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五年十倍
最近资管新规落地,资管的江湖一夜变天,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发文章,先提醒了一下爱买理财的投资者,这些钱将不再是百分百保本,所以你的思路要转变,如果只有1%的风险损失,但损失的比例是100%的话,那么你一直一把梭,最后的损失就会是100%,所以中间赚多少钱,也都没用,最后一定会赔光。那么如果非要买理财,则必须是小额分散,至少要分散到10个平台去购买,这样你才能够赔得起。
什么是资管,理财的钱去哪了,其实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大多数这些资管产品的流向都是房地产还有开矿,而资管新规的另一大作用就是,让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更难了。第一他吓唬老百姓,告诉你别买那么多了,不保本了。第二让金融机构必须项目对应,不能再资金池兜底,这就增加了风险,有些项目赚的更多了,但也会有很多项目血本无归。所以金融机构就会特别谨慎。第三项目不让续了,嵌套也只能是一层,这就大幅度的降低了杠杆,阻挡了资金流入楼市。换句话说,未来的2年,开发商想从银行体系,或者资管信托这些通道获得资金将十分困难,他们不得不转向国外融资,但现在美债收益率已经破3%,想拿钱越来越困难了。另外一个不确定因素就是美元,如果美元反弹了,那么开发商的债务压力就更大,美元低的时候,融来的钱,换成人民币进入国内救急,等美元高了要还本付息了,这汇兑损失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所在。谁都希望融资的时候美元高,而还钱的时候美元低。
目前国内开发商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8-9成,也就是说80-90%的资产都是负债,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大几十亿甚至几百亿。这酸爽不是盖的。以前他们是通过资管通道,然后一轮一轮的发产品,用新钱还旧债,但现在将很难了,银行的大量业务全都回到了表内,受到了监管,违规给房地产贷款这个事将被银保监会全力封堵,以后这种项目续期很难实现,特别是等2020年底的资管新规过渡期过了,那么这块很可能面临断粮风险。开发商这个冬天不好混了,今年估计很多开发商将在资金上出现大问题。大家可以想想,万达老王都缺钱了,还有多少人不缺钱。现在开发商内部都提高了今年的回款销售目标,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尽量的保证现金流。一些受到限价影响不想开盘的,估计也会在下半年挺不住,不得不入市先卖了再说,而且肯定还会出现,全款的往里走,商贷的别堵门,公积金贷款的把自行车挪一下的情况。
目前中国的楼市总市值已经超过了430万亿,是GDP的5倍,超过全球平均值的一倍,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2.5倍,是储备货币的15倍,是货币发行的45倍,卖掉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差不多能买下美国,从2002年开始算,北上广深的房价涨了20倍,但是我们的GDP上涨了只有不到7倍。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最近我们十分认真的研究了《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作者更是大名鼎鼎,他在书中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都清醒的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十次危机九次房地产,我们的楼市泡沫程度,和市值的膨胀程度,远超美国次贷危机水平,注意这本书是作者在2013年的时候出版的,现在的房价基本又翻了一倍。
所以,通过这本书,我们其实也了解到,高层对于楼市的态度的转变,大家深知树不能涨到天上去,现在已经很危险了,所以我们才会不停的出台冻楼的措施,避免楼市在高位大比例的换手,因为这么高的总市值,一旦有炒房人和早期的投资客带着钱从市场中撤离,那么这个大厦立马就会倒塌,430万亿总市值,如果有5%的抛售并且带着钱离开不再回来,大家可以算算,那就是21万亿的资金,几乎相当于我们的储备货币的一多半都扔出去了,那么全国上下就完全没有钱了。所以你想想,5%的人带着钱离开,那么金融一下就陷入崩溃了,已经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换句话说,虽然大家在房子上看似都赚到了钱,但这些钱只是用嘴说的,根本无法落实到手里。只有那些中途下车,并且再也不回来的人,可以真正的把钱带走,大部分人看似赚了钱,但相反,他们还会不断的把钱往这个市场里扔,所以看似身价更高了,但是生活却更穷了。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财富幻觉,而财富幻觉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市值蒸发,比如股市暴跌后,财富不是被投资者带走了,而是直接蒸发了。资金没有去处,少部分人赚走的钱,远远不如蒸发的钱更多。楼市迟早也会走到这一步,最近高善文也说,最迟2025年,人口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时候无论你再怎么加金融杠杆,再怎么刺激也没用了,年轻人少了,老年人多了,这种财富幻觉必然也就破灭了。
所以永远记住李嘉诚先生的话,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越是重资产的投资,流动性差的投资,就越要提前离场,大家排队上山的时候都是喜气洋洋,但一旦山顶着火,下山的路上必然是互相踩踏,死伤无数。真正的聪明人,不会等到散场和危机出现,他们会在到顶之前,提前离去。当然这个顶不知道多长,也可能后面还要再疯狂一下,房地产已经进入了黑暗森林,知道被攻击是肯定的,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遭到攻击。最后还是那句话,房地产消费可以,买房来住就早点买,因为你的目的是房子,后面利率会越来越高,即使房价小幅下降,但利率可能会大幅提升,而投资就算了,因风险已经明显大于收益。你的目的是拿回更多的钱,但很显然这是一个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拿回钱的游戏了。现在你不舍得收手,以后也一定收不了手。

扩展阅读:
资管新规落地,将如何影响你的钱袋子?
