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之旅家庭教育群里的朋友最近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说一下我老公的成长经历吧。他是80后,现在是一名大学教授。他是家里二胎,计划生育的年代,他父亲是坚决不要他的,但是因为妈妈坚持还是生下来了。后来他父亲因此受了单位处罚,一直不待见他。”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我老公爱哭,性格也不好,据说很大了都不会说话,幼儿园老师不肯收他。他父亲那会简直烦透他了。他现在跟我聊天的时候也会说憎恨和害怕他父亲。”
“后来他姥姥说幼儿园不上就不上,自己一个人在家带他。姥姥是那个年代的知识份子,很温柔懂得呵护和爱护他。三年里,他没上过一天幼儿园,就在家里玩泥巴爬树。他说跟姥姥在一起的时候是他最幸福快乐的时候。姥姥烙饼子给他吃,讲故事唱歌他听。总之惹了祸往姥姥那跑,最爱睡姥姥被窝。”
“他读大学的时候,姥姥已经是老年痴呆,给他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让他交学费。后来老公去瑞典读博士都贴身带着这五角钱。老公每当说到姥姥的时候总是充满了自信和幸福。”
看到“皱巴巴的五角钱”,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这哪里是五角钱?分明是沉甸甸的爱!是一个男人一辈子也无法割舍的爱。
2.
我先生也是二胎。因为父母都要工作,只能把不到一岁的他寄养在姑姑家,四岁的时候才接回家。姑姑从来没有念过书,一辈子待在老家,生了六个孩子。05年我第一次见到姑姑的时候,她已经有些行动不便。见到我先生,一口一个“科儿”。 
老公常常跟我说起在姑姑家的事情。每次回忆起睡前的糖饼子,饭前的一块水煮肉,都是满脸幸福。
有一天我们一起散步,不知道怎么的聊起了最好吃的东西。他又说起了姑姑做的水煮肉。一大块五花肉,不加油盐,只是用水煮熟。拿出来趁热切成片,姑姑就会偷偷叫他过去,给他嘴里填上一块。瘦肉的嚼头,肥肉的香,组合在一起,那才是真正世间美味!
我正听得高兴,老公突然哽咽,失声大哭。
那时候,姑姑已经去世一年多。
3.
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
一块刚出锅的水煮肉。
我们总是说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然而,最终深深刻进我们脑海的却反而都是一些廉价品。
有一位朋友,车一辆一辆地换,手机总是最新款。每天都会去不同的餐馆,家里几乎不开锅。然而,他并不开心。奢侈品带给他的兴奋愉悦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然后就要去找心理医生疏导,靠抗抑郁药来维持。
这位朋友是个富二代。小时候父母只是忙着挣钱,根本顾不上他。他总能得到朋友中最昂贵的礼物,跟最好的老师学习。他自己也很能干。然而却总是缺少幸福感。等他自己有了孩子后,他更是忙着打理生意,每天早出晚归。不知道是真的压力大,还是在逃避什么。
类似的故事其实并不少见。 
前段时间黄圣依和她5岁半的儿子安迪上节目。当安迪被问到,“爸爸妈妈平常工作忙不能陪你,你会感到孤单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孤单,因为习惯了。”
安迪从小享受的荣华富贵超乎常人想象。他喜欢出去玩,家里就给他修了一个游乐场;冬天想滑雪,家里就给他修了一个滑雪场。然而这一切并不见得就是安迪渴望的。
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曾经说过,她接触的孩子,不管是来自贫民窟,还是来自王公贵族,都依循着同样的成长规律。富裕家庭有时反而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
在安迪这个年龄,最需要的并不是豪宅,不是独立的游乐场。他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和家人的陪伴和关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游乐嬉戏甚至吵吵闹闹。这些看起来不值钱的陪伴恰恰就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东西。
而安迪,只是钻石笼子里的金丝雀。
4.
童年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时光。所有的孩子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 
我的班上有一个快四岁的小男孩。父母工作都忙,每天早早把孩子送到学校,晚上常常是最后一个接他。 
这个小男孩非常聪明,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想像力也很丰富。然而他总会找各种机会惹麻烦,常常让老师们头疼。每次惹了麻烦,他就会做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我想妈妈。” 
为了这个孩子,学校特意请了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到教室里观察了几天。这位心理学家最后告诉我们,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太长,而且每天回到家吃完饭马上又要睡觉了。他缺少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就会用尽一切办法来寻求关注。
而在学校里每次惹了麻烦,总会有老师和他一对一谈话。这种一对一的关注对于他来说实在太需要了。即使是负面的关注,也值得努力争取。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了如何捣蛋上面。
朋友的一个四岁的学生,家里很有钱,然而父母总是不愿意陪伴他。于是请了一位又一位的家教,每天不同时间段轮流上门教孩子各种知识技能。常常是上一位家教还没有走,下一位已经在门口等候。
孩子很聪明,知识丰富,平时也非常安静配合。然而,他没有朋友,眼里总是露出冷冰冰的眼神,缺少孩子的纯真调皮。他或许曾经尝试过很多种办法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然而,四岁的他已经学会了放弃。
5.
