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怒怼
5月5日,北大校长林建华就“鸿鹄”读音写道歉信回应。
但是,似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署名为北大校友的杨宁远当即回复如下:

林校长,您的道歉态度是虚伪的,用意是险恶的。
      您表面看似道歉,实则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做辩解,辩解之余还对大家的质疑隐晦表示谴责以反戈一击。
       其实大家完全能够接受有人不认识某一个字,但是绝对不接受一个连初中生都普遍认识的字都不认识还不知廉耻的人当北大校长。我们对您的文化水平和道德勇气,都绝对没有信心,更不要说什么勇气。
     您的这些拙劣表现,暴露了母校的堕落,着实令人担忧。
     如果您还有一点廉耻,就请不要继续裸奔,赶紧辞职给自己保留一点点尊严,给北大一点点机会。
      既然您也自认文化程度不高,那就借此机会给您一点启蒙,请您永远记住:焦虑与质疑固然不能产生价值,但是可以帮助发现问题,可以制止邪恶和犯罪,可以防止价值的流失与扭曲。
     焦虑与质疑,都是人类思想进步的伟大动力。
              — 北大校友 
                           杨宁远
另一位网友也给校长写了一封回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林校长:
很开心,看到你的道歉信。写的诚恳真实。
但我有几点看法:
1,你既然承认文化少,水平低。
请让位。
才不配位,是一种耻辱!
不仅仅是你的,还是北大的,北大学生的,全中国人民的,耻辱。
2,你的思想是什么?
北大,建立之初,就有蔡元培先生提出的: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林校长,你的思想是什么呢?
岳日斤之事,余温未了,估计她还处在胆战心惊。
在你的管理之下,北大差一点再一次出现林昭一样的悲剧。
你有什么脸面说要我们理解你的思想?
3,焦虑和质疑不能创造价值?
看看,你果然水平很低,人类有了焦虑和质疑才可以产生真理。
如果没有焦虑和质疑,人类还在山洞里,在树上,在大海中。
只因为觉得不安全,不合适,不方便,有了焦虑和质疑。
才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如果不质疑,太阳还是宇宙中心,地球也是宇宙中心。
甚至,地球是个乌龟背上的盘子。
人类的进步,都是基于焦虑和质疑。
只有焦虑和质疑,才会让个体,民族,国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4,就目前来看,你辞职是最佳选择。
你自己也说了,这么大岁数,很难短时间高。
那么,就辞职吧。
给自己保存尊严,给北大保留颜面,给中国人留一点念想。
虽说,你比谢静宜水平高点。但是,也已经成为笑料。人生难处,不是挺身而出,而是抽身而退、前者需要勇气,后者需要智慧。
林校长,辞职吧,对你对北大都有好处。
你的学生        
2018.05.05 
2
道歉技巧
那么,究竟要怎么道歉才能有礼有节,令人满意与信服呢?

上面这张图,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一说起道歉这个话题,很多人脑海中就浮现起《流星花园》里面道明寺的经典台词: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什么!?
道歉学在西方自20世纪末兴起,如今已渐成显学。美国道歉学权威专家艾伦·拉扎尔十年时间,出版了《道歉的力量》,全面介绍了道歉的意义和方法,分析了道歉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心理机制,并用历史上和当代各种真实的道歉案例,全面阐述了道歉的疗愈功能、道歉的方法、道歉和拒绝道歉的原因、道歉的时机把握等内容。堪称一本道歉百科全书。
学会分辨道歉、遗憾和敷衍
初中英语教材上就会告诉我们,在听说某人遭遇不幸,比如生病、发生意外或者亲人离去的时候,我们要说:I’m sorry to hear it.
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道歉吧?只是一种表达遗憾和共情的方式而已。
可是,我们有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当有人提醒你说:
对不起啊,这里不让抽烟。
或者机场广播的时候传来:
我们很抱歉通知您,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延误起飞……
有人因此而大吵大闹,认为怎么能轻飘飘一句道歉就完了!其实,人家真的不是在道歉,而是在表达遗憾,或者给你通知一声的时候维护一个礼貌的形式而已。
在艾伦·拉扎尔这本《道歉的力量》中,清晰定义出什么是真正的道歉:
“道歉”是指双方相对时,做错事的一方应该向受害一方承认自己的过失,为对方不满负责,并且表达悔恨或自责之情。
很多时候,人们说“对不起”的时候,并非认为自己有过失,这种时候抱歉并非是我们讨论的范畴。
在《道歉的力量》中,把真正的道歉过程,明确为四个部分:
认错;
提出解释;
表现出自责、羞耻、谦卑、真诚等行为与态度;
进行补偿。
这四部分道歉,可以是国与国之间对某一战争罪行的反省,也可以是走路踩到别人脚而进行的回应。不慎踩别人一脚一般并不需要进行金钱的赔偿,但同样需要认错说对不起表达自己的真诚态度,同时用肢体语言或者笑容补偿对方心理上带来的不快。虽然大家说对不起的时候显得很随意,但一次真正的道歉需要四个步骤才能构建完整套路,难怪一个真正的道歉是如此难以出口了。
为什么有些道歉让人感觉适得其反?
