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楠
编/Ginger
1
前言
随着五种PD-(L)1单抗药获批,市场份额趋于稳定。而PD-(L)1 联合疗法无疑为市场的开疆拓土提供新的机遇,各大医药公司对此趋之若鹜。PD-(L)1就好比流量爆棚的荧幕明星,而现在粉丝们又在期待着它的CP出现。
在未来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海选已全线展开,几百个候选人争先恐后蹭热度。仅2017一年,就有469个新的PD-(L)1联合试验启动,目标招募病人高达5万3千人。
5万3千患者是什么概念?举个例子:为了寻找ROS1突变的病人,辉瑞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才找到50名肺癌患者。可见,病人的短缺必定会导致一部分试验无法正常启动。
那么剩下的呢? 耶鲁大学Roy Herbst教授给大家来一碗黑鸡汤:“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试验的设计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持,只不过是医药公司把这当作彩票去争取快速获得专利药物的批准“。
梦想是不是很丰满,现实是不是很骨感?那么该如何从骨感里寻找机会?
2
PD-(L)1肿瘤免疫疗法:
踩油门前先拆掉刹车
业界“老司机”们对踩油门先拆掉刹车的概念应该并不陌生。
免疫系统是人类抵抗疾病的最有力的武器,功能多样的免疫细胞帮助我们抵抗外来入侵。例如我们的身体可以生产数十亿种被称为单克隆抗体的Y形蛋白,来应对各种毒素,细菌或病毒侵袭。抗体是免疫系统的“侦察兵”,一旦与细胞结合,就给这个细胞打上了“警告标记”,其他免疫细胞则可以精准识别并清除病变细胞。这么好的武器该怎么利用呢?
1992年,全球首个单抗药物OrthocloneOKT3经FDA 批准上市,标志着单抗产业正式步入工业化发展。同年,一个名为PD-1的分子被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研究团队偶然发现。冥冥中的巧合为20年后肿瘤免疫的辉煌埋下伏笔。
▲ 图为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
随后的研究发现,PD-1分子犹如免疫细胞的“刹车”,在必要时阻止免疫系统对正常细胞造成“误伤”。然而这一重要情报却被体内的癌细胞获得,癌细胞便高表达一种PD-1 的受体分子PD-L1把自己伪装起来。一旦PD-1与PD-L1结合,免疫细胞就无法识别癌细胞,任由癌细胞在体内自由生长。
于是,依靠“阻击”PD-1或PD-L1靶点来发起对癌细胞攻击的大胆设想第一次摆在了人们面前,而刚刚成熟的单克隆抗体产业恰好为这个假设提供了工具  —— 获得针对PD-1, PD-L1 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来抵御癌症。
然而贸然启动免疫系统的攻击性能,会对人体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吗?
正是由于种种顾虑,在PD-1被发现的17年后,第一例针对PD-1的单克隆抗体人体试验才正式展开。整整5年后,PD-1单抗药Keytruda 与Opdivo由于在黑色素瘤中的优异表现获得FDA荣誉认证,在美国和欧洲纷纷上市。另外三个针对PD-L1的单抗药Tecentriq, Bavencio 以及Imfinzi紧随其后获得上市资格。
PD-(L)1单抗药不仅在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中取得较好的临床实验结果,其疗效在霍奇金淋巴瘤、肾癌、胃癌、肛门癌、肝癌、结直肠癌等类型也都得到验证。
至此,从异想天开的理论到临床药物,PD-(L)1 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3
一场轰轰烈烈PD-(L)1单抗药接力赛 —— 
PD-(L)1 免疫联合疗法的诞生与发展
PD-(L)1 单抗药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仅2017年一年,Keytruda 就为默沙东带来了38.09亿美金的收入,增幅超过170%,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产品”; Opdivo 则为BMS 贡献了49.48亿美金的销量,远远超过许多传统药物。据Bloomberg预测,PD-(L)1 单抗药在2020年的销售将会高达200亿。
对于已上市的PD-(L)1单抗药企业而言,加速拓宽PD-(L)1 适应症范围, 扩大辐射人群是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首要考虑因素。但PD-(L)1 对某些癌症无能为力的残酷现实,以及产生的副作用及耐药反应很大程度限制了PD-(L)1 单抗药的推广。
最后的胜利从来都不是靠着单打独斗。PD-(L)1 与其他靶点联用的概念为突破这些瓶颈提供了理论基础,PD-(L)1 免疫联合疗法应运而生。
▲ PD-(L)1免疫联合疗法里程碑事件
2012年开始,PD-(L)1联合疗法与PD-(L)1 药物进入齐头并进的发展阶段。目前,除已上市的五种PD-(L)1单抗药,全球仍有近50种在研的PD-(L)1 单抗药期望争夺多个空白的疾病领域。
而五种已上市PD-(L)1单抗药则依靠联合用药搭起“护城河”,拓宽适应症人群及降低副作用。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及业界口碑,上市PD-(L)1占据了联合疗法管线的93%,其霸王之势咄咄逼人,而光Keytruda和Opdivo联用的试验就高达500多。可见,其他想加入战场的小诸侯们只能出其不意。而创新靶点的选择无疑是重中之重的秘密武器。
▲ 图为PD-(L)1 免疫联合实验数目变化(左)及
上市单抗药与非上市单抗药PD-(L)1 免疫联合实验比例比较(右)
4
硝烟正浓:
PD-(L)1 免疫联合疗法的混战时代
截止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开展免疫联合治疗的PD-(L)1 单抗药有13种,涉及靶点近百个,临床实验超过1500个,标志着PD-(L)1 免疫疗法已进入混战时代。
