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就知道之前果壳报道过一种以果壳为名的新种恐龙——果壳綦江龙。果壳龙的科研人员邢立达被称为“恐龙达人”。之前,果壳网也多次报道过他的发现——先后在琥珀中发现过恐龙鸟类荧光海琥珀封住一只小昆虫,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但是封住大个体脊椎动物却极为罕见。
这次,邢立达又带来了他的最新发现——“琥珀蛙”!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内心OS:在琥珀中都发现过恐龙了,一只蛙有什么了不起的?
事实是,琥珀青蛙非常难得,这并不是只简单的青蛙!
缅甸琥珀:脊椎动物的时光胶囊
在缅甸北部靠近印度边界,有一处叫做
克钦邦胡康河谷
的地区。这里盛产硬度高、年代古老的
缅甸琥珀

说起“缅珀”的特别之处,远不仅在它加工出的精美饰品,更在于那些无意封存其中、远古动植物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缅甸克钦邦胡康河谷的琥珀矿区。图片来源:邢立达
这里的矿区,对于中国地质大学的“恐龙达人”邢立达而言,就像一座“穿越时空的化石宝库”。
在过去的几年中,他积极奔走收集缅甸琥珀化石,相继发现和报道了世界首枚恐龙琥珀化石[1],及世界首枚古鸟类琥珀化石[2]。
2016年12月9日,邢立达(手持首例恐龙琥珀标本)在上海博物馆绿螺讲堂活动上的讲座《时光胶囊:缅甸琥珀中的脊椎动物世界》。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邢立达团队发现的恐龙尾部琥珀标本(左)及其复原图(右,局部)。图片来源:左:Royal Saskatchewan Museum (RSM/ R.C. McKellar);右:Cheung Chung-tat
邢立达团队发现的古鸟类琥珀标本(左)及其复原图(右,局部)。图片来源:左,邢立达;右,Cheung Chung-tat
“琥珀蛙”来头不凡
除了恐龙与鸟类,邢立达团队因为还有另一些“意外收获”——他们找到了
包裹着白垩纪未知蛙类的稀有缅甸琥珀。
说起来,收获“琥珀蛙”的经历也是机缘巧合。
“琥珀蛙”本是缅甸当地一位化石商人——“虫王”的珍贵藏品,平日里从不轻易示人。2013年,中国的琥珀化石收藏家李墨女士无意得知此事,立即动身赶往缅甸,经过数次与“虫王”沟通和交涉,才最终“收服”了“琥珀蛙”
到了2015年的一天,李墨无意中把“琥珀蛙”照片分享给邢立达。看过照片后的邢立达大为震惊,立即询问能否将其作为标本来研究。虽然此时李墨已将“琥珀蛙”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先生,但夫妻二人都希望这件收藏能为科学做些贡献,就让邢立达带走了它。
在获悉缅甸琥珀中出现青蛙之后,邢立达带领团队奔赴密支那和腾冲,多方联系相关收藏家,希望找到更多类似的青蛙琥珀。在此期间,李墨为科研团队提供了诸多支持与帮助。
邢立达团队前往缅甸琥珀开采现场——图为克钦邦的琥珀矿坑。图片来源:邢立达
之后的几年里,邢立达带领研究团队陆续收集到缅甸蛙类琥珀化石共4件,并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大卫•布莱克本教授(David C. Blackburn)等学者合作,对其展开了细致的研究。研究成果于2018年6月14日发表在了自然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3]。
“琥珀蛙”究竟有多稀罕?
蛙类由于骨骼柔软纤细骨化程度低且软骨组织多很难形成完整的化石
,像这样被完好“封存”在琥珀中的情况就更加罕有(哪个博物馆能拥有一小块,便是镇馆之宝)。

这次发现的“琥珀蛙”更为宝贵——它既是缅甸地区首次发现的蛙类琥珀,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蛙类琥珀化石。
在此之前,人们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两地发现过两例蛙类琥珀化石,它们都属于2000万~4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4-5],而这次的“琥珀蛙”来自约9900万年的白垩纪中期,与恐龙处在同一时期。
这次发现的四件蛙类化石标本提供了大量的细节——其中一只体长2.2厘米的个体(图中A),保存了包括了头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内的骨架;另一只体长约7毫米的个体(图中B),保存了头部之外的全部身体部分以及大量软组织;另外还有其它两只个体(图中C和D)保留了肢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参与本次研究的爱德华·斯坦利博士评论道:“这只蛙很可能还没有成年,从它缺失耳柱骨,腕部等区域还未完全骨化来推断的,它可能还不到2岁。从骨骼结构来判断,它并不属于树栖物种,因此被保留下来的几率并不高,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标本。”
“琥珀蛙”的复原与命名
为了鉴定“琥珀蛙”的“真身”,科研人员给这些蛙做了全面的“显微CT检查”,重建出了“琥珀蛙”的骨骼三维结构。

