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哪位科学家能像爱因斯坦那样赢得如此多的赞美,他的相对论不仅为当代物理学开辟了一条新路,也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人们可以从不同层面理解爱因斯坦,但是他自己却认为他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从孤独的层面看,我们也许会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新的认识。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家庭,并在慕尼黑度过了年少的时光,那是幸福,安宁,温暖的一段日子,虽然生活并不宽裕,但慕尼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却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启迪。
爱因斯坦的父亲常带家人外出郊游,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相比于城市的喧嚣与吵闹,大自然的静谧和安详却更令年幼的爱因斯坦陶醉和沉思。
久而久之,爱因斯坦在这种陶醉和沉思中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生活习惯。
也正是在慕尼黑的日子,爱因斯坦养成了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孤独性格,但孤独并没有使爱因斯坦困惑和痛苦,反而是他获得了人格的自由。
从那时起,无论什么环境中,爱因斯坦都以孤独相伴,从不随波逐流,因此爱因斯坦的孤独是独立性格和独立思维的真实表现。


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也并不突出,当然他没有虚度年华,而是将主要精力花在了他所喜爱的理论物理学上。
和所有伟大的科学家一样,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也同样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在苏黎世理工大学读书期间,他将读书视为生命的第一需要,知道饥肠辘辘,无法忍受时才会胡乱吃点东西。
由于父亲的生意不景气,他在几个舅舅的接济下艰难地完成了学业,并于1900年以较为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文凭,但毕业即失业的不幸却发生在他的身上
几经波折,他在伯尔尼专利局谋得了一份工作,他终于可以用微薄的薪水养活自己了。
在专利局的几年,爱因斯坦依然在努力钻研理论物理学,他用8个小时外的所有时间来探索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他很勤奋,他用过的演算纸可以堆成一座小山
,他也很艰难,他缺乏名师的教诲,缺乏最基本的图书资料,但他有着那份孤独奋战的勇气和决心,最终他也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他发表了光量子说完美的解释了经典物理中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因此爱因斯坦在16年后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此同时,他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拓展了牛顿的时空观,并揭露了质量和能量的相互关系,即E=mc²。
自此,爱因斯坦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物理学开创了新纪元。
1913年爱因斯坦重返德国,任洪堡大学教授,并于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不仅成功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而且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成名后的爱因斯坦在生活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生活依然拮据,而且他同妻子米列娃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米列娃曾是爱因斯坦在苏黎世理工大学的同班同学,两人于1903年正式结婚,米列娃和爱因斯坦一样擅长理论物理,却对家务活一窍不通,这也为两人婚姻的失败埋下伏笔。
爱因斯坦返回德国后,与米列娃离婚,并于1919年同艾尔莎结婚。
艾尔莎是一位杰出的家庭主妇,将家里的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这样,爱因斯坦可以把更多时间用来独立思考。
在爱因斯坦看来,家中的小阁楼才是他的自由王国,他在那里独立思考,体会着孤独带给他的宁静和愉悦,只有在这近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他才能让宇宙和自我融为一体。
爱因斯坦生性孤僻,但从不傲慢,他心地善良,也喜欢交朋友,他只是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衣食住行上,因为在他看来,那样太耽误时间。
他的生活简朴甚至寒酸,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他依然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至于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这就是声名远播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投入和贡献非比寻常,但他对科学研究之外的事情绝非一无所知。
爱因斯坦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他曾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这反应了他对于音乐的理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所以爱因斯坦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他那把心爱的小提琴。
他曾和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他的小提琴和普朗克的钢琴合奏出了扣人心弦的美妙乐章。
在科学研究陷入困顿时,爱因斯坦总会暂停工作,用小提琴拉一段优美的曲子,让自己的身心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音乐不仅给他带来了欢乐和高层次的愉悦,更帮助他开启了创造性思路。
爱因斯坦一生都对古典音乐痴迷不已,他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都有深层次的理解,音乐和物理学一样,都是美的化身。


1933年,纳粹接管德国政权,并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爱因斯坦不得不离开了祖国,来到了美国的普林斯顿。
普林斯顿是一座大学城,人口不多,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嘈杂,这种环境十分适合爱因斯坦,他的寓所四周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他的房子就像是海中的孤岛,而他就是孤岛的主人。
尽管爱因斯坦在移居美国后,生活境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从装束上,谁也看不出他就是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他经常穿着一件灰色的毛线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不穿袜子,甚至在面见美国总统罗斯福时,也不穿袜子。
此后爱因斯坦一直在普林斯顿过着简朴安静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文化氛围与他的性格特别吻合。爱因斯坦和从前一样,愿意把自己所有的经历和时间都用在独立思考中,在孤独中获得成就和乐趣。
但客居美国的爱因斯坦已经无法完整地,与世隔绝地实现自己的孤独,数不清的演讲和各种各样的邀请实在让他有些勉为其难,他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科学家最适合的工作是看守海洋上的航标灯塔,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能看守灯塔,没有任何干扰,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研究的问题对于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是陌生的,而一般人对他的事业更是一无所知,因此他很难找到有共同语言的人,与之相互倾吐。
1936年,爱因斯坦的第二个妻子艾尔莎病逝,爱因斯坦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孤独不仅仅是他的性格和思想境界,更变成了一种现实。
随后的十余年,包括居里夫人,妹妹玛娅在内的诸多亲友相继离世,也让爱因斯坦变得更加孤独,只是这一种孤独,多了一份忧伤。尽管爱因斯坦是个孤独的人,但他绝非厌倦生活,讨厌生活,更不是对生活和社会麻木不仁,他有正义感,有社会责任心,并且乐于助人。
爱因斯坦曾亲笔致信罗斯福总统,尽管原子弹被美国制造了出来,并在日本使用,但是许许多多的日本平民却成了受难者,因此爱因斯坦一直自责,并多次呼吁停止战争推进和平。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享年76岁。
全世界人民都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悲痛,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赞颂这位科学家,追念他对科学事业做出的不朽贡献。爱因斯坦希望自己在逝世后依旧保持孤独,因此他在遗嘱中要求,不要举行宗教仪式,不要举行官方仪式。爱因斯坦的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在空中。
伟大的爱因斯坦!孤独的爱因斯坦!
本文作者:余沁檀,一个普通的数理爱好者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文由超级数学建模社区“灵魂写手”提供
参考资料:《性格与命运》张钧 杨惠滨 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12
转发、分享请随意
转载请在公众号中,回复“转载”
----这里是数学思维的聚集地------

“超级数学建模”(微信号supermodeling),每天学一点小知识,轻松了解各种思维,做个好玩的理性派。50万数学精英都在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