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某些公众人物 因为某些事情道歉,有的让人感觉真诚而接受,有些却让人变得更加反感。(比如上面这位北大校长)
艾伦·拉扎尔在这本书中,从道歉者和被侵害者两个角度上进行了分析,他们究竟想要从道歉中得到什么。从被侵害者角度上来看,不管从地铁中被人踩了一脚,还是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遭遇不法侵害。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要求的道歉是得到一些需求的满足,这些需求有的是心理的,有的则是其他外在部分:
恢复自尊和尊严。
确认双方遵循相同的价值观。
确认错误不在自己。
确信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
看到冒犯的一方受到惩罚。
因为伤害得到补偿。
与冒犯的一方坦诚对话。
一个好的道歉,可以使受侵害人满足一项或多项需求,从而使得他们得以放下过去,继续前行。
我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要怎样!?
很多人道歉以后往往感觉自己已经“完成任务”,因此对方“应该”原谅自己,这个时候不妨参考一下《道歉的力量》中涉及到的被伤害者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不管是被无视自己辛苦准备爱心早餐的女朋友,还是因为你的错受到损失的客户。需要考虑的,是他们需要的“道歉”和你做出的“道歉”是否真正一致。
而对于道歉者来说,为什么要道歉更加值得关注。通常来说,道歉有很多理由,本质上却只有两条:
内在动机。因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为他人造成了伤害,并因此产生了内疚、后悔和自责的情绪,由此推动自己道歉。
外部压力。由于外部因素而“不得不”进行的道歉,因为自己拒绝道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被迫道歉。
与我们大众通常认为的不同,作者并不认为因为“外部压力”而道歉就比“内部动机”道歉的价值低,但如果仅仅因为外部压力而道歉,有可能内心并不认为自己有错,从而在道歉的时候没有真正用心准备,没法满足受害人的需求,进而收效甚微。
作者在书中拿咬掉霍利菲尔德耳朵的拳击明星泰森举例子,他咬伤霍利菲尔德以后,发布的道歉声明却是对着决定他职业生涯能否继续的职业委员会隔空喊话,期望自己不要被终身禁赛。而被咬掉耳朵的对手,和广大付费观众被无视了。他的“伶牙俐齿”和这个不真诚的道歉,最终毁了他的拳击职业生涯
即便道歉有用,我们依然需要警察
回到一开始那句话: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需要警察做什么!?
因为道歉的本质在于一种协商。当人们道歉的时候,并不代表争端已经解决了,伤害已经消失了。不管是接受道歉、拒绝道歉都是协商的前奏,有的时候甚至是协商惩罚的过程。之前我对“积极赔偿被害人可以减轻处罚”的刑法条文特别不满,这样做,有钱人不就可以花钱消灾了吗?这样明显造成了不公平!
而读过这本《道歉的力量》以后,我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改变:
首先,积极赔偿本身就是一种道歉。在认清自己错误的前提下,积极对被伤害者进行补偿。
其次,积极赔偿时,被告人的态度一定是低姿态,法律赋予被害人这个权利,可以让被害人得到满足恢复尊严的心理需求。
再次,积极赔偿是一种协商惩罚的过程,认罪态度、赔偿幅度、被害人谅解直接关系到处罚力度,在这个过程中让被害人这个弱势方获得主动权。
最后,被害人有拒绝原谅的权利。在我看来,能够出具谅解书的只有被害人本人,如果斯人已逝,则伤害无可挽回,那么,就应该把认定是否积极悔罪的权力**完全**交还给公权力。
关于是否真的悔罪,记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在服刑四十年以后,面对假释审核,老黑人瑞德有段精彩的发言:
改过自新?要让我说,我根本不懂那是什么,(就是重返社会),这我懂,年轻人,那对我来说只是虚词,政客发明的词儿,使你们穿西装打领带的,有活干,你到底想了解什么?我后悔犯罪吗?(你后悔吗?)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终于说完这段话后,瑞德获得了自由】
很多人反对积极赔偿,其实反对的不是道歉本身,而是认为犯错就该得到相应惩罚,而道歉以后得到原谅是虚伪的,是农夫和蛇故事。其实,我们的儒家文化中强调“以直报怨”,如果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的忏悔,积极的补偿,本身就是一种“率直”吧!
3
王思聪加入
评论发出后,王思聪怒了:
作为一个教育者,居然能说出“质疑不能创造价值”,真是令人担忧。
人类的认知和智慧,难道不都起源于质疑吗?其实读错了字反映的是
1、这稿子根本不是自己写的(这是小问题)
2 、根本没有自己看过,或做任何的准备(这是大问题)。
作为北大校长,这是不是在树立一个老师也无需备课的榜样?
最后,引用一个网友的评价:“因为读错字说到底只是一个小错误,随时可以补正,而价值观和方法论则是根本性、全局性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