无论从审批进度还是开展临床实验的数目来看,美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仍然具备优势。57% 开展PD-(L)1 免疫联合疗法的PD-(L)1 单抗药来自美国,而58% PD-(L)1 免疫联合疗法临床实验在美国开展。
▲ 图为开展PD-(L)1 免疫联合治疗的PD-(L)1单抗药地域分布(左),以及全球PD-(L)1 免疫联合治疗临床实验地域分布(右)
与此同时,PD-(L)1 免疫联合疗法在美国的审批进度也遥遥领先。随着多项重要PD-(L)1 免疫联合治疗实验结果公布,PD-(L)1 免疫联合疗法开始陆续获得审批,步入临床一线。如Opdivo + Yervoy (CTLA-4抗体) 的组合已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度和低风险晚期肾细胞癌的一线疗法。可见PD-(L)1 免疫疗法足以担起拓宽适应症范围,降低副作用的重担。

▲ 图为2018年公布重要PD-(L)1 免疫联合治疗临床实验(左),以及2018年审批情况(右)
联用方式的选择是解读PD-(L)1 联合疗法最复杂及多变的部分。全球PD-(L)1 免疫联合治疗市场上,肿瘤免疫药物,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是三种最广泛的联用方式。以五大上市PD-(L)1 单抗药为首的单抗药公司也集中在这三种联用方式布局。
同时,一些未上市的PD-(L)1 单抗药公司不仅进行单抗药推广,也积极布局PD-(L)1免疫联合疗法多种靶点。与上市PD-(L)1 单抗药的联合疗法相比,未上市的PD-(L)1 单抗药的免疫联合疗法临床实验多处于早期阶段,高投资回报率和风险同在。
与美国市场相比,中国的PD-(L)1 免疫联合治疗市场则相对“冷清”。国内还未有上市的PD-(L)1单抗药,因此大量在研的PD-(L)1 单抗药依然瞄准空白的单抗药市场。虽然如JS001, SHR1210等单抗药已经开始开展免疫联合疗法临床实验,但多集中在化疗/放疗,创新型靶点的联用还未生根发芽
因此海外创新型靶点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实验结果对国内的PD-(L)1 免疫联合疗法发展有重要参考意义。
▲ 海内外PD-(L)1 免疫联合疗法比对
5
创新型靶点:
撬动PD-(L)1 免疫联合疗法的支点
PD-(L)1 联用创新型靶点选择可谓是PD-(L)1免疫联合治疗成败的关键。
放眼全球PD-(L)1免疫联合治疗市场,先驱者如 BMS 已开始依靠PD-1 + CTLA-4组合巩固自身地位,后进者如强生,默沙东企图复制却屡屡失败。
就在上月,杨森(强生子公司)终止开发Darzalex (CD38抑制剂) 联合PD-L1 单抗药Tecentriq 二线治疗晚期二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Ib/II期临床试验(代号CALLISTO/LUC2001),数据监测委员会认为,相比Tecentriq单药治疗,Darzalex + Tecentriq的组合疗法并未展现更好的获益效果, 同时死亡相关事件风险增大。
另一个影响广泛的失败案例当属Keytruda + Epacadostat (IDO1 抑制剂)。2018年4月,
数据监测委员会宣布Epacadostat与Keytruda 联合应用在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未达到改善总体人群无进展生存期的主要终点。该研究的总生存率的第二个主要终点也不会达到统计学显着性。Epacadostat与Keytruda 联用临床实验于3期被迫中止。
学术界很早就已证明IDO在抑制T细胞方面的功能,因此IDO 抑制剂与PD-(L)1的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协同作用一直被寄予厚望。然而IDO 与PD-(L)1 的联用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让人不禁扼腕。
层出不穷的失败案例提醒我们在解读PD-(L)1联用疗法的时候需多几分理智。成熟的理论基础,合理有效的临床实验设计,相关疾病领域的竞争格局,是否有标志物等等因素都对最终的结果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只关注某一层面势必导致理解的偏差。
▲ 美柏医健PD-(L)1联用创新型靶点筛选模型
如何在近百种联用靶点中筛选出最具潜力的PD-(L)1联用创新型靶点呢?美柏医健综合考量理论基础,市场环境及竞争格局,临床实验进展,交易情况,标记物等多重因素,筛选出20种最具潜力的靶点供投资人和国内企业参考。
研究成果将在美柏医健9月波士顿举行的ChinaFocus @ BWB(波士顿生物技术周——《聚焦中国论坛》上重磅发布。
本次论坛将围绕肿瘤免疫,细胞与基因治疗,人工智能等相关的专题探讨中国公司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和发展机遇,帮助国内企业了解最新前沿发展,接触领域KOL,对接优质项目。
论坛时间:9月5-6日
论坛地址:波士顿
欢迎国内投资者与我们取得联系,共同推进中国医健产业配置全球资源。
联系人:李昕欣 276700199 (微信);戴有文 15151852853(微信)
数据来源:
PD-(L)1联合疗法产业图谱及靶点研究报告 (即将上线,敬请关注!)
作者:倪楠

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现在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攻读生殖学方向博士。长期关注中美医健行业发展。现任美柏医健研究员。
文章版权归【美柏医健】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参照“转载须知
投稿或应聘,请将简历发送到
PD-(L)1联合疗法专题
美柏路演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好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