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法承受,或不愿意承受时,我们有权以放弃一部分应试教育的成果为代价,坚持自我,又何必为了一个所谓的名校,消耗了所有对生命与未来的热情,甚至付出生命呢?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可乐
真巧,2016年的正月初九,正是我的18周岁生日。那天,我与同学们陆续回校报到,每个教室前已经挂上了高考倒计时日历,在日历本每张的正中央,是用大红色大字号标出的高考剩余天数。
课代表娴熟地穿梭于各个小组间,忙着收齐假期里的作业,又忙着分发新的习题卷。
▲图:东方IC
晚自习上,老班直言,校长已经放出话来,今年我校的一本率要力争突破百分之八十,作为高考改革前的收官之作——最后的冲刺开始了,对此,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因为,忙着做完了一张卷子,紧接着还会有下一张,就算做完了卷子,要面对的还有几大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大家已经没有时间再抱怨。
但沉默,有时意味着的是压力的积累。
1
一天早上,早自习的下课铃声刚响,老班赶进教室说:“今天不出早操,除了上厕所,大家不要随便出去,外面……有病毒……”
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老师言辞与表情的异样。出门上厕所时,体育老师们镇守在教室外的走廊上,似乎是在监视着整条走廊,准确来说,是走廊上的我们。
很快,我终于明白了整座校园如此紧张的来源,同学悄声说:“刚才小A跟我说,有人站在行政楼窗户外的墙沿上!听说是F班的。”
或是出于中国人看热闹的心态,或是为了求证事实,我趴在走廊边的扶手上伸出脖子,看见原本被走廊顶部挡住的,对面行政楼的极高处(大约是十楼),分明有个女孩子,站在窗边的墙沿处!我的视力非常好,可以看到,她的不远处,还有一位男性从窗户伸出半个身子,正手舞足蹈地比划着些什么。
▲图:东方IC
但我的窥视也不过是短短的两三秒,这一举动很快遭到了老师的喝止。我与同学飞快溜回了教室,课上,脑海中女孩站在高楼的场景实在挥之不去,我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了!
“啊!——”一声凄厉的尖叫突然间响彻整个校园!所有人面面相觑,倒吸凉气,显然受到了极大震撼。发生了什么,大家其实心知肚明,但我们如鲠在喉,什么也说不出来,受惊的笼鸡还会拍动几下翅膀并发出“咕咕”声以示害怕呢。
一个人何以要放弃自己的生命?!
亲身的经历,比起平时从新闻报道中得知的自杀事件,对我的冲击力要大得多。一种被死亡萦绕不去的极度的压抑感,让我产生了远离学校的冲动。当天晚上,我向老班请假回家,理由是受到惊吓,需要冷静。
但迫于复习进度太快怕自己掉队后无法赶上,第二天,我还是回到了学校。课上,老师和我们解释说:该同学本就有心理问题,可能是因为高考临近,压力太大,一时想不开才会轻生,幸亏楼下放了充气垫,因此她只是摔在垫子上,不会有大碍,之后会在家休养一段时间,高考前不会再回学校。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心中的压抑感都减轻了许多。
这样的结局与解释看起来能让人理解,但只要再多想一点就能发现异常。在我高一时,学校就曾发生了几乎相同的事,只是当时我所在的班离事发地点比较远,我听说此事时,事情也已经结束了,只看见现场的几辆救护车,因此那件事没有对我产生什么影响。难道那件事的主人公,也有心理疾病吗?
确实,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想不开的同学只是少数,但是,因为高考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同学却绝不在少数,高考压力究竟对学生有多大的影响?
2
如今细细想来才明白,因为师资限制,为了提高效率,学校将教育作为了一项量产的事业,但是,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个人服务的事业,如果个人在生理或心理上无法承受,那么为什么要将个人的学习成果束缚在一个集体目标上,为什么我们要为了这个指标,不得不承受甚至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的压力?
