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36氪,置顶公众号
专业的行业新闻及深度报道,不容错过
━━━━━━


“家庭博客”而非母婴产品。
文 | 思齐
云存储工具“时光小屋”是36氪多次报道过的一家公司,团队从 2016 年开始尝试商业化,依托内容为电商导流。“时光小屋”最新的变化是,团队在 2017 年砍掉了电商板块,回归更加纯粹的工具属性,选择通过增值服务变现,并在 2017 年实现了规模化盈利。
创始人刘杰告诉36氪,之所以砍掉电商,是因为对于“时光小屋”来说,这并不是一条可行的路,主要有两点:
如果纯定位于流量变现,则受制于流量主的需求,比较被动,产品逻辑很难照顾到用户实际需求;
如果自己转做电商平台,则拼的是供应链、运营等更重的事情,和工具产品是完全一套不同的逻辑,需要重新搭建团队,更重要的是,垂直电商的红利期已经过去,all in 电商并不经济;
之所以有足够勇气从免费转向付费,也是因为时光小屋主攻海外市场,这部分用户的付费意愿已经被培养起来,根据团队提供的数据,目前“时光小屋”已经服务了将近 200 万个家庭、覆盖了 1000 多万的用户,团队对于具体的付费家庭数量暂不做透露,但刘杰告诉36氪,目前的付费服务年度续费率在 90% 左右。
作为一款工具,如何激发用户的付费意愿?自然还是要在功能做得足够强,例如,用户可以自主打标签,并根据特定标签形成专门的相片集,对于如身高、对于某项技能的学习进度等偏数据类型的信息,时光小屋也可以基于所以用户上传的同类内容给到分析结果。
“记录孩子成长的工具产品”,这是时光小屋的基础功能,基于这一点,我们会在过往将它和宝宝树等母婴类工具进行对比,但刘杰告诉36氪,时光小屋更偏向于一个“家庭博客”而非母婴产品。
记录小朋友的成长的情感动机要远高于其他个人情感,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只是产品视角之一,由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上传相应内容、从自己视角出发进行标签记录,“时光小屋”又提供了一个情感互动场景。
对于接下来的产品规划,团队计划 all in 海外市场,在产品层面上也会强化社交属性,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社交,以及基于现实好友关系的家庭之间的社交。刘杰认为,时光小屋的核心是 Timeline,和 Facebook 的本质一样,因此,时光小屋会定位于儿童成长版的 Facebook。
我的一个疑问是,随着儿童成长,父母关于内容成长的内容分析频率一定是会下降的,对于平台来说其实就意味着用户生命周期是可见的。刘杰认为,相对于儿童用品,作为一个记录平台,时光小屋的用户生命周期已经足够长,父母记录孩子的确在 12 岁之后频率会持续降低,团队要做的是在这个时间段内提升用户的使用频次,增强用户粘性。
刘杰所强调的成员互动、相互上传内容这些关键点让我想到了“忆年”、“小年糕”这些基于微信的相册类小程序工具,显然,基于微信的“社交”属性,时光小屋想要做的信息互动更易于实现,刘杰告诉36氪,团队短期内也会上线小程序产品,考虑到时光小屋过往的重点放在了海外市场,借助小程序或许能够帮助团队迅速在国内建立一定影响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