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家吃晚饭,有道菜是猪舌头。第二天看新闻,说最近猪头肉引发脑膜炎的病例挺多的。于是我开始担心,我们一家三口要得脑膜炎了,潜伏期半年。在这种担心的状态里,看动画片觉得压抑,吃东西觉得没胃口,看周围的感觉都是灰蒙蒙的的。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半年。
然后,半年的“潜伏期”过去了,屁事儿没有。
高中的时候,参加市级辩论赛,准备了三个月,担心了三个月,怕自己怯场,在台上短路忘词说不出话。
结果,我们校队过关斩将,拿下冠军。
大学的时候,无论是社团面试、实习面试,还是工作面试,每次面试前都要担心老一阵子,怕自己准备不充分,怕自己突然卡壳。
结果,几乎所有面试都顺利通过了。
这些经历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根本没什么好担心的,瞎担心的事情大部分都没有发生。奇怪的是,这种对未来的担心还是会莫名其妙地冒出来。
想想道理,其实很简单。
如果一个月后要住院做一个很疼的手术,从现在开始担心,那就是把手术的痛感拉长放大了一个月。
如果三周后要做一个工作汇报,怕汇报讲的不好被领导批评,从现在开始担心,那就是把这个不一定会发生的“被批评”的感觉反复体会了三周。
道理很容易懂——未来的某个时刻,即使很痛苦,那个时候“当下”的烦恼,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真正大的烦恼,是对未来的预期
有位上师说过:“想太多,浪费人生。事情还没有发生就想太多坏的,这就是精神上的负担。”
有人会问,前面举的例子,都是悲观的预期,那么乐观的预期,是不是好的?
也一样。悲观的预期,会带来不必要的担忧;乐观的预期,会带来事后的失落。
只要对未来有期待,不是大喜,就是大悲。
就算是大喜,也很容易变成大悲。
小学时有一次周五要春游,特别期待,一整周都有点小兴奋,结果周五下雨,春游取消,大喜变大悲。之前有多喜,那时就有多悲。
悲不舒服,喜不靠谱,最好的状态,还是平静。
要获得平静,先从安住当下,端正预期开始。
正在做什么事,就专心去做那件事,沉浸在其中,感受当下的感受。
需要思考未来的时候,专注在目标上,专注在计划上,可以思考这个目标的意义,而不是“提前体会”这个目标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大喜或大悲。
感受未来,大喜和大悲都是苦。感受当下,无论喜悲,都会回归平静。
从平静里,体会“无苦无乐”,才能离苦得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