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19日在华盛顿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白宫网站发布的是英文全文,新华社发布的则是中文译本。
读中文版,不难感受到翻译腔。比如,“有意义地增加”这种表述就不是地道中文,明显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
...中方代表团和...美方代表团就贸易问题进行了建设性磋商。
双方同意,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为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中方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也有助于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
双方同意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美方将派团赴华讨论具体事项。
双方就扩大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进行了讨论,就创造有利条件增加上述领域的贸易达成共识。
双方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同意加强合作。中方将推进包括《专利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
双方同意鼓励双向投资,将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
双方同意继续就此保持高层沟通,积极寻求解决各自关注的经贸问题。
但是,中文的联合声明恐怕也只能如此翻译,因为,这是外交辞令模糊性的体现
而在白宫发布的英文版中,英文词组“meaningful increase”也常见于“要求老板涨工资”这类场景(meaningful pay increase)。怎样的涨幅才“有意义”呢?这就很微妙了。涨幅“多多益善”当然最好,退而求其次,只要不低于要求者的底线也是“有意义”的。
同理,声明中“meaningful increase”一词说明,增加的额度是有弹性的,存在讨价还价的余地。直译成“有意义地”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也符合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如果译成“大量的”,语气比“有意义地”积极得多,有过分发挥之嫌,人们容易往多了联想,没准最后失望呢?此处,不是翻译表现大方的时候。从外媒的报道来看,美国要价较高,中国在讨价还价,最后很可能是大家“相对满意”罢了。
第二段,“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substantially)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也是模糊表述,因为没有给出明确数字或者目标。前两天,外媒报道,美方狮子大张口,提出了让中国减赤2000亿美元的目标。最终的声明只字不提具体数字,说明中方并不同意美国的要价。
有人说,“中方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这句话意味着中国示弱了。恐怕没那么简单。这句话的前提是“为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这个前提很重要,说明中国不是单向屈服,而是寻求双向互利。问题是,有些东西,我们想买,卖家不愿意卖。
第五段,“attach paramount importance to”也是模糊表述。我们常用“attach high importance to”表达“高度重视”,而声明中用了比high还high的“paramount”,说明美方对知识产权一事耿耿于怀。那么,中文版是否有必要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分贝?
没那个必要。因为,在我们的话语里,“高度重视”也是模糊表述。领导说“高度重视”,有可能真的高度重视,有可能只是口头表态。中方已经同意将推进《专利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就没必要再跟着美方的话语提高一个分贝了。
这份双语声明是中美双方不断讨价还价的结果,每一个词都会放在显微镜下细细审视。声明中充满外交辞令,翻译为中文时,如何处理模糊表述,恐怕不能只从翻译角度去思考。
立法语言中存在模糊性表述,是为了让法律多一点弹性,外交辞令中的模糊性表述更是意义重大,把话说绝容易打脸,有些话需要点到为止。
我们常说,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其实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就有很多模糊性表述。在国际舞台上,一些国家对中国话语里的模糊性表述也是充满警惕的。
今年3月份,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的决议案。人权理事会47个成员国的投票结果是:28票赞成,美国1票反对,包括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和瑞士等在内的国家投了弃权票。美国等发达国家要么反对要么弃权,因为在他们眼中,中国方案里的“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互利合作)”表述太模糊,只是漂亮话罢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权理念有分歧,所以他们对中国的模糊性表述格外敏感,也格外不放心。
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时,要在“模糊与准确”之间寻求平衡,毕竟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傻。该模糊时模糊,该准确时也不含糊。翻译在处理模糊性表述时,也不能想当然,不能书生气,否则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国作为一个谴责大国,经常被人调侃,但很少有人注意中国谴责时所用的的词汇。这些外交“黑话”的深层含义你都知道吗?
  • 1.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
  • 2. 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 3. 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 4. 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 5.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
  • 6. 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 7. 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
  • 8. 尊重——不完全同意;
  • 9. 赞赏——不尽同意;
  • 10. 遗憾——不满;
  • 11. 不愉快——激烈的冲突;
  • 12. 表示极大的愤慨——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 13. 严重关切——可能要干预;
  • 14. 不能置之不理——即将干涉;
  • 15.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我们将报复;
  • 16.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 17. 拭目以待——最后警告;
  • 18. 请于*月*日前予以答复——*月*日后我们两国可能处于非和平状态;
  • 19.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 20. 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战争在即;
  • 21. 这是不友好的行动——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 22.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打算忍了,要动手了。
  • 23. 悬崖勒马——想被XX么?
  • 24. 勿谓言之不预也——准备棺材吧。
以上都是官方媒体出现过的词,这几年,14以后的其实用的很少,18和19几乎不用,其中18被看作最后警告,19就是大杀器了,出现19的人民日报分别是 1962年9月22日《是可忍,孰不可忍》和1978年12月25日的《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两篇社论,对象是印度和越南,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听到外交部说这句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