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研究型人才既不现实也不合理,所以一刀切的毕业论文制度势必应该废除。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西坡
今年毕业季,网上突然出现了取消毕业论文的呼声,使我感觉生不逢时。
故事的开始是首都经贸大学刘颖教授发的一条微博:“刚刚看过4篇本科生论文。我很赞同取消本科生论文的建议,因为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群体特征,现在的本科生已经不同于30年前的本科生了。现在的本科生写论文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
结果这条微博不经意上了热搜。原来天下苦毕业论文久矣。有调查显示,多数人都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作为一个大学阶段的学渣,这个话题更是在我胸中搅起一潭陈年苦水,正好借此机会倒一倒。
先交代一下本人的基本经历。
高中阶段我是一名理科生,高考之后填志愿选专业时,暗自许下一个心愿:只要不把我调剂到化学专业,我都认了。结果很灵,录取通知书明晃晃一行大字:“我校决定录取你入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
我不是一个信命的人,所以从入学就谋划着转专业,大一下学期通过了相关考试,大二便进入历史系学习。由理转文之后,我感受到的第一次震撼便是关于写论文。
历史系几乎每门课的老师都会布置论文作业,动辄几千字。而我的经验是,800字的作文都很费劲。当时心想,那么多字可怎么凑?
但是我很快就掌握了文科论文的写作法门。原来你不需要真的对某个问题有真知灼见,发前人未发之覆。
你只需要在知网上检索一些关键词,下一些论文,顺着这些论文的注释再下一些论文,如果有余力,便去图书馆找一些参考书。然后从每一份参考文献中摘一些可用的段落,进行改写、修饰之后,把它们串到一起,就大功告成了。最重要的是,排版要规范。
从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文科比理工科好混多了。论文经常占一门课最终成绩的很大比例。要得高分不容易,但老师也不会轻易打太低的分,毕竟大部分同学的论文都是这么凑出来的。那么多门课,交过那么多篇论文,现在回想起来,我竟然没有一篇能记起来名字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课堂作业不是论文,而是古汉语那门课,老师要求我们找到自己名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书的写法,并在《说文解字》《辞源》中找到每个字的含义。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得以熟悉工具书的使用,还能对汉字的历史有生动的认识。
像平常那种“凑”出来的论文,大都没有什么智力含量。而毕业论文不过是平时这些小论文的放大版。字数更多,排版更正式,流程更繁琐,但实质还是凑。

后来的我们

主演:井柏然 / 周冬雨 / 田壮壮
猫眼电影演出
详情
大学四年,匆匆忙忙,而我由于三年要修完四年的历史系课程,便更加匆忙了。我本人对历史是极为感兴趣的,毕业多年之后依然如此,也不是自吹,我大学期间还真的认真读过不少书。但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瞎摸索,顺着兴趣信马由缰,至于如何做学术研究,从来没有老师认真指导过。
后来到了毕业论文的阶段,才迷迷糊糊找到了一个指导老师。那位老师很好也很负责,但从头训练已来不及,再加上临近毕业人心慌乱,老师不忍苛责。最后侥幸过关,毕业大吉。
现在想起来,论文可以有,但为了论文而论文还不如没有论文。论文泛滥反而伤害了学生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以为所有学问都是可以拼拼凑凑做出来的。整体的背景还包括,历史系就业前景堪忧,系里一半的同学都修了经济学双学位,真正想要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压根没有几个。
问题在于,大学扩招之后的本科教育本应该是通识教育。历史系的同学不想当历史学家,哲学系的同学不想当哲学家,这没什么。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行业,这些学习经历都会在他们的人生中发挥微妙的影响。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研究型人才既不现实也不合理,所以一刀切的毕业论文制度势必应该废除。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觉得文章不错,就打赏一个吧!
西坡
媒体人
最近更新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bingchuansxk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