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阵痛
眼下,国家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已从“高度重视”进入了实质性操刀阶段。
金融监管有着紧迫的现实背景:当前银行的资产配置中,以中小银行为甚,投资类资产已超信贷规模,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信用风险转向金融市场风险。
不过,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对全球流动性与货币政策应对的拿捏,看似大刀阔斧,实际上深思熟虑、步步为营。
从3月下旬至4月上旬,银监会发布了8个文件,矛头直指金融风险防控。3月28日,45号文、46号文双文连发,直指金融产品因跨市场、跨行业引出的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问题。
此后数日,银监会发布的《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提出24项政策措施,《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更是直接点名银行业风险防控的十大领域。伴随8份文件的,还有银监会开出的25件行政处罚罚单,涉及票据违规操作、掩盖不良、规避监管等市场乱象。
绑架了金融市场的房地产,涨也不是,跌也不是。流动性放水资产泡沫越吹越大,骤然收紧又怕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结果,剑指房地产的一系列限购政策冻结了流动性,就差直接绑了购房合同上签字的手。这么一大池子高风险的资金被冻结后,央妈就能倒出手来一个一个风险地收拾,实乃高明。
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也更多样,更精准。没有狼来了的加息,然而货币政策已经悄悄收紧。加息伤的是实体经济,本轮货币政策的收紧起步于金融领域,准确地剑指泡沫堆积的高点金融风险。针对杠杆的结构性特点去杠杆,实施了“定制化的货币政策。”
毋庸置疑,金融去杠杆的大幕已经拉开。我们要逐步适应的,是接受走低的资产收益率,冷却热切的头脑,脚踏实地地步入实体经济。
2016年经济基本面的关键词是“保增长”,而2017年将转向“防风险+改革”,“抑制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会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雷响了,雨下了,这场暴风雨是久旱的甘霖还是屋漏连夜的绝杀,最终还要看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和实体经济的走向。
显然,如今资本市场的异动已经不是影响监管的核心。各项风险化解之后,经济真正的起飞终究在于实体经济的突破发展。兜兜转转这许多年,大家已经笃定实体经济的切实发展是绕不过的,且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阶段。
因此,对于资本市场异动的容忍便是基于“底线思维”,即,在不会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经济崩盘的情况下,金融去杠杆、去泡沫势在必行,且不会手软。不排除期间有结构性政策对冲过激的市场行为,但并不影响总体政策目标及措施的推行。
实际上,基本面与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那么大的震撼。尽管四月经济动能较三月有所放缓,4月PMI环比回落0.6个百分点,但仍处于2016年以来的较高景气区间,经济增长仍在可承受范围内。
从目前出台的监管文件看,几乎没有定量的监管条款,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机构自查,这就为监管层在执行力度的把控留有了空间。
虽然金融去杠杆导致的债券收益率大幅上行,这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压力,但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体系下,债市融资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比不高,债市发行遇冷对于实体融资的挤出影响有限。
2017年以来强监管之下,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额并未受到太大影响,4月的金融数据仍然比较乐观。考虑到金融数据对于经济表现的领先性,以及当前经济整体仍处于较高的景气状况,强监管对于实体的负面影响并不太大,经济高点回落的节奏也不会太快。
长期来看,金融监管的最终受益方还是实体经济。从2015年开始,银行资产扩张的速度超过社会融资增速,本次监管加强的一个目的就是挤出这部分资金,监管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而且,实体需求并没有显著回落的迹象。水泥价格仍然持续上行,投资强度并未减弱,尽管监管加强使得企业债发行放缓,但是社融增速仅仅小幅回落,经济的需求端尚未显著放缓。
应该看到,中央本次深化改革的决心。更应该看到,在决心之上,是缜密的政策布局与全盘排布的发展动作。大浪淘沙,荡涤而留下的便是方向和机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