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iate任职资格宽松,并无任何对出任这一职位者其专业和学术能力背书的意思。只有终身教职轨的大学教授职位,才是哈佛顶尖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能力的代表。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杨约翰
2018年1月31日,高晓松老师在新浪微博上晒出证件(Harvard ID card),宣布自己“正式在哈佛大学入职成为研究员”。
同时,他还展示自己从哈佛图书馆借阅的孙中山手迹,赛珍珠、Janeway(危机经济学作者)和林语堂共同成立编辑部的信件等珍贵史料,表示自己要在哈佛认真做点研究,“努力做一个较好的知识分子。 ”一时之间获得粉丝点赞无数。
高晓松在新浪微博宣布自己“正式在哈佛大学入职成为研究员”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指出,高晓松老师的职位Associate属于哈佛大学的编外人员,既不发薪水也不提供办公场所和设备。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我们不妨上哈佛官网去瞧瞧,探个究竟。
1
根据哈佛大学官方网站搜索到的信息,高晓松(Xiaosong Gao)的职位或者说头衔(Appointment Title)的英文全称是Associate of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这里的Associate显然是个名词,直译成中文就是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的“联系者”、 “非正式会员”或“合作者”。
中文里头很难找到贴切的词语代表这个单词在这里的意思,甚至有网友戏称为“外挂”,而高晓松在微博里将之翻成“研究员”也不算特别离谱,因为Associate在《哈佛文理学院职位和晋升手册》(FAS Appointment and Promotion Handbook)中就被放在研究职位(Research Appointments)这一栏,尽管是七种职位中任命资格最宽松也是唯一明确不从哈佛领取薪水的一种。
哈佛大学官方网站搜索到的高晓松(Xiaosong Gao)的职位信息
与Associate这一职位类似的还有美国高校中实行的Office hour和seminar制度,它们在中文里同样不太容易找到对应的事物。有时人们就直译为“答疑时间”和“席明纳”,前者是大学老师专门接待学生的时间,后者则是高校里面向学生的研讨班、研讨课。
哈佛文理学院这七类研究职位中,Postdoctoral Fellows、Research Associates、Research Fellows、Senior Research Fellows这四种从哈佛大学或某种研究基金支取薪水的职位都要求有博士学位,前两种依据职位类型决定是否履行招聘程序,后两种则必须进行公开招聘。除Senior Research的任期没有特别规定之外,Fellows、Postdoctoral Fellows、Research Associates 一年一任,Research Fellows五年一任。
Fellows (doctorate not required)、Visiting Scholars、Associates这三种均不要求履行招聘程序和博士学位,而且都是每年重新任命,除Associates是明确规定不从哈佛领取薪水之外,其它两者哈佛可以支付或者也可以不支付薪水
哈佛文理学院的七类研究职位
事实上,哈佛的这类研究职位是开放式的,相对也比较灵活。
例如《华盛顿邮报》2017年9月3日曾报道,前白宫新闻发言人肖恩·斯派塞(Sean Spicer)、希拉里·克林顿的前竞选经理罗比·莫克(Robby Mook)和因泄露国家机密而被监禁7年的美军士兵切尔西·曼宁( Chelsea Manning)等阅历丰富的十几名政治人物和记者,便被纳入2017-2018学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研究所的访问学者(Visiting Fellows)计划。
肯迪尼学院的Visiting Fellows和文理学院的Research Appointments中所列职位的性质是相通的。这些职位的获得者都算与哈佛发生了联系。
前白宫新闻发言人肖恩·斯派塞等被纳入哈佛肯尼迪政治学研究所的访问学者计划
2
上面我们已经把高晓松老师在哈佛的Associate职位的情形梳理出了一个大概。网络上围绕着这一职位所引起的讨论,事实上牵涉到一个核心问题,即美国高校学术人员的分类、分级问题。
鉴于引起争议的是不少高晓松老师的粉丝将其微博中“研究员(Associate)”和国内科研院所等同于大学教授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员”当作一码事,因此,我们这里就结合哈佛的情形科普一下,美国高校学术人员金字塔体系顶端的终身轨教职及其入职选拔流程。最后,再在前面已经提及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一下哈佛文理学院Associate职位的任职条件。两相比较,个中差别便会一目了然。
终身轨教职的三级
终身轨(tenure track,也译成“常任轨”)的大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除正式的说明和介绍职称情况外,无论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还是教授(professor),都称professor。他们位于美国大学教职员工金字塔的顶层。
以哈佛大学为例,据其官网介绍,该校位列这一轨道的教职约为2400人,但加上附属教学医院的人员在内,其他类型的学术职位(academic appointments)超过10400人。④ 后面的这些职位可能在图书馆里,可能是研究所内,或者是智库里,也可能是其他学校来的访问人员,但他们基本上都不能转入终身轨。
高晓松晒出的Harvard ID card(图片来源:高晓松微博)
在美国,终身教职(tenure)既是一项学术聘任制度,又是一种学术聘任岗位。
获得终身教职的基本规则是,进入终身轨的教师受聘为助理教授,与所在高校签订周期通常为6年的合同,如在聘期内业绩达到要求并且通过评审,就可以获得终身教职并受聘为副教授;在中期评估中,如果助理教授业绩突出且评审结果优秀,则可以申请提前获得终身教职并晋升职称。
