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喜欢成天哭啼啼的小孩儿啊?
不哭不闹的小孩大家才喜欢,乖巧、懂事,因为很少提要求,大人带起来也特别省心。
几乎没有哪个人在逗小孩的时候说:“来,哭一个!”都是想尽办法让孩子笑。
为了让家里充满和谐愉悦的居住环境,我们致力于让小孩子不哭、少哭。与迪斯尼紧密合作的比萨公司,在2001年底推出了《怪兽公司》,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孩子们笑的能量比哭大十倍。
就让世界充满笑吧。成功让孩子们笑起来,不但是对亲和力的嘉奖,也是对有低幼儿童家庭的慈善活动。
“我要每天都笑嘻嘻!”楚楚这样表态,又进一步说明道:“但我有时候忍不住,还是想哭,我觉得你们都不懂我的心。”
“那你哭了,我们就会懂你了吗?”
“我不哭,你们都不知道自己错了。”
她毫不掩饰自己的用意,表明她掌握了除了哭之外的表达方式:语言和心智。
不太会说话的孩子,更习惯用哭闹的方式表达
牛牛到加利家里玩。加利妈妈拿出一包奶酪,请两个小家伙吃。加利本来因为好朋友到访,非常开心,乐得手舞足蹈的,妈妈分零食的时候却忽然哇一声哭了出来,还扑倒在地上,小脚乱蹬乱踢,发起了脾气。
跟个被翻盖掀的幼龟似的。
所有人吓一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加利妈妈更是吓得马上丢开手里的东西,一边蹲下来查看加利,一边东张西望想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可怕的东西,担心是虫子或老鼠袭击了小加利。

然而小加利哭闹得更凶了,怎么都不愿意站起身。加利妈妈先是莫名其妙,接着就有点生气:加利只知道哭闹,却完全不说原因,身上没有一丁点的咬痕或其它东西,看起来也不像生急病的样子。

软硬兼施下,小加利终于说话了:“我要吃奶酪。”加利妈妈松了口气,捡起刚刚着急扔到一旁的奶酪包,拿出一块给他。没想到加利一把打掉妈妈手里的奶酪:“不要!”

妈妈以为他不想要这个口味,又拿出一个来,还是被加利扔掉了。

有客人在,加利妈妈想赶快止住小孩的哭闹,低头认真看了看,温和地告诉加利袋子里的奶酪全都是一样的。

加利还是不肯妥协:“我不要这个!这个袋子里所有的奶酪我都不要!”

加利妈妈迷糊了:“那你要什么?”

“我要吃奶酪!”气鼓鼓的小孩子说着说着又咧开了嘴。

加利妈妈更糊涂了:“给你奶酪你不要,转头又要奶酪,你是在玩什么把戏?“

加利哇哇大哭起来:“我吃奶酪,不要这个奶酪!我要吃奶酪啊~”

加利妈妈真的疯了:“你到底是要什么啊?”
牛牛妈看到情势不对,加利看来是在犯浑,加利妈妈是想要动手了。
她起身拉着牛牛准备告辞,结果正在大哭的小加利冲过来,一把抱住牛牛:“牛牛你不要走!我还没有跟你玩呢!”
顿了一会儿,眼光落到牛牛嘴巴上,又跟想起来什么似得,咧开嘴又哭起来:“妈妈,我要吃奶酪啊!”
牛牛妈忽然反应过来:“加利,你是想吃牛牛手上这个奶酪,对吗?”
加利点点头,哭声一下就止住了。
在加利的思路里,妈妈拿出奶酪,他以为妈妈会把奶酪交给自己来分,因为他是这个家的主人,奶酪也是他的。

结果妈妈拿出第一个,直接给了牛牛。他觉得自己被夺权了。并且有可能,妈妈爱上其它小孩了。

当他哭闹的时候,妈妈又马上扔掉奶酪奔向自己,加利觉得妈妈把奶酪扔掉也不给自己,他得不到奶酪了。

处于低幼年龄端的他,还不怎么会用语言顺畅地表达,在不知道如何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的时候,就只能以哭闹的形式表达恐惧和抗议了。

