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经济改革以来,我国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宏观金融体系或者说是构建银行体系阶段,重要标志性事件是中央银行的确立,专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的企业化或商业银行化,以及在保留几经折腾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背景下,开始建立广泛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初步形成一个在中央银行管制下的商业银行体系,也就是区别于改革前财政一统天下的宏观金融体系。 
金融发展的宏观金融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金融替代财政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银行结构开始形成,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载体,货币传导机制通过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发生作用,同时这种机制对货币市场有催生作用;三是总体来看,是构建了国家的宏观金融框架,可以说是非常接近市场经济国家的一套架构;四是由于还缺乏资本市场,整个金融体系在长期资金供应方面明显短板,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基本无能为力。这个阶段大致在1979 年启动。
金融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发展资本市场阶段,大致在1991 年发轫。1990年和1991 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成为中国金融的子行业,也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发展开始进入资本市场阶段。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部分,对于我国经济格局尤其对金融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曾经一度有学者提出资本市场要与银行体系平分天下,甚至认为资本市场终应(或终将)取代银行体系而成为中国金融结构中的主导力量。我对这些预测不太乐观,不仅因为银行体系的存在由其历史、制度和路径依赖等因素所决定,更因为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神经末梢对任何非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政策运作最为敏感,反应往往也最为直接激烈。中国国情支配了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路径依赖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何况,即使在市场导向的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等,银行体系仍然占据金融主体。似乎只有英国、美国的资本市场比较有更大的支配性。中国需要资本市场,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长期资金的供求,还是价格信号的作用,还是企业整合乃至产业整合的需求,甚至于银行自身的发展都需要资本市场,如银行通过上市补充资本金等。
经历了两个阶段的金融发展,坦率地说,我们基本上参照成熟市场国家的模式建立了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除了衍生工具市场尚未发达之外,其他传统金融产品已经相当发达。但是致命的弱点是这个金融结构呈倒金字塔形状,与金字塔形的经济结构正好形成反差,换而言之,金融结构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乃至消费能力扩大和经济活力扩展的巨大障碍。当初以为一套宏观金融体系就可以解释所有金融现象,哪知后来的资本市场蓬勃发展,成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即使如此,今天我们知道这样的金融仍然是残缺的,因为用普惠金融视角审视,现有金融结构至多是满足“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则)的具有很大排斥性的体系而非包容性体系。
大致在2007 年之后,我国逐步进入金融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普惠金融发展阶段。随着经济活力的进一步增强,各类中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融资贵、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国际上的微型金融模式开始在国内发酵。于是,普惠金融成为一个显性的话题,而且越来越热。
2009年之后出现的中小板、创业板,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在这之前,股票市场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融资所用。之后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得资本市场必须对此作出正面的反应。但是毕竟能够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金融当局审时度势,大范围地推出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各类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途径,我把它看作是金融发展历程中的新阶段,具有重大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三个阶段不是替代关系,而是递进、叠加以及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的发展过程,它是中国金融结构深化和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把银行体系视作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本市场就是往高度和纵深发展,而普惠金融则是往宽度、覆盖面和包容度发展。普惠金融绝不仅仅是小额信贷,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以及各种风险投资、直接投资都可以是推进普惠金融的有效手段。时至今日,数字化的普惠金融有可能使整个金融结构如虎添翼。
中国金融发展是沿着这个次序前进的。有意思的是,中国金融发展将近四十年,各种工具层出不穷,各种概念扑朔迷离,有时难免令人犯晕。当国内金融结构内生地出现金融脱媒,非银行金融机构兴起乃至金融科技推波助澜,我们不能迷失方向,应始终坚持在金融理论的框架下探讨货币问题金融现象。
如果前瞻的话,那么金融发展的第四阶段可能是什么内容?答案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事实上,中国已经启动了这一战略进程,而在今后的二三十年里,这将很可能成为我国金融发展又一崭新阶段的主题,也就是说,当中国金融结构完成国内的优化丰满之后,中国货币和中国金融走向世界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产生应有的影响,正符合金融发展次序的逻辑。
在中国金融正在向以多元化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演进的过程中,发展中经济、转型经济以及政府高度监管是演进过程的基本背景。如何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发展战略的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是可选的金融战略之一。中国经济已位居全球第二,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人民币国际化符合发展的逻辑。但是,其真正意义在于倒逼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结构调整。发展普惠金融应成为推动我国未来5 ~ 10 年经济转型的国家战略之一,它对于金融、经济及社会将产生重大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政府促进普惠金融的重心是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基本的企业制度和信用制度应有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成功实施普惠金融宏伟战略的关键是用创新的技术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使得普惠金融在大规模可持续的基础上实现商业和社会的双重绩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18年第3期
投稿邮箱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