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吴秀波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金刚经》躺枪,源于某网友爆料——
“波叔的风格是这样,刚开始比较羞涩,在姑娘比较着急的情况下会先教育对方要自爱,之后拿出随身携带的《金刚经》跟你讲佛学,讲一个小时候再讲讲斯坦尼,两三个小时后等姑娘不耐烦了,他会有礼貌地送对方离开。第二天就没那么多废话了……(此处省略5个字)”
据说,波叔最爱提《金刚经》里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概是想告诉找上门的姑娘,别那么执着,想开些,放开些……
在读《金刚经》的人里,有两种比较典型。一种和波叔类似,把《金刚经》当成高级鸡汤,劝人放下,其实自己什么都没放下;另一种对《金刚经》不以为然,觉得《金刚经》就是一部颠来倒去、重复啰嗦 、神神叨叨、什么都没说的经书,然后觉得佛教在忽悠人。
这两类人都挺可惜的。有机会接触到经典,读不懂放在一边也就罢了,若是用来作为忽悠的工具,或是因此生起了嗔恨心,都是罪过。
-1-
《金刚经》的表达形式,是佛陀向须菩提讲法,须菩提在佛陀的徒弟中,号称“解空第一”,《金刚经》的内容,以“空性”为主,简称“空”。
“空”这个字,可以说是佛教里最甚深的概念之一,不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几个词来解释。虽然“空”只有一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内容之艰深浩繁,和道家的“道”、儒家的“仁”相比,不遑多让。浩瀚无边的佛学经论中,有相当的篇幅都在解释这个字。
因此,我们在试图去了解“空”时,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傲慢,放弃“只要自己随便一问就能得到答案”的念头。我们要生起敬畏之心,起码得像对待实变函数、泛函分析、代数拓扑这些课程一样,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解释“空”之前,要先讲一下东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差别。
西方哲学,习惯用“正”的方法,直接描述其对象“是什么”,致力于在解释中突出其对象和其它对象的差别。中国哲学,则习惯用“负”的方法,描述其对象“不是什么”,致力于消除差别。道家和佛家在这点上是相通的,在描述各自体系的核心概念时,用的都是“负”的方法。
在佛教的经论中,很多时候都是先“破他宗”,再“立自宗”,先讲其它宗派的观点有哪些漏洞,然后再来讲自己要成立的是什么观点,为何能成立。
本文也是如此,在讲“空”的概念之前,先来看对“空”的两种常见的误读。
-2-
第一种,认为“空”等与“无”
从望文生义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很正常的理解,“空”嘛,意思当然是什么都没有了。
用佛教的话来说,这叫“所破太过”,堕入“断边”,是错误的理解方式。
空不是无。“诸法皆空”,不是说一切法都不存在,法都是存在的,事物都是存在的,我们谈论的这些东西都是存在的。
当然,这个“存在”,指的是世俗的层面,是从观待的角度、名言的角度来讲的。要“空”掉的,不是这个存在的部分,而是“自性”的部分。
“自性”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后文会谈。我们这里要区分开,所谓的“空”,确实有“无”的意思,但不是这个东西“无”,而是这个东西的自性“无”。自性,是所“没有”的内容或对象,“无自性”是“自性”的没有,不代表这个东西本身不存在。
因此,佛教要否定的,不是“法”的存在,而是“法的自性”的存在。我们要了解,“有”和“有自性”,“无”和“无自性”,都是不同的概念。
所以说,“空”并不是否定一切的怀疑论。恰恰相反,空掉“自性”,反而是最为积极的认识论。这点较复杂,以后再谈。
我们在读《金刚经》,以及其它佛学经论时,要牢记“空”和“有”是一体两面。“空”,也要有他的“所依”,不能理解为单纯的空,而要想清楚到底是“什么空”。“空”和“有”,都要说清楚,什么部分“空”,什么部分“有”。如果泛泛地谈空说有,是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迷茫中去的。
-3-
第二种,认为“空”的意思是“不要执着”
“不要执着,放下就好”——这是理解佛教的一种角度,但并不是“空”所要表达的角度。