当时的我想不通这些,只是冥冥之中,感到校长的一本率超越百分之八十的愿望恐怕无法实现了,准确地说,是不应该实现。而当时,我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无意识地摆脱这个教育环境。
我开始旷自习课,没有老班的假条无法离校,又没有娱乐设备,我便躲到图书馆或是某个空教室看书。看书自然也是毫无章法地看。
值得称道的是,图书馆里的书真是不错,我一通乱看,竟然也看了些军事杂志、小说、报告文学、散文、二战史、局部战争史。
在离高考不到二百天的自习课与课余时间里,我在《五三》上做的题目寥寥无几,却竟然看完了图书馆的76本书。这76本书,于当时的学渣如我而言,简直是孤魂野鬼无助陷于高中三年的应试教育泥淖后,终于获得了新生,并且,这些书直接影响到了我的人生规划与大学报考意愿,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确实,如果将自习与课余时间花在刷题上,高考时我很可能可以多得几分,但我深信,我的学习目的与人生意义,绝不在于一所985或是211,而是获得宝贵的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经历与经验,并且这并不影响我获得自食其力的技能。
在如痴如醉的阅读中,随高考而来的压抑感早已离我远去,这并非是因为我放弃了学习,我其实一直有保证作业的完成,并且在学习态度上反而有所端正,至少再没有上课睡觉走神之类,因此,躲在角落里看书,对我的学习也没有什么影响,并且,反正我一直是这个县重点中学里的学渣,成绩稳定在班级倒数十五名左右……
有趣的是,因为喜欢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中英对照本,我的英语倒是很有些进步,这主要体现在英语阅读理解与作文的高级词汇、句式的运用上。
3
高考结束,我发挥正常,离一本线差三分,在二本专业中,这个分数是够不上我喜欢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但情况并不糟糕,大学于我简直是如鱼得水,在大学,我真正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没能就读新闻专业,但因为对新闻的关注,再加上些运气,我反而越来越走向新闻类新媒体(我的专业是网络与新媒体)。
大一时,我便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了某政经评论类自媒体的线上实习小编,如今,基础补贴加上稿费,实习薪资已经使我能做到在生活费上自足有余。
更幸运的是,公号的组成人员与供稿作者曾在传统媒体工作多年,他们不但博闻强识,而且继承了传统媒体人中的专业与严谨,少有沾染新媒体业内普遍存在的戾气。评论界一流的前辈们的知识与思想,使我受益匪浅。
至于专业学习,于我而言,校方开设的课程大多反而鸡肋,我也必须承认,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课时,我的做法通常是旷课、玩手机、睡觉。没办法,曾被逼着完成各种任务长达三年(上高中后,我才对上学感到厌烦),如今我自由了,反弹效应造成的懈怠是不可避免的,我需要时间,为了尊重校规与修得足够的学分,勉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不过,在一些老师的课上,我又总是活跃异常。我其实一直重视理论的学习,例如传播学与社会学,在新媒体领域,或许,时刻观察与紧跟行业变化才是最重要的,但理论能够帮助我用更加专业透彻的眼光审视这些变化,做出更审慎的决定。
哦,这里需要特别感谢我的学校,它虽然在学术界并不入流,却拥有一位传播学功底足够深厚,足够有逻辑与思辨力,且授课足够负责真诚的老师;也要吐槽我的社会学老师,他的类高中教育模式的概念罗列与考前划重点,对理解社会其实毫无意义。
其实,书籍与网络已经足够满足我的需求。接触到优秀的理论类书籍,在大学里从来不是难事,除了慕课、知网等学术网站,还有一些专门分享后期技术及资源的网站、公众号,它们为我接触到优秀的学术资源与专业技术知识提供了许多可能,这些知识的质量自然参差不齐,但我对自己的媒介素养有充分的自信。
如果有位好老师,有更好的教学资源,学习就能省太多事了,但好的老师可遇不可求,拥有足够的逻辑能力与质疑批判精神后,自学更是不错。
如今大二,回首往事,不觉感谢当时的自己,虽懵懵懂懂,却敢于听从本心。
4
也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给予了我最大限度的尊重与自由。他们曾为我考上高中后一落千丈的成绩而难过,却从不在学习上逼迫我取得怎样骄人的成绩,至于我的高考志愿,则完全是自己翻看高考志愿填报参考书,自己估计的录取分数线,自己查找资料了解的如今的大学与专业后报考的。
他们做的只有过问与建议,但从不为我安排,当然,作为普通工人,他们也不懂如何插手这些超出了他们认知范围之外的事情。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妈妈身体有恙,大多在家休养,偶尔需要住院治疗,爸爸的工资不高,只能勉强支持家庭开支与妈妈的医药费,在学费上,我如今还需要国家的助学基金的帮助。
我深知在大学期间能够获得经济来源,取得经济独立的重要性,深知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脆弱,这使我比起他人更多接触社会,看见了更多底层的模样,也更易因现实给予我的机遇与温暖而感恩,并且,我其实更多是脚踏实地的成长与进步着,不至于与现实出格太多。
寥寥几千字,远说不尽我如今对教育的反思,我对教育的反思,也将远不止于今日,但我仍愿意率先亮明我的质疑与批判:
各位,如今我们该明白,制度的存在,应是为了让个体获得幸福,更遑论教育制度?但应试教育,却往往是为了一个集体目标而存在,例如校长所说的一本率超越百分之八十。在通过制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时,校长忽略了一点,那些无法承受这个目标的个体,也将被这浩浩汤汤的高考潮流裹挟。
这就是我们长久以来忽略了的,应试教育制度与人本身之间的矛盾之处: 教育,也沦为了一场场狂热的运动,家庭与学校,一同向着名校进军。可学习于己,最大的意义在于名校与高薪吗?
我相信,如今,我们这些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与发扬的观点是:知识,最大的意义是帮助我们思考世界,思考他人,思考自己。
我们总嚷着未来用不着用微积分去买菜,但其实我们深知,教育自始至终渗入了我们的整个生命,我们反对的不是教育,而是不合理的教育。
那么,当教育让我们无法承受,或不愿意承受时,我们就有权以放弃一部分成果为代价,坚持自我,又何必为了一个所谓的名校,消耗了所有对生命与未来的热情,甚至付出生命呢?
教育的意义在于我们,在于人本身啊。
最近才得知,从学校10楼跳下去的那位同学,当年就参加了高考,考上一所二本大学。老师说,多数跳楼后的幸存者的心理都是“不愿再死”。但愿她的人生从此安稳如常,也愿我们面对世界时,都能更加乐观坚强。
注:本文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觉得文章不错,就打赏一个吧!
最近更新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bingchuansxk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本文图片标注“东方IC”的为版权图片,
一律不得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