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币赚联盟”即可关注我们

夏天总会过去,冬天总会到来。
曾经被区块链重新温热的中关村咖啡,如今又因市场降温而凉凉;曾经因区块链而不眠的各大微信社群,资本、用户、项目方,“大家都在装死”。
“也许是真死”。一位币圈投资人的玩笑,也许就一语成谶了。
近日,单日暴跌近10% 的以太坊,为这次熊市加上了一次里程碑式的脚注。
这次暴跌不像之前的小打小闹。今年千币齐跌后的1月,仍有人煽动周遭之人:“现在进场,一年内财务自由。”如今为避免一众韭菜的口诛笔伐,不如沉默。中关村的咖啡馆因火星和三点钟的路演而人口攒动,期间“梭哈”一词是怂恿韭菜必备话术,现已无觅处。
九 · 四的暴跌是机会,ICO 带来了新流量;1 月的千币齐跌后,徐小平、陈伟星等古典互联网人次第进场,上演了一场夺权造势大战,为币圈带来了新韭菜,拯救了暴跌后的市场。
反观今日,币市已经横盘太久。以太坊的暴跌宣告着项目的失守。
不过,这次的暴跌却无再引起汹涌的群情。
熊市来了。挤泡沫的时候到了。
韭菜:以前有人说会万币归零,我都不相信
市中最惨而无力的莫过于韭菜,尤其是未经历过大风浪的新韭菜。
“不想算了,太恶心了。”
满仓十几种币的西京说,自己起码亏了 100 万。
看着“跌跌不休”的行情,内心也是深感算也没用,毕竟每秒钟就损失十几万,算不过来。

西京是典型“在熊市中被套牢”的韭菜。
“老一辈”也许没想到,这次币市中,有着大量像西京一样的 90 后。今年大三的他在三、四年前就通过微商接触到网上的互助盘、资金盘,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约七万元),后来在爸爸的加持下,把十几万资金投进了币市。他不仅在 2015 年币市的回暖中尝到了甜头,还曾经是第一个进入 EOS 万币群的学生,从 ICO 开始与各位 EOS 大户“穿越牛熊”。
他现在才知道,什么是熊市。
“信仰过高了,失算。”他在 EOS 几十块时又进了 20 万,如今他几乎全副身家在币市里,准备把前几年借给朋友搞“面膜”的资金要回来周转。

西京“过高”的信仰离不开之前的
从不信到信
。眼看着几百块的比特币涨到两千、两万,甚至十万,你就莫名其妙又信了。

“赚了第一笔钱,人就会有点飘,脑袋里面真的会相信,比特币会涨到50、100万,生怕自己上不了车。”
与西京一样,这也是日禾经历的第一个熊市。之前他从 7000 元到 90 万,翻了不止百倍。
“百倍收益”带来的不是满足,是更大的贪婪。
套现后他忍不住又进场了,却没上次幸运。

