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访问了美国密歇根州一个叫大急流城的小城市。大急流城有18万人左右,是肯特县县治,人口规模略高于我国县城平均水平,但是远远低于地级市平均水平。这个城市和附近的区域两个欧洲国家族裔最多,一是荷兰裔,临近的城市就叫Holland(荷兰),充满了原汁原味的荷兰风情;二是德裔,这里产的啤酒也非常好喝,大急流城因此也被称为“啤酒城”,甚至这里在20世纪早期流行德语,到处挂德国国旗,随着美国反德情绪高涨,德裔居民才逐渐放弃以前的身份认同。
大急流城位于密歇根州中部,距离密歇根湖大约50公里,距离“汽车城”底特律250公里左右。众所周知,密歇根州是美国“锈带”州之一,因为传统产业衰落,经济非常不景气。大急流城在美国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因此,这是一个更真实观测美国的发达程度,以及中美之间的真实差距的参照样本。在大急流城几天的参观和交流,以下几点印象最深刻。
大急流城市中心及Grand River
第一,强有竞争力的经济。大急流城城市虽小,但这里拥有很多世界知名企业。最知名的企业是安利公司,安利的创始人Richard DeVos就出生在这里,并且一直生活在这个城市,安利还是这个城市最大的慈善家,几乎每个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都有它捐助的建筑。其次,这个城市还有全球最大的家具产品制造商Steelcase,全球最大吸尘器生产商Bissell(必胜洁)。以及美国最大连锁超市集团之一的Meijer(2017年营业收入170亿美元)和GE Aviation(通用航空,年营业收入65亿美元)等。也就是说这个城市虽小,但是有很多非常有竞争力的产业,一个小城市就可以影响全世界。
第二,深厚的教育科研实力。大急流城有6个私立大学和宗教大学,这些私立大学虽然规模不大,人数1千到4千不等,然而学科都很有特色,教学质量都很高。比如Aquinas College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中部最佳文理学院,Calvin College是美国著名宗教大学。前面说过大急流城居民祖先多来自于德国和荷兰,这些欧洲移民多数是带着虔诚的宗教理想来到新大陆的,因此,大急流城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基督教研究基地。除了这些宗教学校外,还有很多NGO性质的研究所,其中阿克顿研究所,以研究新教经济伦理著称,三联出版社有阿克顿系列丛书。还有贝克出版社等著名的宗教学术出版机构。此外,这个小城至少还有四所公立大学。而我的家乡临沂市有1000多万人口才有三所高等学校,其中一所本科大学,两所职业学院。
大急流城街景
第三,齐全的文化体育设施。大急流城除了拥有城市公共图书馆系统之外,肯特县公共图书馆在这里也有数个分馆,此外还有不少私人图书馆。这里还有发达的博物馆、纪念馆,最著名的是福特总统纪念馆,因为这里是福特总统的故乡,还有公共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和矿物博物馆等。此外这里还有十多家艺术中心、剧院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城市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走在街头不时看到对一个历史建筑的介绍标牌,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历史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是延续的。
第四,居民自信、文明的状态。在发展中国家,越是小城市,‘土“、”脏”、“穷”的特征越明显。而美国越是小城市越发达、居民素质越高。在大急流城可以感到,这里的居民多数是中产阶层,大家衣着时尚洁净,悠闲品尝下午茶。即使是餐馆的服务员和Uber司机也都谈吐优雅大方。跟大城市相比,并没有“三线”、“四线”的感觉。我早上参观了一个社区的天主教堂,早晨7点多,数百人就聚集在教堂里做弥撒。中国小城市的教会往往是老年人居多,而这里最多的竟然是年轻人和小孩。虔诚的宗教信仰,既教导人们勤劳努力,也大大促进了市民间的团结和互助。
大急流城街景
总之,大急流城表现出一个完美的社会生态系统,虽是小地方但是与世界接轨,传统与现代和谐结合,社会财富均匀,人民善良和睦。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部小城市,也是非常接近于“大同”社会的地方。
大急流城在美国并不是个例,美国每个州都几十个或几百个很有竞争力的小城市。很多著名的公司、学校、大学或文化机构都是在小城镇。美国常青藤大学中,只有哈佛、哥大和宾大三所在大城市,其他都是在10万人左右的小城市,甚至像康奈尔在伊萨卡(Ithaca)这样很偏远的地方。我国在民国时期,小城市还有不少优质大学,但是1952年高等院校合并后,除了少数大学在比较发达的小城市设立分校外,小城市没有自发生长出一所大学。美国入围2017年《财富》全球500强的133家企业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在纽约、休斯顿、旧金山、芝加哥、达拉斯等大城市,其余都在中小城市。排名世界第一的沃尔玛总部在堪萨斯州一个只有4.6万人口的小城Bentonville,家电巨头惠而浦总部在密歇根的一个小城Benton Harbor。而在我国,2017年进入全球500强的103家中国大陆企业中,有56家总部位于北京,其他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只有7家分布在省会以下的城市。
堪萨斯州小城Bentoville中的沃尔玛总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经常发出纽约、伦敦远远落后于北上广的感慨。然而这种比较往往是片面的,是生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我们的一种片面化思维:过度把大城市作为判断国力的标志,而在判断标准上,又过度看重城市基础设施。难免会得出美国、欧洲已经不如中国的结论。中外比较,不仅要大城市之间相比,更要中小城市之间对比,农村之间对比,这样才能更清楚中外之间的差距。
《财富》500强中的美国公司地理分布,基本与人口密度一致的均匀分布状态。
美国小城市的繁荣体现了联邦制和地方自治制度的巨大优势。这种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民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社会的活力充分激发起来。这种制度的激励,使得美国的强大不是一个抽象的国家的强大,而是50个州的强大,3万个城市的强大。美国每个州、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正是在美国在各个领域领先于全球的关键,也是美国能够获取持续繁荣的保证。
反观这正是我国的劣势。在中央集权体制下,行政主导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一个地方行政级别越高,获得资源就越多,反之则越低。这就导致一国的资源集中于首都,一省的资源集中于省会,并且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近些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资源分配和循环体制下,中小城市成为大城市的经济“殖民地”,在经济链条中处于供血方,不断被大城市吸走优质资源,使得小地方越来越很难有发展机会。强大的行政约束,也使得地方创造性和活力长期被扼杀。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改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提出了建设特色小城镇的措施。北上广深的强大和繁荣,并不能支撑起中国的强大和繁荣。期待以后,一个小县城也会出现一流的大学,内陆一个小城市也会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这样年轻人也没必要非得挤破脑袋去北京了,大城市病也就随之消失了。
延伸阅读:

