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论A股,还是港股,都表现不错,看来中美贸易战停火果然是520最好的礼物。
中美发表的联合声明里,有这样一段话非常有意思: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们中国人民要大量买美国货啦!
BUT,买不买,不仅是取决于主观意愿,还要取决于客观基础,就是买不买得起的问题。要想买得起,一方面要看我们的GDP总量,另一方面要看我们的GDP蛋糕分配情况。
总量不用多说,这些年我们一直是蹭蹭的涨,目前已经跑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至于蛋糕分配嘛……
前几天财政部公布了最新的财政收支数据,分分钟亮瞎民众的眼睛:1-4月份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约6.9万亿,同比增长12.9%,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约2.1万亿,同比增长33.7%。两者合计的财政收入9万亿,创同期历史新高,同比增长了17.15%。
这个增速是非常夸张的。我举几个例子,比如一季度的名义GDP增速也就10.56%(实际GDP同比增长6.9%),而居民收入呢,一季度31个省中,上海名义增速最快,也只有9.07%,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收增速是9.7%,利润总额(税前)增速是11.6%。
相信大部分人内心是这样想的: 
1

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并非只是一两年,而是连续多年。财政收入分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和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其中,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贡献,简单地说,也就是卖地得来的。这个数据我只查到了2012年以来,所以不考虑它,只来考虑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贡献是税收收入。
我们可以看到,大概是1996年之后,政府的公共财政收入基本上在名义GDP的增速之上。之所以会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应该跟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有关。分税制改革之前,地方政府有动力少收税,它们通过非财政的途径进行摊派,收取费用,这样中央抽走的也少些。
分税制改革后,税正常的收,从1996年起政府财政收入持续跑赢名义GDP增速。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一状况2015年以来才有所改变,公共财政收入增速跑到了GDP增速后面,但从2018年前4个月的数据来看,大概率GDP增速又要被财政收入增速甩掉了。
看到这里,我相信许多人内心只能继续是这样: 
不过别急,我们的经济体量是世界第二,想卖大量商品给我们的美国经济体量第一。我们来比一下可以看到,美国这两个指标的增速,时而联邦财政收入跑在了前面,时而名义GDP跑在了前面,所以政府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事。 
如果再仔细看,我们会发现,一般经济萧条时,美国的联邦财政收入增速会大幅放慢,落后于GDP的增速,而经济繁荣时,政府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税收体制一经确定,一般不会大动,所以经济繁荣时,个人收入、企业所得都在上浮,可以上到更高的税率级别,自然政府就能切走更大的蛋糕。经济萧条时,情形则正好相反。另外,经济萧条时,政府也会采取减税等措施刺激经济。
从这个角度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速长年高于GDP增速,因为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经济增长非常稳健。举工资的例子吧,多多少少都上浮了,然而起征点与税率级别仍然是2011年的,自然政府可以切走更多的蛋糕。
但是2015年以来,两者增速逆转,这显然也与经济的大幅放缓,甚至衰退有关(从发电量的角度看)。 
不算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2018年前4个月的公共财政收入12.9%,又跑到了GDP增速前面,这可能是与中国这轮经济复苏相关,与全球这一轮经济增长相一致。
GDP在变大看上去是件好事。
2
我们再来看几组数据。
在我们的公共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贡献者是税收收入,占比在80%以上。税收收入的构成中,前六名分别是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货物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国内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可以看到,在中国,流转税是税收收入最主要的贡献者。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这些非流转税占比不到30%。 
我们再来看美国的税收结构。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占比超过了55%。 
将中美税收结构做对比,我们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第一个有意思的东西是,中国的流转税占主体。表面上看流转税最终转嫁给终端的消费者,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一定如此。比如,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把商品销售出去,那么滞销状况就会造成流转税无法转嫁。此外,还存在原料损耗的现象,企业购买原料时向上家付了全额税款,如果存在损耗,那么损耗这部分就只能自担了。从这个角度看,流转税加重了企业负担。
第二个有意思的东西是,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的比例差异。在中国,个人所得税只有企业所得税的三分之一,而在美国,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第一大贡献者,是企业所得税的5倍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远高于中国吗?
下面是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分单身收入和夫妻合报两种状况。这还是特朗普税改之前的情况,税改后7档将变为4档,同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至12000美元。 
再看中国的个税情况,就没有美国那样的细分了,单身与家庭一样,起征额3500元起,年收入就是42000元人民币起。 
