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
为熬夜加班却没被升职、每日下班即凌晨、在爱情和事业做出抉择的都市青年出了口恶气。
但是车姐想说的,在真实的世界里,因为电脑蓝屏PPT没保存,结果可不是老板“恭喜你转正”的短信,而是会被骂得狗血淋头拎包走人。
在真实世界里,你由于忙于工作而忽略远道而来的男友,结果不会是男友午夜求婚,而是彼此很有默契地“取关失联”。
在真实世界里,你为了工作,却不回家照顾高烧的孩子,结果也不是女儿能自己痊愈,而是孩子愈发的痛苦和丈夫的埋怨。
姐不得不说,这就是我们真实的世界。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加班、熬夜、在爱情和事业做出抉择和平衡仅仅是立足社会的入门基础,并没什么好心酸的,因为心酸事始终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
上班时间开车遭遇拥堵,哪怕很快就要迟到了,要被扣薪水,也只能很守规矩无奈的等待,没办法,生活需要这份工作
签2租房合同,住一年,房东就要涨价,要么认宰,要么搬走;

为了办事,把车停在在划线的停车位上,却被交警贴了罚单。结果是因为停车占道影响交通,原先的停车位被取消,但划线漆残留了下来;
去年冬天,哈尔滨零下30度街头卖糖葫芦的老爷爷,一直守到深夜;
黑夜中准备过马路的搬运工,为了生计,何尝又不都是在咬牙坚持?
成年人的生活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谁不是一边历经磨难,一边拼命努力。
你能用小号连发十几条微博抱怨,却不敢在朋友圈转发一首伤心的歌;你会独自趴在方向盘上流泪,却会转而对家人笑脸相迎。
委屈也好、心酸也罢,大喊大叫的都是小孩子,成年人只是微笑说“没事”,然后继续热情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凌晨3点不回家”能被刷屏?
因为理想和现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是难以平衡的,更多人是在焦虑中奋斗。奋斗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焦虑,而“凌晨3点不回家”只是夸大了这种焦虑。
“凌晨3点不回家”更像是一种心理象征,是对长期高负荷劳动的夸张说法,背后是大都市群体对工作收入的焦虑感,对现实难题的无力感。
不遵守基本作息规律的努力,亦很难造就成功
试想如果一个公司的“任务”导致员工必须从白天连续工作到凌晨3点,不仅会摧毁员工的身体健康,涉嫌侵害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姐想,这样的公司对员工还有长期的吸引力?
一家工作高效的公司不会需要员工做无用功,更不会以“为公司奉献、付出”之名向员工灌这种毒鸡汤。
凌晨3点”让姐讨厌的地方在于,它选择肯定那些看起来牺牲了个人的模式,而忽略天平的另一端。
闲暇之余,我们更应该去关照自己的业余生活。比如车姐身边就有很多车迷,他们在工作之外,很享受自己爱车为自己的爱车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
有的人享受开上一部丰田LC70
去豁车,
四处征服路面,乐此不疲;

有的人享受自驾游,去亲近自然,拍摄美景,品尝美食;
有的人享受M-Power或是BRZ带来的驾驶激情和乐趣、享受奔驰Burmester带来的御用美音。
而对于“凌晨3点”的主角们而言,熬夜写PPT是对公司负责,但准时下班、准点上床睡觉,是对自己健康负责。
为了工作忽视来看你的男友很高尚,但理直气壮地拒绝加班,和男朋友度过美好的一晚也很幸福。
护士在病人危急时刻选择继续加班是大爱,但如果选择回家照顾发烧的孩子,同样值得肯定。
所谓的“为了梦想,为了家人”,不过是给自己一种假设,在自我折磨。
就像于宙先生在TEDxDUFE 上演讲《我们这一代的困惑》,他说: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个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被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克制的情绪而非自我煽情,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而并不是非要带着“苦情戏”的姿态才会迈向成功。
比谁更惨,仿佛是最近流行的一种怪现象...
原因有两点:
第一,让所有人都看到很努力的自己,肯定自己没被挖掘是因为有人不懂赏识,求关注求存在感。
坐在工位上一天,文件只敲十几个字,其余时间都在刷手机,下班却没完成工作,凭什么熬夜加班要觉得心酸。
第二,寻找共鸣和心理平衡,找到一群和自己一样似乎很努力的人,一起声讨世界和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
如果你是真是为了梦想,为了家人,那就别计较后果和结局,别把背后的苦楚挂在嘴边不停的说,否则,就连开始也不要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