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便出现了较快速的贬值。作为出口大国,中国的很多领域受到了直接或间接影响。
我们知道,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往往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大棋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出台政策就好比参加象棋大赛,走出的棋是不能反悔的,有时候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精通中国经济问题的美国经济学家巴里•诺顿教授指出,中国宏观经济清晰地呈现出一种宽泛的“政治—经济”周期特点。简言之,在宽松阶段,政府会放松对工业和金融体制的监管,扩张政策随之带来通货膨胀和其他宏观经济失衡的问题。
这时候,体制改革会放缓,政府的经济政策会变得非常谨慎,通过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增长突然下降后,政策环境又会向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和促进增长的方式转变。政策像钟摆一样左右摇摆,它推动着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也就是说,政策直接决定着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政策为什么有如此重大的影响?
因为它直接左右着资源的配置,对资源的流向起到决定性的引领作用——对于中国这样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制度还不够完善的国家而言,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
而资源的流向又直接决定着具体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对房价、股市、大宗商品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要准确把握投资的机会,规避潜在的风险,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
有限的资源引向哪里,哪里就会因这种支持而得到更快的发展。
中国走的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政府主导的投资需要以大量基础货币的投放为前提,而基础货币的投放很容易引起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在投资渠道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买房抗通胀便成为人们的本能,而房价的持续上涨又不断证明了这种选择的有效性——民众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又引领新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楼市,从而导致中国大部分地方(鄂尔多斯、温州等少数地方除外),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只有2008年出现过短期的调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涨。
由此,中国的房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呈现出持续上行的独有态势,而非发达国家常见的较为清晰的周期性特征。所谓中国房价只涨不跌“神话”的形成,乃是政府所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

为什么那么多次调控房价都无功而返,甚至越调控涨得越厉害?
这是因为,一方面,以投资拉动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改变,通过海量货币维持庞大投资项目的现状没有改变——超发货币溢出涌向房地产领域,形成中国房价持续上涨的推动力。在调控房价的过程中,这个根源没有改变,房价上涨的轨迹也就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与银行联系极为紧密。一旦房价下跌,与房地产相关的收入大幅减少,银行就容易爆发系统性风险,而政府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也难以为继。
因此,房地产调控一直都在强调“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而不是促使房价下跌。虽然仅仅几个字的差别,但其设定的目标和导致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要洞悉中国的房价趋势,就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变,则房价变,这是判断中国房价趋势转换的要点。
当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走到尽头的时候,房价也就涨到了尽头。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终粉碎这个“神话”的也将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随着泡沫的累积,房地产将不再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而是高悬在中国经济上空的巨大“堰塞湖”。
人民币外升内贬
那么,人民币多年来对外升值而对内贬值的奇特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知道,一方面,政府主导的投资是中国经济的引擎,需要庞大的货币供应来支撑,货币超发就会贬值。
另一方面,由于投资产生的供应无法与中国的实际需求形成对接(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本身就是专门供应国外市场的),就需要依赖国际市场,而资源型加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所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是其他很多国家所不具备的,由此形成的顺差往往是导致贸易壁垒的根源。西方国家由此逼迫人民币升值,以舒缓由于中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而对其制造业构成的威胁。
并且,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人民币的稳定升值有利于增强人民币对于相关国家的吸引力,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全球化逐渐深入的时代,为了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也需要确保外资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显然,币值的稳定,或者稳步升值而不是快速贬值,更有利于做到这一点。
此外,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是靠基础货币投放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越大,基础货币投放越大,其结果必然是本币购买力的下降。
在人民币汇率尚未市场化的情况下,由此便形成了人民币对外升值而对内贬值的独特现象:一面是人民币在过去几年对美元等货币持续升值,一面是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只有走出国门消费的时候,人们才能享受到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带来的好处——但这样的“福利”大多数人无缘分享。
中国股市为何回报低
为什么中国股市最近几年的投资回报率整体而言不如次贷危机后的美国和欧债危机后的欧洲呢?
其中一个因素是,欧美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首先是要把资源集中到民众手中,简单说就是要让民众手里先有钱,包括通过证券市场赚钱——这是发达国家的股市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根源之一,因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对应的是民富路线。
而政府所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的前提是,资源要尽可能多地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手里先要有钱,包括通过股市融资(圈钱)。这种增长模式下,只有当货币持续海量供应溢出到股市的时候,股市才能走好,给投资者带来好的回报。所以,在中国股市投资,必须弄清楚股市在经济增长模式中所处的阶段;否则,就可能血本无归。
也就是说,在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股市具有天然的藏富于民的功能;而在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股市更多地体现出“输血”的功能。

而且,由于政府主要的投资需要以货币的超发为前提,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物价比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更容易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股市在无形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功能,即通过吸纳货币和股市下跌“蒸发”财富的方式来平抑物价。
这也正是中国股市在过去的20多年中,每当CPI低于1%甚至为负数的时候更容易上涨,而每当CPI接近或高于7%时就容易暴跌的根本原因。
当然,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中国深邃的体制和复杂的经济体系所决定的。这需要我们从源头上一点点地剖析,展现出一个被遮掩的世界和未来的大趋势。
来源:彭博财经
感谢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微  信  号:LP投资人俱乐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