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佛教时,在人们的脑海里,有些词会立马蹦出来,构成对佛教的第一印象。比如“看破红尘”、“色即是空”、“四大皆空”等等。

其实,这些词通常的解释,指向的都不是真正的佛教。

1. 看破红尘

当我们听说某某人出家时,第一反应常常是:“啊,他(她)看破红尘了。”

潜台词是:这个人的生活,应该经历了极大的变故吧。感情失败了?家庭破裂了?挚友反目了?身患绝症了?……哎,不管怎样,肯定挺可怜的。看破红尘,能理解。
不知从何时起,佛门成了肝肠寸断、苦大仇深者的归宿。似乎在挫折之后,绝望之时,到佛菩萨处求安慰,才是理所应当。要是有谁在生活美满、衣食无忧之时,选择了剃度出家,估计人们该在背后议论了:“这人大概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隐疾吧……”
实际上,藏传佛教许多高僧的自传里,描述出家的经历都大同小异:小时候在家放牛、放羊,之后就进了寺庙修习;南传佛教的话,出家对很多人来说是成长经历的一部分;汉传佛教的《高僧传》中,也没多少高僧是因为人生不幸而出家的。
斩断最后一缕青丝,放下情愫,遁入空门——这是影视作品的耳濡目染给我们带来的错觉。
所谓“看破红尘”,看破的不是“红尘”,而是众生眼中红尘的假相。从因果看。“看破红尘”不是出家的因,而是修习佛法之后,通过“闻思修”等大量学习和实践,以逻辑推理和实证检验的方式,推导而出的结果。
“看破红尘”也不像百度百科所解释的那样,是消极逃避的行为。佛教不追求“出世”,也不讲唯心论或唯物论之类的一元论。佛教讲求物质和精神的和合,在表现形式上,既入世又出世。
佛教徒们,大都没有远离红尘。寺门从未紧闭,除间歇性的闭关外,僧人也并未隐居。高僧大德们,在自我修行的同时,常为世人讲经说法,答疑解惑。
许多人出家修行的原因,或是探求世界真相的好奇心,或是比常人有更深的洞察力,能敏锐地意识到世俗追求的虚妄本质,进而希望以系统的方法,对其进行推导和证明。
佛学是一门学问,在许多大学的哲学系里都有佛学方向,同时也有专门的佛学院。总而言之,佛教不是伤心者避世的归宿,而是一所大学,里面开的课程,教人智慧,教人慈悲。

2. 色即是空

提到“色即是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出家人不近女色,感情就是一场空。有部分阅片无数的同学,大概还会联想到韩国的那部青春搞笑电影。

“色即是空”出自《心经》。原文是:
“舍利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是空”这短短的四个字,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一个字的解释是正确的。
首先,“色”指的不是情色、感情,而是物质。
具体来说,“色”包括“五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和触处,分别指代眼、耳、鼻、舌、身这五种“识”所能缘到(感知到)的东西。
其次,“即是”不是“就是”的意思。“色即是空”,不是“物质就是空”。这里的“即”,指“相即”,有点类似于“若即若离”里“即”的意思。
“即是”的“是”,也不是平时常用的“是”的意思,而是指“这个”,也就是文言文的用法。佛经里的许多字都需要以文言文来理解,才不至于偏颇。
最后的“空”字,更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了。“空”是佛教理论的核心之一,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的,暂时按下不表。
总结来说,“色即是空”的意思是:物质和这个空是相即的。
顺便说一下上下文。上文说“色不异空”,这里的“异”,指的不是“相异”,而是“相离”。也就是说,“物质”和“物质上的空性”,是不相离的。
下文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指的是“受”、“想”、“行”、“识”这四者,和“色”是一样的。代入前面,即为:“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它三者以此类推。

3. 四大皆空

常言道:“出家人,四大皆空。”百度百科对“四大皆空”的解释是:“古时儒家对佛教理论的偏见。”

不仅是儒家,即使是现代的诸多辞典,也都曲解了“四大皆空”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汉语成语大词典》解释:“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成语俗语词典》解释:“世间万物皆虚,并不存在”;《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在“空虚”的解释上更进一步,说“四大皆空”就是“虚无主义”。
连词典尚且如此曲解,一般人通过“四大皆空”来理解佛教,再加上《心经》里的“五蕴皆空”、《金刚经》里的“凡所有相,皆为虚妄”、禅宗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等,自然会认为佛教讲的是——一切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进而以为佛教宣扬消极避世、甚至是及时行乐的处世哲学。
难怪曾听闻佛教上师说,菩萨曾说过,不要和初学者讲“空”。原因即在此:“空”太容易被误解。
之所以容易被误解,因为“空”相当于是博士生水平才能理解的佛教理论的精髓之一;而我们这些初学者或是佛教的门外汉,都在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来对“空”做着轻率而肤浅的解释。
之前有个读者在我文章下评论:“佛教讲的不就是虚无主义吗?我读过心经、金刚经、坛经,都在讲‘空’啊。”我回复他:“空不是无。”他又回复:“不是无,那就是‘有’啊,难道还可能是第三种状态?”
是的,“空”既不是“无”,也不是“有”。就好比薛定谔的猫,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空”无法用“有”或“无”这样简单的状态词来判定。
那“空”到底是什么意思?用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的篇幅,都是没法解释完整的。就好像我们让一位数学家解释费马尔大定理是怎么证明出来的一样,这类话题,不是可以用文章来交流的。
虽然不能完整地解释,但有些佛教常识还是需要普及的。
“空”不是哲学里虚无主义的概念。不是指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没有意义,什么都不需要做。
“空”不是鸡汤佛学里说的“放下就好”,也不是老庄的道家所说的“不要执着、顺其自然。”
《地藏十轮经》里说:“非即色空,非离色空”,说的是——”不是说物质就是空,也不是说离开了物质另外有一个空。”
真正的空,是”缘起性空”。“缘起”指的是“依条件而建立”,“性空”说都是“本质就是空”。
当然,这样的解释并不算是解释,因为还是没法理解——这才是正常的。理解“空”,需要通过长期的、大量的“闻思修”——听闻、思考和修行,才能慢慢体会到其中深邃的智慧。
在此之前,先破除对“空”的误解,很有必要。

以上仅举了三例,就可以发现这些常用词和佛教的本意之间差异有多么巨大。
这些词的常用解释有多流行,正说明了人们对佛教的误解有多深。
学习佛教的知识,一忌望文生义,很多概念通过字面是无法理解的;二忌囫囵吞枣,有些概念的定义很精确,连增减一字都会相去甚远;三忌自我发挥,也就是“脑补”,有些人明明对佛教全无了解,读了几部经文,便断章取义,揣测曲解,妄下定论,实为不妥。
末法时代,学佛不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有缘学佛者,且学且珍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