终身教职是一种长期聘任岗位,不是职称;获得终身教职通常与职称晋升相连,但又并不必然挂钩,二者可以分开进行。
与其他高校相比,哈佛的常任轨制度对终身教职的要求更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只给予教授终身教职,而且常任轨的助理教授在申请终身教职之前,通常需要首先申请并获得晋升同样不是终身教职的副教授。
(2)获得终身教职花费的时间更长,其他高校常任轨的教授在入职第5年或者更早就可申请终身教职,而哈佛则一般要等到第7年才能申请。
(3)通常由学院提出并上报给学校的结论,学校只从程序角度进行相应的把关。但是,在哈佛大学,在学院提供建议以后,学校会由校长牵头组织一个特设审查委员会(ad hoc review committee),其成员会听取各方意见,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并向发表意见者提问,从而形成各自的报告,以帮助校长做最后的决定。而且校长或者教务长均有权推翻学院的结论,从而形成最终的结论。
哈佛大学
此外,哈佛大学在招聘终身制教授时,一般是在世界各地甄选学术上已获得显著成就,于该学科领域内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较少采用本校副教授直接晋升的方式。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鲜明地指出,“学术价值是遴选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就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惟一的标准。聘用教师必须看他是否具有学术创造力和是否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
因此,哈佛大学的不少教师迫于严苛的晋升要求而转投其他学校,在成名成家之后再重回哈佛。
像大名鼎鼎的塞缪尔·亨廷顿1950年进入哈佛大学政府学系,1959-1962年亦不得不转去哥伦比亚大学任副教授,之后再回到哈佛出任终身教授。
▲塞缪尔·亨廷顿
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的西达·斯考切波从哈佛毕业后留在社会学系任教,尽管她在1979年就已经出版了后来成为名著的代表作《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但哈佛还是在1980年拒绝了她的终身教职申请。
为此,斯考切波不得不在1981-1986年转去芝加哥大学担任副教授,直到1984年哈佛大学提供给她终身职位之后,才在1986年回到哈佛大学政府学系。
▲哈佛大学教授西达·斯考切波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任期的授予是极其认真严肃的。这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只有经过长期的试用期(一般为8年)以及校内外同仁的审核,才会授予其任期;这是一个竞争性极强的选聘过程。”
事实上,现阶段在美国高校获得一个助理教授职位竞争都越来越激烈,门槛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像哈佛这样的顶尖大学,常任轨基本不招聘刚毕业的博士。因此,首次获得助理教授职位者的年龄越来越大。
一项针对美国历史研究专业的调查显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美国获得第一个助理教授职位的平均年龄是33.3岁;在1991年到2000年期间,获得这一职位的平均年龄是上升到34.7岁;2000年以后,获得这一职位的平均年龄更是提高到35.7岁。
每个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当年都是从助理教授起步的。助理教授一年或者两年就要被考核一次,在一个聘期(基本是6年)之内面临着“非升即走”压力。
所以最初的这几年,美国助理教授都要皓首穷经,浴血奋战,和中国高校的“青椒”(青年教师)一样压力山大。
不过,位于金字塔顶层的终身轨教授们在薪资待遇、社会保障、学术权力和参与治校等方面,对比其他学术人员也享有更多权利。
学校各级行政机构通常也会广泛采纳教授的建议,而大学薪酬体系的建立、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的设立、考核的实施以及经费的管理等也都由教授来主导。
高晓松(图片来源:高晓松微博)
正如一位研究型大学的教授所言,“在研究型大学中,与教师有关的问题教师有很大的发言权。聘任和晋升权利几乎完全属于教师。董事会是在所有程序都定的情况下参与进来的。如果董事会成员想的话,可以推翻决策,但在这所研究型大学中20年中从未有过此类事情发生。甚至院长也很少推翻委员会的决策。”
入职选拔流程
整体来看,美国高校终身轨的入职选拔流程十分严格,招聘环节公开透明,招聘委员会的组成也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
根据专注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性自媒体“一读EDU”的报告,美国大学招聘终身轨教职时一般流程如下:
(1)学校确定招聘方向和人数。通常在春季学期,讨论第二年秋季学期入职人员的招聘。
(2)成立包括学院负责人,系主任,系相关学科负责人、教授和研究生在内的招聘委员会(hiring committee)。
(3)发布招聘广告(通常在夏季或者秋季学期早期),确定申请截止日期(通常在秋季学期末,圣诞节前)。哈佛大学主要通过诸如《高等教育纪事报》之类的纸质媒体、学科渠道、学校网站和高等教育招聘联盟(Higher Education Recruitment Consortium)以及国家学术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之类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所发布的招聘信息,一般都包含了应聘者所需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研究经验、岗位责任、申请终止日期、任命开始日期、工资额度等内容。同时对各招聘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也给予了详细介绍。海外人才招聘信息中还会说明给予应聘者的差旅补贴问题。