“今天一大早看了一下,心理凉凉的。”
他意识到了之前的幸运离不开牛市,来到熊市的他到底被市场教育了一番,开始担心之前赚回来的 90 万也将付诸流水。
“你没有穿越牛熊,你的思维就很局限,你以为会永远牛下去。以前有人说这些垃圾币,会万币归零,我都不相信。没经历过的人不知道,经历过的人就知道。”
等到他眼看着山寨币归零,他信了。
人总是到不见棺材不掉泪。日禾似乎顿悟了,“熊市就是修炼心态,市场就教育你,不可能永远涨”。从波段起家的日禾正在熊市中学习长线的仓位管理,低位分批建仓,高位逐渐卖出;并学习与自己的心理做斗争,即便再明白这些道理,看着盘面怎能不慌?
“那就别看了,割肉还疼。”与其看盘让自身难受,不如做点实事。追涨杀跌的心理不限于A股,九年的老韭菜生涯让龚洁对此司空见惯。“这个钱来得太容易,不劳而获是人的本性。能在币圈里赚钱必须反人性操作。”
从 7000 元起家翻了千倍的他,今天也是一位币圈大 V。他见过更惨的人比比皆是,“你问十个,可能十个都是借钱炒币”,这些人带着一夜暴富的心态进场,却往往因承受不了波动一夜归零。
他也劝过不少韭菜到心理价位就卖出,听劝的没几个。币圈水深人尽皆知,但听过的道理抵不过追涨杀跌的心理。资本游戏的二八定律告诉你庄家不会让大部分人赚钱,但还是有人觉得自己会比庄家更早出去。
幸亏,熊市的到来给了散户反思、成长和退场的契机。
一名项目运营表示,虽然更用户群里偶尔有用户出来抱怨,但会有用户出来主动“劝停”。“毕竟今日以太坊也跌成这样,用户也明白大势不好,不是只有我们这样。”
在套牢、成长、坚守之外,更多是割肉退场的韭菜。这看似让币市后继无力,有人却认为投资者就应该专业,投机者本身就不属于这个市场,他们离开反而让市场回归理性。
区块链咨询机构 WXY 创始人于迪表示,从今年春天开始,纯粹的PR对项目的拉盘已没有太大作用,说明韭菜也在成长。况且,“没有必要去为了散户扭曲市场,就应该让技术踏踏实实地进步”。
韭菜退场与成长,项目方需要认真做事。
项目:拉盘无力、估值下降,不如踏实做事
风口是个大染缸,寒冬让人回归理性。
牛市,不仅是散户,项目方又何尝抵抗得了“不劳而获”。与其买币被割,不如发币割别人。
于是,岁末年初,大量空气币项目进场赚把快钱,凭一纸空气就能融了几亿、几十亿。如果交易所靠发平台币拉盘每天能赚十万,谁还老实靠手续费赚钱?
出来混迟早要还,躺着赚钱的日子不再。
熊市来临,项目也得自己承受——拉盘无力、持币缩水、融资受阻、估值迫降。
发币的项目,在中国环境下,养“市值管理”团队是机构投资人和散户的双双要求。若项目本身好却不拉盘,反而因币价低迷被“用户”嫌弃。
无法拉盘,因没韭菜跟进。
“现在谁敢拉呀,你不可能全拿自己的钱拉。你想做 10 块钱,你只能出 3 块钱,不能全是自己去弄,哪个项目有那么多钱?”
韭菜终究会看透 PR+传销+坐庄的戏码,如果没有观众买单,这些表演自然唱不下去。
以太坊这一跌,更是雪上加霜:融回来的钱就这样没了。
一家实体+区块链的公司在去年币价高点时融了近 4  ETH,按时价算超过 3 亿人民币不到30 人的团队可是却在最近又开启了融资。相较最高点以太坊迄今已下跌八成市值蒸发千亿美元。若这家企业一直持币可能两三亿就这样跌没了。公司凭空没了几个亿合同尾款咋结工资还咋发
这样的项目不在少数。去年,ETH 价格一路飙升,大量项目 ICO 也选择融 ETH。

此后以太坊价格波动下跌,项目方因信仰或开发需要,大都选择持有。Finbit Capital 做了五年的数字货币对冲套利,联合创始人 Ember 表示,“我们建议项目方做对冲保值,要不会很惨”。然而,绝大多数项目方似乎更相信币带来的升值。
信仰无法支撑企业运营,反而导致现金流断裂。
币圈企业,每当熊市总是尴尬窘迫。一些资本最近跟几家币圈媒体签年框以 ETH 计价,相当于免费打了八折;还有圈内企业给服务商付款打 ETH,但按法币计价,看着 ETH 跌得那么惨只能将结款日一拖再拖。
暴跌之下,甚至卖币也难以为继,只能靠融资了,可是融资也不容易。
一个来自哈佛、牛津等知名大学的瑞士项目,原来计划在中国募价值 2400 万欧元 token,最后改成了股权+token,融了 600 万欧元,资方均来自欧洲。

一度火热的“公链”在不少投资人眼中,也要“凉凉”。
“现在还继续做公链的,除了技术团队,融资能力也很重要。明年这行业可能就没钱了,公链又是个短期没法落地的事,最后拼的搞不好是过冬的能力。今年好团队应该能拿到不少钱,说不定跑出来的是那个之前忽悠到最多钱的,活活把其他团队给熬死了。”
寒冬的到来,就是为了筛选出能活下来的企业。
融资艰难,PPT 和 PR 对用户和投资者都不再有用,只能靠产品了。
上述金融项目因为有自身产品,在熊市时还能回归传统互联网获客。现在这家公司的运营逻辑是,牛市就出去做做PR、出席行业的活动,熊市就踏踏实实干活。“我相信,下一波行情肯定是真正产品能落地的,可能所有的项目方都那么认为。”
币圈熊市就像创投的资本寒冬,未必是坏事。“因为你牛市的时候,你想的就是融资,为什么呢?因为你很怕人家融得比你多,你活不过人家了。”CyberMiles CTO  Michael Yuan 也认为,熊市反而让行业能更认真做事。
资本:按兵不动,被迫“从良”
熊市也是 Token Fund 转型与洗牌的契机。
“坦白说,我瞧不上任何一个币圈基金。”

“很多币圈投资人对行业、业务、技术的理解根本不够。”
“他们根本就是运气好,你说哪只(区块链)基金在今年熊市中赚到钱的?”