“琥珀蛙”的显微CT扫描图片结果(局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根据扫描结果提供的特征来看,“琥珀蛙”与现生的产婆蟾超科(Alytoidea)/盘舌蟾超科(Discoglossoidea)蛙类很相似。但从前颌骨、颚骨等细节推断,又明显有别于该科中已报道的其它蛙类。科学家推断,“琥珀蛙”是一个全新的蛙类属种,并将其命名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以纪念这个在琥珀中发现的新物种,同时向给予这项研究大力支持的李墨女士致敬。
“琥珀蛙”揭秘远古雨林生态
现代蛙类种类繁多(超过6900种)且适应力强,尤其在热带雨林中有着庞大的种群数量。但是在中生代时期,蛙类才刚刚开始出现,生活范围和数量都很有限。这一时期的蛙类化石记录普遍很少,保存情况又差,此前的化石记录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部(温带生态环境),
它们在热带雨林的分布情况一直不为人知。
而这批来自克钦邦胡康河谷的琥珀化石,不仅提供了详尽的蛙类骨骼信息,还记录了当时独特的生态系统——琥珀中保存的一些植物(如苔藓类等)和无脊椎动物(如蛛类、蚧壳虫类等),都表明这里曾是有淡水栖息地的、潮湿温暖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海生介形类,意味着这里还有部分地区靠近海岸。
通过这些琥珀化石证据获得的丰富古生态学信息,研究者们第一次将古蛙类和雨林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李墨琥珀蛙喜欢生活在雨林的水塘中,在夜间活动,口中有牙齿,主要以蚊、甲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因为身处热带,它们可以常年活动而无需进行冬眠。
那么,雨林中的蛙是如何形成的琥珀化石的呢?
本研究参与者大卫·布莱克本教授描绘道:“这些体型娇小的蛙类,曾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小心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流年中形成琥珀,一直保存至今。”
绘图:Damir G Martin
这张复原图重现了当年李墨琥珀蛙的不幸遭遇:在大约一亿年前的缅甸北部雨林中,一只甲虫被树脂粘住,扑打翅膀试图逃脱。李墨琥珀蛙见状悄悄接近并猛然跳跃过去,结果不小心也深陷树脂。情急之下它努力尝试挣脱出树脂,但前肢已经被紧紧包裹,身体也随之仰倒,慢慢沉入树脂中……就这样,这只蛙被封存在琥珀之中。
李墨女士和先生曾对邢立达说:“琥珀蛙在我们这里只是藏品,但如果它能为科学出一点点力,普及化石琥珀的知识,是非常好的事情”。
这只蛙也最终穿越亿年时光,为我们重现了中生代地球生态中的又一个真实而生动的镜头。
作者:邢立达
编辑:小 柒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发表时略有修改。禁止二次转载。
参考文献:
[1].Xing et al., 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 Current Biology (2016), http://dx.doi.org/10.1016/j.cub.2016.10.008
[2].Lida Xing, Jingmai K. O'Connor, Ryan C. McKellar, Luis M. Chiappe, Kuowei Tseng, Gang Li, Ming Bai , A mid-Cretaceous enantiornithine (Aves) hatchling preserved in Burmese amber with unusual plumage, (2017), doi: 10.1016/ j.gr.2017.06.001
[3].Lida Xing, Edward L. Stanley, Ming Bai & David C. Blackburn. The earliest direct evidence of frogs in wet tropical forests from 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6848-w
[4].Poinar, G. O. & Cannatella, D. C. Jr. An Upper Eocene frog from the Dominican Republic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aribbean biogeography. Science 237, 1215–1216 (1987).
[5].Anderson, S. R. Insect meals from a leptodactylid frog (Amphibia: Leptodactyidae [sic]) in Dominican amber (Miocene, 23 ma). Entomol. News 115, 55–57 (2004).
一个AI
咳咳,听说还有人不知道果壳龙!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果壳网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啥的果壳网
建议你关注一下
对,这是一个二维码
给果壳发送【二维码】告诉你原理
点个赞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