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鹏,娱乐圈知名演员,新一代谐星代表。他曾在一个节目中说,他当年做主持人的时候,为了节目效果,想让一位歌手上台唱歌,但那位歌手根本看不起自己,当场没有同意,直接就甩脸走人了。
大鹏说,这件事令他印象非常深刻,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羞辱,他会一辈子记住这个人。
岳云鹏,总是以诙谐搞笑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有一次,他上一个访谈节目,苦着一张脸,对主持人说:“我这辈子一直记恨一个人。”
他回忆起十几岁时做餐厅服务员的经历,有次帮客人点单,写错了两瓶啤酒,只有六块钱,客人不乐意了,无论他建议打折也好,免单也好,客人都还不依不饶,对他各种臭骂侮辱。岳云鹏说,“现在想到这件事,我还是恨他,我特别恨他,到现在我还恨他,你凭什么?我都给你道歉了,什么好听的话都说了,你还这样……”
前几个月在一篇文章里也写过,一向理性、通透、睿智的“辩论之神”黄执中,在《奇葩说》上说:“我非常讨厌小孩!我一辈子都不会要小孩!”
因为他曾在小时候遭遇校园霸凌。他的同学们趁着课间他不注意时,把他带的饮料倒入他自带的午饭便当里,当他中午满心期待地打开便当时,看到的是一团恶心的浆糊。
同学的霸凌,黄执中这一生都没有放下。不仅放不下这几个同学,还把对这些同学的讨厌甚至仇恨,放大到了整个“小孩”的群体上。
他人的蔑视、侮辱、刁难、欺凌,这种种伤害,都在他们的心里剜出一块伤口,结成仇恨的果实。即使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这个伤口也无法治愈;即使自己功成名就,已可在声名地位上碾压这些当年伤害过自己的人,这些仇恨的果实仍然无法放下。
-2-
复仇,是小说和电影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金庸笔下的主角们,张无忌、郭靖、萧峰、袁承志、杨过、胡斐等等,人人都带着仇恨成长;成昆、谢逊、萧远山,都以复仇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西方文学里,《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双城记》、《悲惨世界》、《哈姆雷特》等等,都在复仇的主题里成为经典。
复仇,是人性对正义的追求,是对不公的回击,对命运的抗争。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天经地义。
如果世间不公,恶人逍遥,让我“踏碎凌霄,放肆桀骜”,岂不痛快!
在我人生的前三十年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逻辑。
你伤害了我,凭什么我要一笑而过?
-3-
直到,我读到《入中论》,学习了菩萨的逻辑。
《入中论》第三品《菩提心发光地》第二偈:
设有非处起嗔恚 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 于彼割者忍更增
意思是,修到了第三地的菩萨,他的身体和骨头关节,被恶人一一割断,经历了相当于长时间凌迟的极其痛苦的酷刑,菩萨非但没有对恶人产生哪怕一丝一毫的嗔恨,反而对恶人生起安忍、包容的恻隐之心
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我的内心是隐隐抗拒的。
菩萨的这种表现,是不是一种软弱?是不是对恶人的纵容?是不是圣母白莲花的心态?
《菩提速道》里也提到类似的“耐怨害忍”:
“即令一切有情与我为仇,我也不应生起刹那的嗔恨心,而且对于他们的怨害,回报以利乐,令自他心中都能圆满安忍波罗蜜多等一切佛法。”
曹操当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菩萨恰恰相反:“即使天下人都与我为仇,我也会回报天下人以利乐。”
菩萨们是不是太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了?我们作为凡人,有必要向菩萨学习吗?有可能达到菩萨这样的境界吗?
-4-
先不讲大道理,谈谈感受。
受了伤害,记恨他人,是什么感觉?
对大多数当事人来说,不仅痛苦不会减少,伤害的感受反而会日益变深。
我们人生中经历过许多事,有美好的记忆,也有不堪的记忆,更多的是遗忘的记忆。记住我们受过的伤害,等于记住那些不堪的记忆。原本可以被时间冲淡的痛苦,反而在我们刻意的执着下,被留住了。
那些受过的苦,吃过的亏,真的必须牢牢记住,“此仇不报非君子”吗?
举个例子,开车。如果我们开车的时候被车别了,通常都会很生气,猛踩油门,似乎只要不别回来,就吃了天大的亏一样。其实呢?无非是开车耽误了一两秒钟而已。
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他成名之后,找来当年的屠夫,非但没有杀他报仇,反而封他为官。韩信对他说,“没有当年那一胯,就没有今天的我。”
当我们把侮辱和仇恨放到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时,会发现它们可能并没有直觉的那样不堪,甚至可能还会对生活起到积极的变化。
更进一步,当我们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时,会发现“仇恨”这种情绪,其实本质是一种“我爱执”和“我慢”——
“我是不能被伤害的,我是不能受任何侮辱的,我是不能吃亏的……”(可是,为什么呢?)
这,或许是我们“凡夫思维”和“菩萨思维”的区别所在,也让我这样的愚痴之人能慢慢理解菩萨的一片苦心。
-5-
在我们“凡夫思维”里,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个“我”字。我该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
在“菩萨思维”里,是没有“我”的。我会吃亏?我会受苦?完全不重要。
为什么菩萨即使被凌迟,也不会对他人心生嗔恨?因为菩萨心里根本不在意所谓的“我”,不管你如何害“我”,其实你并没有害到“我”。
为什么菩萨不仅不心生嗔恨,反而还对恶人生起包容、怜悯之心?因为菩萨不在意“我”,但在意“他”。在菩萨看来,施暴的是“他”,他造下的这些恶业,会让他堕入地狱等处,受极重苦,菩萨看到了他不幸的未来,心中生起极大的不忍。
我们心心念念,执着于“我”,保护着“我”的尊严,“我”的利益,“我”的心情。结果呢?战战兢兢,千疮百孔。
菩萨从不考虑“我”,一心为他,反而无所畏惧,无惊无怖。
——这,就是我们凡夫思维和菩萨思维的截然不同。
当然,我们不可能把自己的思维模式,直接改变成菩萨的模式。毕竟我们在“以牙还牙,报仇雪恨”的思路里浸润了那么久。这篇文章发出来,肯定有会有各种角度的反对的声音。这些都很正常。
只是希望,在下一次我们觉得自己吃亏了要找回场子,受伤害了要记恨对方一辈子的时候,能有那么一刹那的思考——如果是菩萨,他会怎么做?
作为凡夫,对菩萨的境界,我们高山仰止,慢慢靠近。即使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无法达到菩萨的心量,但至少,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前进的每一寸,或许都能帮我们少一分痛苦,多一分自在。
往期同类文章:

《从黄执中和马薇薇的眼泪里,看众生皆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