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啸,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玄妙奇丽的楚文化》《学问魅力》等。
德国“精英大学”的启示
德国精英大学的确立,完全不是人为指定,而是要按照确定的各项指标,多堂过审,最终确定入选名单。
德国精英大学的确立,完全不是人为指定,而是要按照确定的各项指标,多堂过审,最终确定入选名单。至今德国已经进行了首轮和第二轮评审,共有12所大学通过,都是德国大学中最拔尖的学校,如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海德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
众所周知,中国提出建设“985”大学,始于1998年5月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当时提出了建设若干所大学,希望在若干年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开始时确立了“2加7”——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再加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共9所。后来由于舆论与社会需要,扩展到了36所——所有原教育部直属院校均在列。而所谓“211”,则是指在21世纪内重点建设100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发展大学。这100所大学,每个省、市、自治区至少有1所。同时,原已确定的36所“985”高校也全部列名其中。
中国的985和211大学的数量,显然要比德国“精英大学”多得多。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有13亿人——尽管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按人口比例定标准。关键在于,德国精英大学确定不搞终身制,而是实行淘汰制。第一轮已经入围的大学,到第二轮评审时也要从零起步,与所有参评的大学平起平坐,而且在所有的标准上一视同仁。于是,一些第一轮已经跻身精英行列的大学,到第二轮评审时居然被残酷的淘汰了——其中,就包括无论在德国还是在欧洲都声誉卓著的哥廷根大学。该校是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母校。据说,学校在职教师和校友中,拥有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所闻名遐迩的高校被无情地淘汰出精英的行列,多么严酷!然而又多么的合情合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严厉的淘汰制,才使每一所大学都不能居功自傲,坐在精英的安乐椅上逍遥。按客观标准说话而不是靠固有名气、强大背景、社会关系——这就是德国精英大学的评选标准,对谁都一样!
这让人自然联想到了中国。中国的“985”、“211”大学制度,已经实行很多年了,听闻只有增加,却从来没有淘汰的。没有淘汰,也就是一劳永逸的保有这个名号。没有淘汰制就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旧水排不出去,新水流不进来,中国高校这潭水就难以常葆活力,自然难以与世界一流大学一争高下了。
文字来源:《文汇报》2015年10月12日
策划编辑:单   读
网络编辑:同   木
延伸阅读:
         现代大学周刊        
大学人文主题微刊 
关怀时代,构建思想空间
追求自我,拓展价值版图
这一刻,遇见大学!
微信号:Uweekly
官网:www.cnuu.or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