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即可订阅
底骞,男,四川成都人,哈佛大学环境健康专业在读博士生(5年级)。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预测和模拟空气污染,并且评估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30篇。2017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特别优秀奖获得者。
底骞获奖后,应邀与大家分享了他在哈佛大学做空气污染研究的初衷与体会,已于近期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微信公众号刊登。本期内容聚焦于他在哈佛大学的学习和研究体会,希望引起莘莘学子更多共鸣。
我本科在北京大学学习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后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读了地理学的硕士。现在哈佛大学攻读环境健康专业博士学位。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从地球科学转到公共卫生领域?公共卫生和地球科学有什么关系吗?
当时做出这一决定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发现自己所学和所擅长的不相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做到高级阶段需要扎实的计算机编程,以及数据库和计算机可视化方面的经验。我早在大二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缺乏写出优秀代码的能力。虽然经过艰苦训练,也能让程序顺利运行,但这绝对不是我的长项。其次,我发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未来学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学科交叉领域是研究人员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例,其真正应用是在本学科之外,例如它和环境、公共卫生的结合处。公共卫生领域的许多基础数据涉及遥感,但这一领域的学者多缺乏遥感专业背景,而我的硕士专业正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公共卫生领域大有用武之地。最重要的是,我想做一些和人本身息息相关的研究。健康就和人息息相关。我在心底认同健康和公共卫生专业对于国家和社会,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意义。
这些思考一方面具有价值理性,一方面具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让我无比认同当时换专业的选择,这成为我日后在哈佛克服困难的动力。记得大一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老师讲过:个人的择业要把兴趣、社会需要、特长结合起来。我觉得如果学弟学妹们在面临专业抉择的时候,不妨也想想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喜欢什么和不擅长什么。这些问题答案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可以为之努力的目标。
哈佛的学习任务繁重,每门课的阅读量很大,而且课后作业都要写几十页。有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到哈佛的第一个月,在学院的健身房里看到很多外国学生在跑步机上一边做有氧运动,一边复习笔记。当时我对此非常不屑,觉得他们有些装模作样,何必在健身房装出一付认真学习的样子。后来,我记得第一个学期的考试周,3天我总共睡了10小时,吃了两顿热饭,经历了4场考试和课程报告。最后,为了应付一门考试,我真的也在跑步机上复习讲义——当初自己对哈佛学生在跑步机上看讲义不屑一顾,没想到最终成为其中一员。
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周围真正的学术牛人反而过得悠闲自在,平时健身锻炼,周末郊游聚会一个不少。在快节奏的学习中,保持不忙,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不断忙碌不断加班,其实到头来只不过是给自己营造一种虚假的充实感和努力工作的错觉。
我在哈佛研究的是环境健康,主要是用卫星遥感的方式来估计地表空气污染的浓度,然后再结合人群健康跟踪数据,估计低浓度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进而为环境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这个科研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就是利用卫星遥感的方式来估计地表空气污染浓度,因为涉及的数据量和计算量极为巨大,面临一系列科学和工程方面的问题要解决。我刚进入博士项目的前一年半基本没有发表论文。面对博士毕业要发表论文的压力,我告诉自己要沉住气,年轻人做事不要太着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终于完成了后续研究需要使用的基础数据。后来大致计算了一下,为了准备这套数据,我一共处理了接近100TB的数据。正是有了这前期积累,我后来才能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工作,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年轻人初入一个领域,最开始肯定会有一个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仅要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而且要耐得住寂寞。我还记得2016年当国际顶尖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审稿意见回来之后,我和合作者在圣诞平安夜,在空荡荡的科研大楼里,商量着下一步的修改意见。外面是万家灯火,我甚至可以想象家家户户在圣诞树旁其乐融融的景象。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和合作者解决了困扰我们一年的一个科研难题。
我大学时候特别喜欢参加师兄师姐介绍经验的活动,也喜欢看关于学术大牛的介绍。但是后来发现,如果只是看别人的成功经验而自己不行动是毫无意义的。甚至,自己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活在自己已经和学术大牛同样努力的幻觉中。执行力才是关键。没有执行力,再多的经验分享和故事讲述都是空谈。如果各位读者看完本文有一点点触动的话,请从现在开始付诸行动,把心底的触动变为现实。
转载请注明:
中国驻纽约总领馆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