再谈美国与中国的城市规划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两年前随手写的那篇小小愤青文《中国的规划界领先美国至少十年》显然比我自己预期的要亮很多……时至今日,还是隔三差五的被群众翻出来批斗一番,或是对于我的用意做过分深层次的揣测……

而我又有天生的强迫症,如果有未读的回复亮着,我就很不舒服,一定要把它点成已读……于是我很辛苦,每天都要点开那篇那么久远的骚文……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些适当的说明。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美国又多呆了两年,尤其是工作这一年来,对于美国的规划体系,很多的认识比以前要更加深入了,我想对以前的说法做一些修正。

---------------------------------

好吧,进入正文……

先摆一个大前提,在那篇《领先十年》中,我并没有褒扬中国规划做得好的意思,所以大家如果对国内的规划(或是城管),有什么不满,不要拿我出气……(不要动不动就说要拆我们家房子耶……我家真不是城管的……)。

我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伟大,我是很自私的,在那篇文章里也只是想表达一种个人意志,即是,对于规划师而言,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在国内更有发展和实践的空间,在美国,没有什么大展拳脚的机会,因为在美国,规划师是很weak的一个群体,甚至很难养活自己……



第二点,也是这次写此文的主要目的,是一个观点修正。

我在读硕士的时候,曾一度很鄙视美国人的城市规划。因为学校里,即使是MIT这种名校,学生和老师的水平也不过如此肤浅,水的都能把人淹死。这是大实话,到现在我仍旧这么认为。

但后来我才发现,我鄙视的,准确说,应该是城市规划这个专业,这个学术领域,而不是城市规划这个实践领域。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因为在美国的规划领域,是很少有academia同时出来创业做项目的,学术基本就一辈子学术了,学术就专心学术了。而在规划这种实践性的学科里,没有实践为基础,理论都是空想。

譬如,在规划理论界很普遍的是,给一个旧理念取个新名字,又是一个新理论。什么生态规划,绿色规划,可持续性规划,说来说去不就是要保护环境,讲给小学生听都能明白的道理,愣生生能够讨论一百年,说的还煞有其事。

而所谓的城市研究,其实是试图用静态的,固定的,片面的,人为的模型,去套用在动态的,多维度的的城市发展上。有个mit的教授曾经跟我说,城市发展,绝对的取决于一个城市的教育水平,绝对的因果关系哦!理由是,你看人家香港和新加坡发展的那么好,就是因为教育搞得好。我当时就晕菜了,心想说,您老把经济发展放在什么地方...