(4)截止日期后,招聘委员会首先会对应聘者的材料进行筛选和审查(通常在元旦以后),然后与较为合适的应聘者进行联系和沟通,以便了解情况确定最后的面试名单(通常一个职位4-10人)。招聘委员会一般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确定候选人:1)求职者是哪里培养出来的。这里面一般有这样两种考虑,一是相信名师出高徒,二是如果系里想招一名某一专门领域的学者,那么就会注意在这一领域里卓有成绩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如果它们刚好有博士后找工作,他们就会受优先考虑。2)你在做研究生和博士后时研究工作的水平。这主要根据发表论文的数量,论文发表杂志的水平等。3)在做博士后期间是否成功申请到过科研资助(奖金)。此过程一般需要1-2个月。
(5)通知面试名单中的申请人,确定面试时间。
(6)面试(通常需要1-2个月),内容一般包括学术报告、试讲,以及与学院的管理者、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环节。
(7)其后,招聘委员会根据面试情况对候选者的学术水平、研究成果、教学能力、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投票打分,然后征询同行专家意见,确定最终的候选名单,上报系里审批,通过以后报学院审批,学院通过以后报学校审批。
学校通过后,通知候选名单的第一人,提供非正式offer,与候选人就待遇进行商讨并给定截止日期。若非正式offer被接受,则发放正式offer,招聘成功。
若非正式offer未被接受,通知候选名单的第二人,提供非正式offer,以此类推,直到找到合适的人选接受合同并确定入职。
Associate的职位说明及相关要求
Associate职位是哈佛文理学院七种研究职位中任职条件最宽松,同时也是唯一明确不从哈佛领取薪水的一种。
Associate职位任期最少三个月但不能超过12个月。如果连任这一职位超过5年则需要由推荐单位复审并经分管院长批准。一年中兼职或者非连续任职均被视作一年的任命,以便计算续约或复审日期。而且如果特定的任命者长时间任职的话,这样的评估则必须每5年重复一次。
方舟子“打假”高晓松
Associate职位也不需要履行招聘程序(Appointment/Search Procedures),但系部必须通过Accellion将下面一些文件(PDF格式的电子版)提交给教师事务办公室下设的任命办公室:
a. 一份系主任、中心主任或博物馆长签发的任命函;
b.一份候选人的履历;
c.一份有任职者签名的访问协议;
d. 一份非哈佛大学人员使用哈佛研究与教学实验室设施(如果在哈佛大学某个实验室工作的话)的风险警示与告知书,上面须有任职者的签名。
这便意味着获得Associate职位者尽管在哈佛进行研究,但却不是哈佛的编内人员。
3
行文至此,我们不难看出,高晓松在哈佛文理学院所出任的研究职位Associate和国内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这一等同于大学教授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完全不是一码事。
作为哈佛编外人员,Associate任职资格宽松,并无任何对出任这一职位者其专业和学术能力背书的意思。只有入职和晋升选拔流程极其严格的终身教职轨的大学教授职位,才是哈佛顶尖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能力的代表。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高晓松的微博中,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哈佛大学无与伦比的研究环境和人文氛围。
哈佛图书馆中的人文笔记(孙中山手迹)
领到ID卡,正式入职之后,哈佛所有图书馆都可以进,并可以自由地借阅图书。
借阅方式既便利又人性化:只要先在图书馆系统里查好书,将信息传到图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找到后便会通知你去提取。有些资料,如果需要复印,可以将要复印的部分告知图书馆,会有专门人员为你复印。当然,由于知识产权的原因,只能复印其中的部分章节。
正是由于这种便利和人性化的服务,于是便有了微博中高晓松老师所说的,一进入图书馆,里头的工作人员早已把整理好的孙中山的手迹,赛珍珠、Janeway和林语堂共同成立编辑部的信等各种珍贵史料交给他。
哈佛这种贴心、专业的服务会让人有专心研究的冲动,会让你觉得不潜心研究便对不住这套系统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这一点确实是值得国内的图书馆好好学习。
【注释】
① 见链接:https://academic-appointments.fas.harvard.edu/research-appointments-summary-table
见链接:https://academic-appointments.fas.harvard.edu/research-appointments-summary-table
见链接: https://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17/sep/13/sean-spicer-robby-mook-chelsea-manning-named-visit/
见链接:https://www.harvard.edu/about-harvard/harvard-glance
⑤ 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2页。
⑥ 亨利・罗索夫斯基著,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页。
⑦ E.L.·波伊尔:《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见链接: https://academic-appointments.fas.harvard.edu/h-associates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觉得文章不错,就打赏一个吧!

最近更新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
点一点广告,心情会更加愉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