,称将针对郑州顺丰车案件,暂停顺风车业务,整改一周。
滴滴发布了顺风车业务整改措施,针对其之前推出的“社交”功能,将下线全部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下线;合乘双方个人信息和头像仅自己可见,外显头像全部为系统默认虚拟头像。
针对原有的夜间安全保障机制不合理、注册宽松等问题,滴滴宣布,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尽快做到快车、专车、豪华车全量上线该功能。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并对在22点之前出发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滴滴出行全平台方面,也上线了新版紧急求助功能,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将进入按钮提升至显著位置,并添加110、120、122及滴滴24小时安全客服等快捷方式,用户可自主一键拨打。
此外,快车上线了人车不符评价机制,平台会主动邀请乘客评价司机和车辆是否与软件显示信息一致,并联系前后多个订单的乘客进行核实,一经确认立即封禁。
温州乐清女孩遭奸杀
滴滴整改客服体系,关闭社交功能
但整改进行仅仅三个月后,又一起类似案件发生,让公众对滴滴的质疑达到爆点。
2018年8月24号,浙江温州20岁的乐清女孩赵某遭滴滴顺风车司机强奸杀害。8月25日犯罪嫌疑人司机钟某被警方抓获。
该案件中暴露其客服服务存在重大问题。滴滴承认,在该车主作案的前一天,有另一名顺风车乘客投诉其“多次要求乘客坐到前排,开到偏僻的地方,下车后司机跟随了一段距离”,滴滴客服承诺两小时回复但并未做到。
而案件本身中,受害者好友表示在当事人失联1小时后,曾致电滴滴平台反映事情的经过,但平台向她的反馈是:“将有相关安全专家介入处理此事,会在1小时内回复”。
此后家属向派出所报案。警方通过她的手机向滴滴平台表明警察身份,要求获得司机具体信息,包括其电话、车牌等,仍然无果。
滴滴案发后解释,由于平台每天会接到大量他人询问乘客或车主的个人信息的客服电话,平台无法短时间内核实来电人身份的真实性,也无法确认用户本人是否愿意平台将相关信息给到他人。所以无法将乘客和车主任何一方的个人信息给到警方之外的人。
滴滴一线客服工作也被曝是由外包公司承揽,客服并非滴滴自家员工。
8月26日,滴滴出行官方微博发布整改消息,自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客服体系继续整改升级,加大客服团队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加速梳理优化投诉分级、工单流转等机制;免去黄洁莉的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职务,免去黄金红的客服副总裁职务。
滴滴还承诺,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补偿。
去年10月,滴滴发布公告称,目前滴滴平台拥有1.5万名客服,其中自建客服5千名,外包客服1万名,尚无法保质保量承接所有的客服进线。滴滴自建团队将增加至8千名。并将持续投入客服安全体系建设,拟优先招募1000名党员客服。
两位高管“痛定思痛”
不再以规模、增长为考核指标
然而经过几起接连不断的恶性事件,滴滴冰冷的公关文字已经让民众无法容忍。网络上对滴滴的指责和谩骂仍没有停止,有网友称已删除其手机上的“滴滴出行”应用。
事件的一系列发酵也终于引来了滴滴的“痛定思痛”。
8月28日,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和总裁柳青发长文致歉,提到滴滴不再以规模和增长作为公司发展的衡量尺度,而是以安全作为核心的考核指标。
之后滴滴也对外宣布了一系列整改行动,包括9月4日起,乘客端原"紧急求助"功能升级为"一键报警";9月13日起,司机端上线"一键报警"功能;在网约车业务中(快车、优享、专车等)试运营全程录音功能;年底前自建客服团队等。
而最近,3月21日,滴滴也刚刚对外展示了其“安全攻坚200天”的阶段进展。
最新发生的湖南常德滴滴司机网约车被害事件,滴滴则做出了最快的回应,柳青第一时间赶去看望家属,承诺3倍赔偿。
近年来,互联网+出行的应用为人们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便,打车软件的出现极大地帮助司机和用户提高了工作和出行效率,同时网约车、顺风车等业务也促进了车辆资源的利用率。
可以说,这些业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
但在实现便捷的同时,诸多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类似滴滴等平台在寻求服务体量扩大的过程中,也面临者巨大的安全保障和管理能力挑战。
经历了一番番血的教训,社会各方也开始对打车出行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身为头部平台的滴滴在经历指责、约谈后也被一步步倒逼严肃对待安全问题,相应措施的落实也逐渐加强。
但诚然,我们并不希望看到总是一桩案件一次改进的滴滴,这样以生命换取进步,代价太过沉重。
鞭哥不禁要问一句,一直在整改的滴滴何时能破茧成蝶?
Bianews正在招募记者,工作地点:北京。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加鞭哥微信(ID:cindyweeen)。期待有才又有趣的你加入!
— — 推荐阅读 — —

深交所八问全通教育:收购巴九灵实为吴晓波个人IP证券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