而随着academia的严重老龄化,这种虚张声势、自以为是的研究风格将会更加根生地固。老教授们每天掰持着10年前的傻逼模型,自己还以为很深奥,能解释一切。我就遇到过想要用人权解释金融危机的老师,who其实对金融危机怎么来的都完全不清楚。他的理论是,如果我们有人权,人人都有房有车,怎么会金融危机呢……harvard law毕业的教授呀,这逻辑,太亮了,真心给跪了……

所以,这绝对是一门肤浅的学科,难怪mit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规划系……连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交了8万刀换回来的那张文凭……



但是,(终于转折了!)这不代表美国的城市规划本身就是肤浅的。这是我在工作之后才体会到的事情,也是我想对上一篇文章进行的最重要的补充。

美国从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城市建设,就开始做城市规划,从理想派的花园城市蓝图走到今天的修补型规划体系,这其中,有很多调整,有很多妥协,有很多让步于民众自主的交权。所以时至今日,这套极度无效率的系统已经很大程度的自我完备了,至少,是多种力量基本平衡了,即便浑身上下都是补丁,离完美也很遥远。
随着经济建设放慢,新建设需求的减少,城市局部更新的必要性凸现出来,规划这一产业自然被细分到了极为微观的尺度,而这个产业中的每个人都做着细节到极致的事情。

这和美国的“所谓的”自下而上的政治体系是相关的,但更多的,我认为是经济和城市发展到后期,修补和填充型增长的必然结果。(当然,这也是美国人的风格,任何事情,只要还有专业分工的可能就基本不会综合的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专业的证儿,好比建个房子,挖洞的只能挖洞,钉钉子的只能钉钉子,铺电线的只能铺电线,就跟做菜一样,切西红柿的刀跟切鸡蛋的都恨不得不一样……)
所以,其实美国真实的规划实践,是很专业的,不像学校里那些模拟项目那么的傻逼,为什么呢,因为步骤繁冗但清楚,体系繁冗但明确,法律繁冗但规整,内容繁冗但充实,基本就是逃不开“繁冗”这两个字。

但凡是在繁冗的明文规则下,什么都有细枝末节的规定可以参照,每个个人能够操控的部分就非常有限了,因而一个人傻逼,也不会影响全局的发展。

这种锱铢必较的细腻方式,并不能说不好。它非常适合这个连拔草莓叶子都有专门工具的美利坚,因为它能将个人低智商对于整体全局的危害降到最低,能够保证发展在较为保守但可控的尺度之内,做好悔棋的准备。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在中国却不适用,也不现实(好吧,可能又有人想拆我家房子了)。为啥米捏?

第一,是发展的速度跟不上。中国发展的太快了,而且很多情况都很新,没有过去的经验可以参照。假如我们还想每个细节都讨论到,或许等不到规划,屎已经先建出来了。

很多人说,中国的城市规划本来就傻逼,建出来的城市都是屎,那我很负责的告诉你,如果不规划,建出来的会更加屎。因为即使是一个失败的调控,也多少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总是强过没有丝毫的计划和控制。错误是肯定会有的,但是相信进步也是慢慢会出现的。

第二,就是对发展的需求。老美是没有那么急切的城市化需要的,因为美国没有那么大的人口压力。这就是为啥美国人住大house,中国人就是住不起。所以,美国人可以全面的保护历史性的老房子(因为本来也没有很多),美国的城市更新可以由旧房改造慢慢完成,美国人可以conserve这个conserve那个,慢慢想,慢慢建,而这点在中国如何实现?假如不拆掉重建更高的楼,那么多出来的人口住在哪里?那么快速增长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岗位在哪里?8%的GDP增长又在哪里?这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我虽然不完全了解,却觉得应该充满敬畏。(很多人对gcd没有信心,我却觉得要管理这么一个社会混乱、情况复杂、安全堪忧的大国并不容易,有很多迫在眉睫的眼前问题需要先解决,zf也不是那么容易,虽然也有很多问题。)

第三,就是体制。体制本身决定规划这个行业的走向。规划,就是一种政府计划,一向都是依附中央集权体制而生的东西。中国的规划体制当然不完善,但我觉得完全责怪规划是不公平的。因为上层的体制就是如此。规划不过就是服务于政府的咨询公司。

当然,我觉得即使是责怪中国的体制也不完全公平。

专制是贬义词没错,但是在面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腐蚀时是最好的壁垒,假如中国人民从此像美国一样民主化,整个国家一下子就散了,不出一年就会被美国的资本家全面的控制。有人说,好呀,被控制好呀,我们就美国化了,但美国的体制在中国适合么?美国的体制能够保证萧条多快的结束?美国人能够解决多少人民的失业问题?美国人自由经济自己的问题还一大堆,还天天在研究着中国体制的优点呢。

中国的体制的确有很多贫富分化的问题,但你以为美国就没有了么?美国就完善了么?美国大银行家、资本家不剥削老百姓么?只不过,我们把钱交给了zf,美国人民把钱默默交给了资本家而已……然后再通过福利机构分一点下来,让无知群众们饿不死,不要闹事……