从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率要比美国高得多,但就是在这样的税率基础下,我们的个人所得税却只有企业所得税的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在GDP这块蛋糕的分配上,中国劳动收入分得的比例真的太低太低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是23821元,2016年人均GDP是59660元(名义),也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不到40%。相比之下,2017年美国的人均GDP(名义)59484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4110美元,占比接近75%。然而就在这样的GDP蛋糕分配格局下,我们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却远低于美国。
想象一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拿着4000元的月薪,既要交房租,又要应付各种生活支出,一个月下来所剩能有几何?这种情况下,他还需要交税。
“唯有税收与死亡无法逃避。”——本杰明·富兰克林
数据显示,我们的消费在GDP中的贡献逐年降低,2000年之后下降变得更明显。 
我们要拉动经济,一要靠投资,二要靠出口。出口占我们名义GDP的比例不断上升,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这一比例高达35%,超过了当时的私人消费占GDP的比例。2008年之后,全球经济不振,这一比例才逐年下降,但仍然有20%左右的比例。而美国,尽管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出口占比也一直在上升,但比例最高也还没超过15%。 
3
今年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中美贸易战。其实不是只有中美之间发生过贸易摩擦,像欧洲、澳洲,还有其他一些地方都与中国发生了贸易摩擦。贸易战虽然有政治上的因素,但也是我们这一经济模式发展的必然。
在我们的GDP分配中,居民切得的蛋糕比例非常小,而政府切走的蛋糕比例越来越大。三驾马车里,消费起不来,只能依靠投资与出口,政府切掉的蛋糕也主要用在了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上,因为它们对经济的拉动最立竿见影。投资建个钢铁厂,GDP马上就来了,而通过转移支付给居民,再转换成消费,链条太长。
投资拉动经济早期很明显,但投资是为未来的消费做准备。如果消费一直萎靡不振,不断加大的投资最终会造成产能过剩。在过去的中国,经济体量还不大,全球市场可以消化中国的产能,但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全球市场也开始消化不良。同时,长期庞大的贸易逆差,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能容忍的,中美贸易战就这样发生了。
贸易战中的一个戏剧性插曲是中兴事件。我们可以追问一句:“为什么被卡脖子的是中国,而不是美国?”我们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地追问:“为什么芯片会在美国首先产生,而不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为什么大部分先进的技术,都最先在美国产生?”
美国今天得以占据全球高点,有运气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有才华的人跑到了美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光有人才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供人才发挥潜能的市场。就这点来说,美国是独一无二的。美国可能是全球“自循环”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的私人消费支出占比全球最高,接近70%,而其他经济体,如欧盟、日本、韩国,都在55%以下。
一个有活力的消费市场是技术创新商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这是美国企业的天然优势。对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如果本国的消费不足,它的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必须要时刻盯着美国的技术与需求,这自然造成产业发展要慢一拍的结局。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在绝大多数产业里,美国是引领者,其他国家是追随者。这也就是中兴事件中,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被美国卡脖子,而不是美国被中国卡住脖子的原因。
4
GDP是块大蛋糕,当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的增速时,意味着政府切的蛋糕比例在不断变大。经济无非就是生产和分配的问题,而所谓分配就是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当然,企业的这块蛋糕最终也是流向个人)。政府的蛋糕在变大,意味着个人的蛋糕在相对缩小。
分配模式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即影响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之间的调配。在这种分配模式下,我们重度依赖投资与出口的经济模式不可能被改变。然而,随着我们经济体量的变大,如果不发掘本土的消费潜力,那么这个星球上现在还有谁能消化这样巨大体量的投资呢?
大国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军事、科技、政治的实力上,还体现在个人消费的引领上,它甚至比军事、比政治更能渗透到另一个国家。放眼全球,美国目前仍然是全球个人消费方式的最大输出方,其他国家的产业都追随它而动。
对中国这样一个庞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说,如果自身不能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有活力的消费市场,那么就得一直追随其他国家的步伐而动,这样的话,贸易摩擦、被卡脖子之类的事也会如影随形。
中美之间已经就两国贸易达成了基本共识,贸易战不会打了,但是如果中国自身的消费力量长期起不来,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消化美国塞给给我们的大量商品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必然会发生替代,从而生出新的问题来。

【作者简介】 
铅墨纵横 | 格隆汇·专栏作者
多年国际经济观察经验,四海皆机会

【精华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