是不是感觉哭笑不得又气又好笑?明明是不识大体,还觉得自己有道理!
面对不明原因哭闹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像加利妈妈一样茫然疑惑?
你越是茫然孩子的哭泣,越表明了你跟孩子的沟通有嫌隙。
孩子其实也跟你一样懵:为什么大人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说出来了,你们又在笑什么?!
不要嘲笑他,人是情感的动物,孩子的世界是以亲子为中心的,父母能听懂他们的心声,会让他们找到可信赖的对象,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
听得懂他们说出来的话不难,听得懂他们的哭声,才是真正听懂了他们的心
“不许哭!”,一味禁止孩子哭泣,可能带来孩子不再表露给你的心声
刚子小时候也经常哭,后来被他爸治好了。他爸每次回家都显得特别累,大半个身子瘫软在沙发上,只有手指头有点力气,可以按按电视遥控器。
刚子的玩具经常被爸爸坐在了屁股底下,还不大会说话的刚子急得直哭。
哭声吵得爸爸很不耐烦,他训斥刚刚。刚子一边哭一边说:“你把我的玩具坐坏了~”

“那也值得你哭吗?坏了就坏了,男孩子哭什么哭?”
是不是经常听到这句话?太常见了!大人们觉得小孩子真是矫情,屁大点事也要搞成核武器的动静。不就用过的破玩具么?再买一个更好更新的不就完了么?
武断自信的大人们就没见过不喜欢新玩具的孩子!
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不许哭!
刚子从爸爸那里得到最多的反应是“不许哭!”还为此被爸爸惩罚过好多次。为了测试刚子还会不会轻易就哭,他爸还会故意制造些麻烦,刺激他。

毁坏他的玩具,甚至弄痛他。他爸说男孩子一定要承受得住打击,流血流汗都不能流泪。
刚子终于不哭了,但他再也没有靠近过爸爸,跟他爸说话都非常简短,只要不是必须说的,刚子都不说。青春期的时候,父子俩真拳实脚打了一架,更是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
刚子爸走的时候,刚子一滴泪都没流。但他第一次听到老男孩唱“我是你的骄傲啊?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像被雷劈了一样,哭得像个180斤的孩子。
他说:“我只是想告诉他,陪我玩玩具吧,可是他只看到了我在哭。我想跟他一起笑的。”
太伤感了,男人比女人更不擅长表达,恐怕就是被父亲们剥夺了的。这可以理解为是对女人蓄意的曲线报复。
没有哪个孩子的哭,是无缘无故的。
不懂他哭声背后的含义,就不懂他内心的意愿。单纯改掉他哭泣的毛病,忘记教他更多的表达手段和方式,换来的可能是情感的淤塞。
除了哭,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
我们不能把哭当作真正的语言,孩子哭一声、我们回哭两声,孩子哭短一点,我们跟着哭短一点,还是要把哭,转化为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语言。
正好只有当孩子发现哭不能达到目的,这个沟通方式才会失去效力,想要继续沟通的孩子才会换一种方式与大人交流。
更好的做法是,关注孩子哭泣的原因教给他们学习用更多的表达方式、交流手段,解决他们不能用其它形式表达的困境。可以说话、写字,也可以画画、打手势,甚至唱歌、跳舞,用各种我们能想到的方式,突破沟通边际。
虽然我们不喜欢吵吵闹闹,厌烦哭哭啼啼,但也不能为了欢笑而欢笑。
追求完全没有哭闹的生活,不像是在生活,更像是在做一场掩耳盗铃的表演。
会哭的孩子不一定是坏事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遭遇同样不如意境况的时候,他们表现得更勇于积极地表达自己
也正像楚楚说的“我不哭,你们都不知道自己错了”,爱哭的孩子更愿意给父母交流的机会。
而羞于表达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让父母吃点亏的。当孩子们不再轻易哭泣的时候,也就到了他们不再特别需要我们的时候。
在亲子关系中,内容永远大于形式。顺畅的沟通应该是“我不希望用哭来引起你的注意,我希望我不哭你也懂得我的意愿”对应“我想知道你为什么哭,我可以怎样帮助你”。而不是聚集在形式上,只接受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一刀切地阻止。
去做爱的父母,不做专制的一家之主吧。
父母跟孩子是注定要产生代沟的,在孩子们小的时候,拒绝他们擅长的哭诉,总有一天孩子们也会拒绝用父母习惯的表达方式,远离你。与其等到那时候,不如现在就投入第三只耳朵缩小代沟。
这是成本最低的了。
欢迎关注爱之旅家庭教育
用哈佛精神研究家庭教育

用爱心和知识帮助万千家庭收获幸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