更重要的是,你以为美国
人天天讲人权,每个人的权利就都能得到保障么?您以为美国政府就不征地了?就不占用私人用地了?您别天真了,人家说什么您信什么。

好吧,我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吧,但肤浅的讲一下我所知道的一点点。简单来说,虽然美国的土地和住房是私人所有权的,但是美国的规划也是具有凌驾于上的强制效应的。当你购买了一个房屋,光是附加在其上的条款就能多到让你头大。
首先,你的房子,可能早已被规定了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涂什么颜色的,或是一定要什么颜色的;您可能需要为了配合政府的总体规划而开放您的后花园做公共使用;您还需要对您的房地产全面的负责,ex您买了块地,可能就需要负责帮政府把周围的基础设施完善完善,又ex,如果大雪,您需要自己出门扫雪,因为如果您不扫,而有个老太太走过您门前滑倒摔坏了,您也是需要负责的。

而且不要忘了,美国政府也是有国家土地征用权的,关于这个所谓叫做eminent domain的权利,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了,是美国规划案例中最为复杂,最搞不清楚、容易出事的东西。政府虽然不经常使用这一权利,但是使用的时候您也是没有地方说理的。是eminent domain还好,至少您能获得赔偿,但很多状况是您其实使用权受到了限制,或是出让了,却不被视为征用。为啥米呢,那就是规划的限制性究竟有多大,限制了你算不算成eminent domain的问题了。

没错,您可以跟政府打官司,去法庭说理,但不见得能够打赢,因为虽然司法体系独立,但不代表就会无限的站在个人这边。相反的,我特别有印象的是那时土地法课的老师说过,在多数的规划相关的诉讼案件中,除非您有确切证据证明政府真的错了,而且错的离谱,不然对政府开战,10场有8场是输的,因为在很多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法庭会优先选择支持政府,因为通常政府义正言辞的代表公共利益,这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在那个土地法的课里,我记得学过的那些案例,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以前对于美国民主的想象是多么过分的放大了。

好吧,多数案件我都记不清了,但我这里举一个我记得的,貌似是一个早期很有名的案子。大约是一位A女士买了一个房子,本来不在规划的工业区范围内,但后来被规划为了工业区,周围建起了工业区污染很重,A女士房子不能住了,崩溃了,找政府打官司,要政府赔钱,按照我们对美国的理解,个人权利受到侵害了,当然要赔,但政府举证说,你看,这里交通条件这么好,而且本来就临近工厂区,所以您买的时候应该能够“预见”到将来是要变成工业区的,即使你买的时候不是,所以不是我们的责任。最后政府还是赢了。这就是规划的强制效力,有时候,未来的规划也是算数的……

可见,即使在美国,个人权益也不是都能受到保障的。我不是说美国就完全无民主了,我的意思是,民主都是相对的,不是无限的,不过是征服民众,稳定民心的一种手段。中国什么再大大不过zf,美国什么再大大不过资本,自然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平等的权利的。

好吧,我觉得我扯远了,回到我的中心思想吧。

中心思想就是,美国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体系,乃至政治体制,一定有比中国牛逼的地方,这点我承认,但不是绝对大于的关系,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先进,这种自信应该时刻放在大家的心里;

而对于规划职业来说,美国的规划设计领域里也绝对有牛人,这点我也承认,但并不代表他们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不用总是崇洋媚外的看着他们。我仍旧相信中国规划师对于规划的认识,是比美国人深刻的,因为我们的情况更为复杂,实践的机会更为丰富。(好比一个医生,理论知识再过硬,没有遇过几个病人,都是没有意义的。)

另外值得提的是,美国有水平的规划师都在professional的产业里,不在学校里,并不是读书年头多了就牛逼的。譬如我目前接触的住房节能这块,产业里,新技术、新应用、甚至与之配套的新政策,真的是很全面,也很先进。你如果跟这些领域里的professional们说话,听他们的报告,一听就觉得思维敏捷,文理清楚。(但是,也有局限,那就是基本都是小尺度的东西,譬如一个社区,一个房子,一个窗户,一个热水系统,很少有一整个城市这种宏观的东西。)而美国规划的学术界里,哎,固步自封的懒人、抱着都嚼烂了的理论混一辈子的骗子居多。越是名校越是不行,因为教授老了,理论也老了,就算当年还有些名气,跟不上时代也就不值钱了,这点跟纯理论科学是不一样的。要鄙视的,就是那群不懂装懂倚老卖老的人。
As a summary,不要总是相信国外的东西就是好的,特别是社会理论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其实他们也是瞎掰的,更谈不上适应中国的情况。中国人有时候天真的觉得美国人国际化,殊不知美国人才是最local的,死守着自己那一套东西,才不管全球其他人的死活呢。

那我们为什么要花大把的钞票,给美国那些所谓的名校教授们机会,来中国骗钱,把中国当做实验田呢?

规划的未来应该在中国,规划的新理论、新视角应该来自中国,因为中国才有需要,需要激励创新,创新成就未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