我接触的大部分来自传统 VC 的投资人或者顶级 FA ,往往看不上币圈投资人,甚至看不起当币圈投资人的自己。
瞧不起的原因很简单,大多数 Token Fund 根本没有“陪项目一起成长”,也没有投有价值的项目。
资本向来让企业又爱又恨。爱是资本为了项目提供了发展资源和资金,恨是资本倾向于关注眼前利益而非企业长期发展。

今年以来兴起的 Token Fund 更是将这种恶发挥到极致。ICO 给了他们快速套现的渠道,也给了部分基金只关注短期币价的选择。
有项目感叹,ICO 虽然流程简单,但融股权资方愿意陪跑,对公司长远发展其实更有力。“人家拿了 token 可能会砸你盘,投资机构却愿意和你一起成长。”
随着韭菜越来越聪明,行情越来越淡,资方也越来越理性。
去年,机构为了一点份额,连白皮书都不看也要疯狂挤进去。后来,融资没白皮书不行、单靠白皮书不行、团队技术好也不一定行。
寒冬总是创业者的,对资本来说不过是“看多投少”。
钱总会往好项目和新热点上集中。最近硅谷的学术明星是团队是丹华等机构的新宠,估值巨高,投资机构能排好几条街,一家年初之后才入局区块链的基金表示:“其实硅谷这些项目,挣钱角度可能都比不上国内空气币项目,翻几倍不错了。主要我们在国内当不了庄,只能当韭菜。迫不得已,逼娼为良。
在熊市中,Token Fund 正变得跟传统 VC 越来越像,他们正在尝试陪跑,更看重理性的价值投资。
因为千币破发,他们不得不精选好项目,既然韭菜不在,也没必要热度投项目,只能做价值投资了;为了拿到更低的价格,他们开始将更多的重心放到孵化和投后上,给项目更多的资源争取更低的价格,为项目包装和找下一轮机构以拿到更高估值。
冬天总会过去,下一次红利给有准备的人
冬天总会到来,冬天总会过去。
币圈老人都知道,区块链本来周期性很强的行业。
这也不是行业经历的第一个熊市,也不是行业经历的最后一个熊市。
历史总是不断重演,这两年的盛况在老人眼里就像 2013 年比特币第一次暴涨。币价的暴涨带动了行业的“迸发”,产业链上下游再次繁荣,钱包、媒体、交易所等基础设施和送水服务前赴后继。短期内百倍暴利,让周边产业和配套服务都大获其利。
随后,币价暴跌,创业者难以为继,大批离场。币圈创业者十七进制曾如此描述期间光景:
比特币在行情4500(人民币)的时候,比特币的创业者聚在一起撸串。
比特币在行情3500的时候,北上深杭还能找一帮子人聚会。
比特币在行情2000的时候,很多比特币创业者开始卖币为生。
比特币在行情900的时候,再也没有人谈及比特币了。
“2014年出来了无数的资讯、交易所,都死了。”币圈老人孙小小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最为赚钱的矿业,也未能幸免。全副身家 all-in 烤猫股票的孙小小,到了 2015 年春节,连回家的车票都快买不起。据链池科技创始人三金表示,后来死了不下 100 家矿机代工厂。

行业已经萎缩到养不起那么多人。这才是真正的冬天。
“没到冬天呢。”
跟当年将近一年的横盘相比,现在不过是秋天。
当冬天,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死掉,包括应用、公链、媒体、交易所、钱包……
当然,你更可能根本看不到,因为这个行业不再热,企业会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死了的销声匿迹,活着的低调做事。
“行情过去了,热度就下来了。因为区块链短期内除了炒作以外并没有什么应用。”
孙小小和神鱼等一众资深从业者相信区块链未来能改变世界,也认为今天用户认知和配套设施还未到。
未到,但在临近。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春天只属于能熬过寒冬的人。
按住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关注我们
这样炒币能盈利?点击→《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