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写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依然热销,是多个“一生必读”榜单上的常客。
这本书是史上首次包揽雨果奖、星云奖的科幻巅峰之作。
这本书以科幻小说的身份,跻身于文学经典的殿堂。
这本书,是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

《沙丘》的科幻味道并不太浓,从前两本来看,科幻只是个场景的设定,换成架空历史或现当代的背景,也不影响阅读。甚至可以说,《沙丘》是“去科幻化”的。一般的科幻,以科技为主,人物和情节都为之服务。《沙丘》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着重描写未来科技,还彻底抹去了诸如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存在的可能。
这就是《沙丘》的魅力。把关注点从科技回归到人本身,让我们意识到,不管外在的科技如何变化,人性始终是左右世界的根本所在。
《沙丘》的另一个魅力,在于包罗万象,既有机锋、乱局、阴谋这些细腻的设计,也有复仇、战争、统治这些宏大的格局。在《沙丘》里,你可以读到历史,读到哲学,读到文化,读到宗教,读到政治。作者把这些主题用精巧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举重若轻,左右逢源。
撇开这些主题,《沙丘》里最打动我的,是这句封面语——“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我们如何正视自己?我们的内心中隐藏着什么?
恐惧
恐惧是思维杀手,当恐惧生起时,思维被扼杀,慈悲被抑制,智慧被摧毁。
当我在飞机上遇到气流波动时,对眩晕和死亡的恐惧会让我放下手中的Kindle,全身心陷入恐惧之中;当我在演讲台上面对众多的听众忘词时,对丢脸的恐惧会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恐惧会束缚我们的手脚,压抑我们的心力,让我们无处可去。
如何应对恐惧?《沙丘》给的答案是:
我将正视恐惧,任它通过我的躯体。当恐惧逝去,我会打开心眼,看清它的轨迹。恐惧所过之处,不留一物,唯我独存。
正视恐惧,而不是抗拒恐惧。恐惧来临时,让它在我们身上漫延,盯着它就好,不用抵触它。只有看清了它的样子,才能发现,其实恐惧也并没有那么可怕。
希望
希望通常是好事,但不绝对。希望是必须要有的,但得处于中道上,过犹不及。
过量的希望,会变成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买股票希望明天立马涨停,找对象希望对方完美无缺,找工作希望钱多事少离家近。
这样的希望,都在要求“外部环境如何满足自己”,所以《沙丘》中说,“希望会蒙蔽双眼”。
如果放下对外界环境的幻想,把希望聚焦在自己身上,想收获什么果,就先种下什么因。这样的希望,才是真正的希望。
真实。
聋子是听不见的。那么,我们中又有几个人不是聋子呢?我们究竟少了什么感觉,以至于对身边的另一个世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沙丘》里的这段话重复了数次——“我们究竟少了什么感觉?”
我的理解是,缺少了一颗沉静的的心。
我个人的感觉是,我的心很容易游离于当下之外。吃饭的时候,想着刷手机,忽略了饭菜的味道;走路的时候,想着听歌,忽略了周围的风景;睡觉的时候,想着明天的工作,驱赶着睡意;和人聊天的时候,开着小差,敷衍了对话。
世界只有在当下才是真实,不专注于当下,我每时每刻都是聋子和瞎子。
《沙丘》中值得玩味之处,不胜枚举。在此仅举数例,浅尝辄止。更多干货,留待各位自行探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