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洞察|见解
每晚十点,1000万人陪你读洞见。
作者:洞见Neo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01
最近,湖南卫视的一档综艺节目《少年说》在网络爆红,其中有不少孩子的“吐槽”成了朋友圈中的热门视频。
比如这位刚刚上初中的小姑娘袁璟颐,她的吐槽对象就是自己的妈妈。
她说她的妈妈让她很“受伤”,因为她总拿自己跟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同学比较,每回成绩出来都拿她最差的说事,却从来看不到她的优秀和努力。
但是面对孩子的痛苦和伤心,母亲的回答又是什么呢?
在母亲的眼中,自己的女儿需要接受“打击教育”,她并不认可女儿口中的“委屈”,并且语气异常固执,总是把“我认为”挂在口中。
她丝毫没有想过女儿站在这里对她进行“天台告白”,并非是对她进行反抗,而是在寻找一种更合理的沟通方式。
小姑娘本来是充满期待地走上节目,最终却掩面而去。
而台下有很多同学也都心有戚戚焉,这样的事情看来并非只发生在袁璟颐一个人的身上。
然而在母亲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女儿的呢?
在学霸女同学的眼中,袁璟颐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她的勇敢和善良无可替代,让她艳羡。
每一个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天使,只是有很多父母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节目的最后,袁璟颐的母亲虽然态度有所缓和,但是依然没有放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还是将学习成绩挂在口中。
接下来的一场“告白”更加令人“啼笑皆非”。
一个酷爱舞蹈,并且有很强舞蹈天赋的女孩子,被母亲不分青红皂白地阻挠,将其和学习成绩强行挂钩。她希望母亲能够支持她的梦想。
母亲说可以考虑女儿的建议,但是非得让女儿保证学习成绩进入全年级前100名。
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这可是一所重点高中,女孩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成绩。女孩子当场就急哭了。
情急之下,她哭着让母亲给她“打个折”,要了个前200名。
可母亲并不买账,最后竟然“讨价还价”,要求女儿至少达到全年级前150名。
可即便如此,女孩子还是答应了母亲的要求。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类人能忍受你的臭脾气,第一类是爱你的人,第二类是怕你的人。
如果把这两类人相结合,TA的名字就叫孩子。
有时候,被惯坏的也许不是孩子,反倒是很多父母,被孩子“宠”坏了。
02
“我是一个机器人,只要输入程序我就会照做。
曾经我的主人无论吩咐我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好机器。
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无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否无法将我修复,主人手足无措,他们将我所有的程序全部删除一空,无论好坏。”
你也许以为这是科幻小说中的一段内容,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是央视耗费十年时间打造的教育纪实大片《镜子》的开场白。
说这段话的是一名18岁的高中生晏恒(化名),他当时正在一所心理康复学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治疗。
像晏恒这样的学生,来来去去,已经陪这所学校走过了138期。
他们都曾是父母眼中“听话”的好孩子,但是最后都走上了极端的另一面。
泽清(化名),14岁,这期学员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是暴力倾向最严重的一位,他来这之前刚刚举起刀子,威胁自己的母亲。
你一定不会相信,这样一个“暴戾”的孩子,会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全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着体面的工作。
在节目里,心理辅导老师试图走进泽清的世界。
泽清给她的回应是:“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他说:“我妈脾气暴躁,讲到最后都是她对。我爸在一边躺着,受不了了,就会使用暴力。”
原来,泽清所有的“暴力”全部源自父母,父母从来没有倾听过他的心声,刚开始他只是一味地顺从,把一切过错归咎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一定做错了什么,没能让父母满意。
实在无法排解就在纸上用文字宣泄,写上一些暴力的语言;然后就是自虐,踹门、踢柜子、锤墙。
而在此之前,他不止一次地寻求过父母的沟通,但是父亲的冷漠,母亲的不耐烦,最终让他们丧失了所有的勇气。
当所有的隐忍换来的是父母的“依然如故”,甚至是“变本加厉”,暴力就诞生了。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找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你能想象得出这是一个14岁孩子的内心独白吗?
人与人的关系就如同照镜子,越是亲近的关系,这面镜子越清晰。
孩子们从来都是单纯善良的,TA会一次又一次地包容下父母的过错。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TA变得不可理喻的时候,身为父母首先要检讨是自己。是不是自己给了TA某些不可理喻的先导。
正如泽清自己说的那样:“要在这里待81天的是他们(父母),我这是在为他们付出。”
最应该接受教育的有时候恰恰是父母,因为父母的错误最终都会由孩子买单。
03
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写道:“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的确,开车需要考驾照,老师要考教师资格证,医生要医师证……
各行各业,很多都要执证上岗,但是没有一场考试是针对父母的,没有人会在备孕前测试父母的资质和能力。
可为人父母,却是世上最难的“职业”。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如何看待子女必须顺从父母的观念?”
复旦大学教育学者@潇晓给出了下面一段耐人寻味的回答:
中国的很多父母并没有学过怎么做好父母的角色,他们会把所有的控制欲粉饰成:都是为你好。
他们在“为你好”,你的任何不顺从都变成不知好歹。要是去反驳他们,他们可能就会说:
“翅膀硬了,会飞了!你个白眼狼!”
“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我这一辈子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好?”
顺从父母成了美德,不顺从就是伤天害理。
当父母的控制欲得不到满足,父母立马会以“受害者”的心理去和你对抗,让你受到强烈的道德绑架。
父母说那样的话似是在彰显自己的无私,但这种无私无异于是自私。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最无私的。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被“宠坏”的父母,那么在孩子依然爱着你的时候,请给TA同样的回馈:
第一,尊重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教养。
中国式父母很怕孩子打破自己的权威,误将“懂事”、“听话”当做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
但是,没有什么千人一面,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利,聆听他们内心的真实的想法。
这样,你或许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很多“隐藏天赋”。
第二,学会沟通,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龙应台说:“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父母孩子一场,有多少是不珍爱彼此的呢?
但是有时候,父母常常用自以为是的爱代替了沟通,让彼此产生深深的隔阂,却美其名曰“代沟”。
第三,凡事不着急,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人生节奏,为人父母无须看到别的花早早的怒放,无端端做出“揠苗助长”的昏招。
花有千百态,花开不同时。静待花开便好。
最后送上美国教育学家杰恩·梅杰在《双向养育》中的一段话:
“假如我们对家人抱有无条件的爱,知道即使犯错也不会受到不公对待,我们就能徜徉爱河不再恐惧;
假如我们都能关注彼此,赞赏各自的优点,那么我们就能收获积极的心态;
假如我们尊重差异,没有人要求我们只服从一个信仰,那么我们就能自由展示出各自的与众不同。”
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