《金刚经》里有很多看上去告诉我们“不要执着”的词句。比如“无所住”、“不住相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
实际上,“无所住”,不是“不要执着”的意思,而是指“不要耽着”,不要认为“三轮实有”。
“不住相”,不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不要着相”,而是指“不要耽着于自性”。
“不住相”,不是告诉我们对事别太认真,也不是说诸法不存在,而是说,诸法的自性不存在,诸法“究竟的真实”不存在,诸法背后的终极,不存在。如果我们认为法的背后有一个终极的存在,这才叫作“住于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类似,不是告诉我们面对事情时别太执着,凡事都要放下,而是说,我们不该把心耽着于“自性”上。
学习佛学知识,要避免鸡汤化。佛学鸡汤似乎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和佛学本来要讲的智慧相去甚远。
市面上讲《金刚经》的书有很多,区分是否靠谱的一个标志,就是看作者是否会告诉你,“不要执着,放下就好”。
-4-
前面讲了很多“自性”,那这个理解“空”的关键词——“自性”,是什么意思呢?
自性这个词来源于印度,如果用英文翻译,类似self-being,直译的话,大约是“自存的、自有的、自在的”。
如果有一个东西,它不依靠别的东西而存在,它的存在是由它存在的本身决定的,那我们就会说,它是“有自性”的
前面反反复复说了很多“自性空”,意思是这些东西都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说,它们都必须依靠别的东西的存在而存在,它们的存在都不是由它存在的本身决定的。
举个例子,我眼前的这张桌子,它是自己独立存在的吗?并不是。它缘起于一堆木头,通过人或机器的加工,制造而成。
再比如我现在打下的文字,它是自己独立存在的吗?并不是。它是靠人创造的,是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人约定俗成的一套体系。
数字也是,它不独立存在,是抽象出来的概念,是基于我们的抽象分析而来的,它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
再重复一遍,如果事物是依它的条件、依它的各自分支而成立的话,那这个事物就不是独立而实有的,这个事物就是“无自性”的
为什么诸法都是无自性的呢?因为诸法都是缘起的。什么是缘起?事物是因缘聚合而成,事物都需要观待于其他事物而存在,观待是对待、相待的意思。
因为缘起,所以自性空,这就是佛教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缘起性空”。
佛教认为事物都是缘起的,都是要依赖于其他条件的存在而存在,都是要观待于其他事物的。观待,就是对待、相待的意思。
佛陀教导我们要断除贪嗔痴三毒,痴源自于“无明”(无知),断除“无明”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证得“缘起性空”。
-5-
为什么“有没有自性”这么重要?为什么证得“缘起性空”就可以断除无明?
这些问题就不是本文的篇幅可以详细解释的了。提两个观点:
第一,“空”一点也不消极,“空”是很积极的,是希望的所在。这是因为,如果有的法是“有自性”的话,那这些法不需要依赖于其它条件的存在而存在,不依任何分支而成立,它们是独立存在的,是本来就如此的,是不能变化的。这些法既不观待,也不造作,那就很可怕了,我们永远都无法获得这些“有自性”的法,也永远无法达到这些“有自性”的法的境界。
如果佛的果位、佛法、修行这些中的任何一个是有自性的,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修得佛果,没有办法学习佛法,也没有办法去修行。反之,正因为佛的一切是“无自性”的,我们才可能通过修行,离苦得乐,最终获得究竟的解脱。
第二,“诸法无自性”,意味着不存在“终极的存在”
在哲学的层面来说,我们在寻找有自性的法时,自然会想到“第一因”——这一切的缘起的最初的源头,这一切开始的起点的那个“因”,是不是必须是有自性的?
佛法告诉我们,世间所有的有为法都是无自性的,“第一因”不存在,“终极的存在”不存在。
这个问题太大太深了,在此仅留下一个种子,留待日后再慢慢写。
最后,总结一下本文的主题:
“空”,不是“不存在”,不是“不要执着”,而是“诸法无自性”。
往期同类文章:

《心经》说了些什么?

《刚开始学佛应该看那些书?》

《从黄执中和马薇薇的眼泪里,看众生皆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