童年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托马斯火车,不是芭比娃娃,不是时尚童装,不是唱歌跳舞,更不是参加比赛获得金奖。 
童年最重要的东西,是爱,是陪伴。 
也许很多人每天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压力,回到家里往往精疲力尽。不打不骂都已经算好了,哪儿还有心情去陪孩子?
然而,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几乎等同于生命。
他们把最初的自己,玫瑰花瓣一样娇嫩的生命,百分之百毫无保留地托付给父母。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几乎是无条件的,也无从选择的。
父母对孩子回应以冷漠,他们会迷茫甚至绝望。
父母对孩子回应以爱,他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6.
数年不曾谋面的博士导师到我居住的城市访问。我自然要请他吃饭。他特意叫上了很久不曾见面的女儿。他女儿刚刚考上研究生,出落的清秀水灵。席间,导师自己并没有怎么吃,只顾着问女儿现在在做些什么,认真倾听女儿的每一句话。他望着女儿的眼神,充满了柔情。
导师是个超级大忙人,每天要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还经常飞来飞去开会讲学。平时见到他都是一脸严肃的样子。然而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刻,他抛开一切,全部身心都放在女儿身上。他看着女儿的眼神,简直能融化一整座冰山。导师的女儿都读研究生了,和父亲说话的时候,还带着一丝儿孩子般撒娇的味道。我在一旁只能默默吃“狗粮”。
导师没有对女儿说一句“爱你”。然而,那一刻他的关注,他的眼神,足以让女儿感受到深深的爱。我相信在他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一定常常得到这样的关注和眼神。
爱,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全身心的关注。
7.
我有两个孩子,五岁的女儿和三岁半的儿子。老公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周一到周五便由我负责带孩子。有时候常常顾了这头,忘了那头。
有段时间儿子总爱发脾气,各种倔强。让我们很头疼。有一天晚上,我突然灵光一现,和儿子玩起了赛车游戏。我随手拿起一块海边捡来的食指大小的珊瑚,插在粘土上,假装是“珊瑚杯世界赛车锦标赛”的奖杯。然后赛车上场。儿子两只手分别把着两辆玩具赛车,你追我赶。我假装是解说员,配合儿子做了好几场“精彩”解说。当然了,每次必定是闪电麦昆赢得大奖。 
短短的十几分钟赛车游戏,我全身心陪同儿子。他开心得好像过年一样!接下来的几天,他都要我陪他玩几分钟赛车游戏。而他发脾气倔强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 
陪孩子,并不仅仅等同于和孩子在一起。
真正意义上的陪孩子,是忘我的投入。
时间不用太长。几分钟,十几分钟,让孩子完全沉浸在父母的关注中。让孩子体验到百分百的爸爸妈妈。而那短短的十几分钟,相信也会让你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重新寻找到童年的纯真。
8.
我知道自己离完美妈妈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会发脾气,有时候还会冲着孩子做狮子吼。有一次,儿子对我说,“妈妈,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吼我,我好难过。”
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的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生命的价值的。那些全身心投入宠爱孩子的时刻,已经悄无声息地融为他强大自我的一部分。
孩子需要学会独立自主,需要遵守纪律,需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他们同样需要爱,需要来自父母的全身心投入的关注。
我们给予孩子每一次全身心关注,都会成为他们记忆的瑰宝,成为他们建设强大自我的坚实根基!
希望我的孩子们在成年以后,回忆童年,总能找到独属自己的那份快乐。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灿烂的记忆宝库!
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您是怎么陪伴孩子的,或者有什么陪玩计划,别忘了给大家分享一下哦。欢迎留言。
爱之旅家庭教育自成立以来,得到很多朋友的关注。为了感谢大家,我们特意准备了八本Eric Carle的英文原著,本本都值得细细品味。文末留言的朋友,获点赞数最多的前八位可以从中挑选一本(活动截止日期北京时间6/8晚12点)。
我会在6/15带孩子回国探望爷爷奶奶(第一次有点紧张,尤其在了解到不少国内带娃的安全问题之后,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建议哦)。我会把这八本绘本随身带回国,然后寄送给各位。注:寄送地址仅限中国大陆。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在爱之旅家庭教育。)
往期文章:
欢迎关注爱之旅家庭教育
用哈佛精神研究家庭教育

用爱心和知识帮助万千家庭收获幸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