来源:新华网
新规出台,自己投资的老产品怎么办?
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有相当多一部分投资者就开始担心,新规出台之后,自己投资的老产品怎么办?会不会因为不符合规定,而“竹篮打水一场空”?
针对大家的疑惑,实际上新规当中明确做出了安排:对于“新老产品”设置的过渡期,从征求意见稿当中的2019年6月30日延长为正式《意见》当中的2020年底。
可以说,这一过渡期的延长,属于正面超出预期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解释这一调整的原因时表示:“考虑到存量资管产品期限、市场规模及其所投资资产的期限和规模等问题,此次正式发布的意见提出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到2020年底,而对提前完成整改的机构,会给予适当监管激励。”
中行投行与资管部副总经理王卫东就表示,从逻辑上来讲,资管新规并没有改变债市、股市的运行规则,而资管业务本身有一个存量,因此资金的供需情况也不会马上出现变化。在过渡期内,流量还会继续存在,符合新规的业务也会很快的推出来。
因此,整体上市场对新规的预期已经比较充分,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动,而过渡期的延长给了市场更好的缓冲。这一调整表明,监管层力保市场平稳,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这对A股市场无疑形成了短期利好。因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新规的落地,股市在短期内的表现非常值得期待。
打破刚性兑付:别了,保本理财!
很多老百姓都是银行理财的“忠实粉丝”,主要原因就是保本保收益、收益还比存款利息高。但新实施的资管新规当中明确规定:
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究竟什么行为被视为刚性兑付,根据新规当中明文列出的情形,可以将其简单的概括为: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进行兜底处理保本保收益的行为,都被定义为刚性兑付。形象的来说,就是金融机构用一个固定利息问你借钱,到期给你本金和利息,赚得多了机构留着,亏了机构贴给你。
新规中的资产管理业务通俗地说就是你能购买的金融产品,除了私募机构发行的私募、资产证券化业务、养老金产品。此时,不免有投资者要问了:金融机构偷偷承诺我保本保收益行不行? 对此疑问,新规也表达了打破刚性兑付的决心: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可以向金融管理部门举报,查证属实且举报内容未被相关部门掌握的,给予适当奖励。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理财将不再允许保本保收益,而且对存在刚性兑付的行为鼓励举报、举报有奖。
实际上,不久之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曾提醒广大投资者,听到“保本、高收益”这个说法要举报,因为保本就不可能高收益,这样的说法属于金融欺诈。
受此新规影响,银行理财和信托将面临一定的冲击和压力,有专家就预测,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由于打破刚兑,资金一部分会回流传统储蓄业务。长期来看,对于商业银行开展理财的激励在下降,回归传统储蓄贷款业务的概率也会较大。
投资门槛提高:不再想买就能买
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对于后者,资产新规对具体条件给出了明确规定:
1.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2.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3.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投资者不得使用贷款、发行债券等筹集的非自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
显而易见,新规落地将导致银行、券商、基金等等机构发行的私募产品的门槛大大提高。对于合格投资者的相关标准,新规明确划定了投资者群体和资金来源,投资的准入门槛也大幅度提高。这也就意味着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人群是不能进行相关投资的。
不得低于90天:短期理财寿终正寝
通常情况下,理财产品的期限越长、收益越高。但现阶段存在着大量3 个月以下的短期非保本理财产品,因其高收益率而受到市场投资者青睐,往往非常火爆。
此次资管新规当中对于此类情况,即理财产品周期做出了新的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这一周期的限制将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可能会吸引一部分短期理财的资金转向流动性更高的货币基金领域,或者进入活期储蓄当中去。
“净值型”代替“预期收益型”:理财收益有望提高
未来,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之后,净值型理财或许将成为理财市场不容小觑的一种产品。
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是预期收益率型的,就是说好投资期限和收益率,不管保本还是非保本,到期基本都是连本带收益一起兑付。净值型产品就不一样了,就像买基金,每天都要进行估值,赚多了是你的,亏了也是你的,不再有补贴了。相比统保本理财,净值型理财预期收益率的波动性更高,投资者需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但收益也可能更高。
通过净值化的管理,人们都能清楚产品的风险大小,知道自己的收益空间,也将逐步建立起“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一方面对银行的投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信息披露更透明的背景下,也要求投资者改变过去的投资习惯。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是积极和健康的,有利于市场及其参与者更加成熟。
一家国有行资管部负责人就表示:“银行理财以低风险客户居多,所以现在产品形态先慢慢转成货币类产品,这样客户也更容易接受。”据观察,年初至今,各家银行已经先后推出净值型理财产品,这或许是未来理财产品发展的方向之一。

了解大势,平衡生活!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少即是多,“好文共赏”每天只选一篇好文与您不见不散。关注请点击文章标题下的“好文共赏”或搜微信公众账号"i-Sharing"即可谢谢!
(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