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就像一个佛系云游行者,无欲无求,边走边唱,让人云里雾里。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宋有财
万般皆下品,唯有美食高。美食可能是中国真正的国粹,并且没有之一。
大概是美食文化在中国实在太过博大精深,中国人似乎很少有人愿意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系统地审视吃的这门学问。
几年前,一部探讨中国人美食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纪录片横空出世,轰动江湖,一下子成为一个现象级IP。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次让中国人以国家地理的形式解构饮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很显然,中国人完全被这种视角下自己的生存状态震撼住了。
他们看完这部纪录片,跑去豆瓣给它打出了9.3的高分,直接将这部片子送进了神作的庙堂。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获得了9.3的豆瓣评分,五星评分达到70%以上
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专业严谨的科普,也有柴米油盐、鸡零狗碎的百姓生活、喜怒哀乐。重点是,这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展开。
1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取得巨大的成功以后,电视台又适时推出了第二季。
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整体风格,把目光从自然界拉回到人类社会,关注起美食与人的关系。
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家庭、社会关系与美食之间微妙又具有趣味的互动。
凭借第一季的影响力,第二季的商业运作也取得非常大的成功。
据说纪录片开播的同时,天猫的同名网店同步上线了100多款食材,全是第一集《脚步》中拍摄到的食材。
这些独家食材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西藏林芝地区的蜂蜜及雷山鱼酱。林芝蜂蜜是天猫网店特意联系商家实地考察拿出的正品,而雷山鱼酱是商家连夜赶往贵州雷山,和当地一个专业做了30多年鱼酱的老厂买断了所有存货,提供给观众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许多电视综艺节目苦苦探寻的网络互动盈利模式,一档相对冷门的纪录片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实现了。
《舌尖上的中国》带火了不少美食
当然,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引进了多少品牌合作,卖出了多少广告和商品,取得了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这部片子直接捧红了它的总导演。
一部电视台播映的纪录片,神奇地把总导演捧成了网红。红的标志就是,总导演陈晓卿此后没有多久,从央视辞职了。
2
狗年新春期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了,笔者写作本文时已经播出了六集。
从目前情况看,第三季似乎有点口碑倒灶,豆瓣上的最新评分不到5分,不及格,5星评分更是少得可怜。
▲本文刊发时《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豆瓣的最新评分是4.4分,5星评分只有7.4%
就已播出的片子而言,我们暂时还没看出来新的这一季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但观众可以注意到这一季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解说的语速有明显加快,而且叙事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当然,这些并不是观众不买账的原因。
第三季的问题在于,导演似乎想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美食,但遗憾的是,这个视角实在太过平淡无奇,而对中国美食文化的理解,这一季的编导显然并不比其他人更胜人一筹。
既没有更胜人一筹的美食,也没有更胜人一筹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备受吐槽(图为豆瓣上的部分热评)
编导也许是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你会看到这一季的节目里,竟然出现了红楼梦里那道著名的茄鲞。
编导把贵族食谱用来代表美食,用古典名著来代表文化。
把中国美食作为一种文化通过电视手段呈现给观众,在这一季的节目里,就是找个厨师在摄影棚里现场烧一道茄鲞。
3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播出,捧红了一口铁锅。
和之前的情况一样,当电视节目提到什么产品,淘宝上相应的产品就开始爆卖。章丘的铁锅也不例外。
这口铁锅号称“历经十二道工序,三万六千次锻打”。大年初四节目播出后,网店上这口锅瞬间脱销,被黄牛党炒至上万元一口。
中国传统的手工铁锅,曾因为受到冲压成型的涂层锅的冲击,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这几年,来自日本的手工铁锅虽然价格高企,但依然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家庭的欢迎。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手工铁锅枯木逢春并不难理解。
说白了,现在市面上的锅具普遍不那么令人满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法锻造的中国铁锅依然能满足现代厨房的烹饪要求。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部第一集《器》中,再现了章丘铁锅的传奇工艺
消灭传统手工铁锅的真正凶手,并不是代表工业化流水线的涂层锅,而是中国人的厨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燃气灶代替了柴火灶。
笨重、圆底的铸铁铁锅不再适合轻巧的燃气灶台,而拘囿于古法的中国铁匠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羸弱才是铁锅被淘汰的真正根源。
4
事实上,一口真正历经12道工序、3.6万次锻打,千锤百炼才造就的精品铁锅,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被市场淘汰的。
日本铁锅在中国厨房的流行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中国的铁匠们真的坚守住了3.6万次锻打的工艺标准了吗?并没有。一个人如果被打败了,敌人一定只能是他自己,不可能是别人。产品也是如此。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节目,有许多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似乎能帮助我们用更深刻的角度来审视生活,提炼出生活中的美学和哲学。
但话已经到了嘴边呼之欲出的时候,编导却往往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考虑,把话咽了回去,开始离题万里地奔跑。这是新一季《舌尖上的中国》令人最难以理解的地方。
比如云南小山村里的那道稀豆粉,周围四方乡亲多少人口的清晨都是伴随着这位大姐的叫卖声醒来,用她的稀豆粉当早餐,甚至婚宴也离不开她们家的稀豆粉。
当你正被这碗稀豆粉的情怀感动的时候,解说话锋一转,解释说,这是因为山村的生活太无聊,所以只能拿一碗稀豆粉来变着花样折腾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总导演陈晓卿
有报道说“舌尖3”的总导演表示,第三季想做的,是用美食来传递一种价值观。不知道稀豆粉的故事想传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想必一言难尽,很难概括。
5
细心的观众可以注意到,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片头有一行小字: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代表了中国人对美食的理解和态度。
美食在中国,不仅受到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多样性形态,而且受到千百年历史传承和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刻融入到每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之中。
围绕这一主题和观点,前面两季都有生动形象的刻画和表达。这一季要在这一高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提升,难度确实不小。毕竟,在中国,人人都是美食家。
每个中国人对美食都有自己的独到理解,用周星驰的电影来讲,在吃这件事上,即使是街头要饭的叫花子,很可能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李安的中国家庭三部曲,有两部的主要故事情节都围绕着美食展开,其中《饮食男女》更是直接讲述了一位酒店大厨的家庭故事。
《饮食男女》中展现了丰富的菜肴
美食是中国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之一。也正因为如此,要把美食的话题聊出一个新的高度是非常困难的。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口碑不佳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切口太大,表达丢失了着力点。
6
章丘铁锅断销后,商家贴出安民告示呼吁消费者理性消费:买之前先了解清楚铁锅的用法,不要盲目受到节目效果的影响。
言下之意,这锅是一口好锅,但未必适合你。中国烹饪确实需要圆底铁锅,但是“花打四门”的颠勺本事你会么?
普通家庭买这圆底铁锅回家,既不方便煎荷包蛋,又不可能真的清水炒蛋,搞不好家里的燃气灶还用不上,你说你凑什么热闹。
有报道帮商家算了一笔账,以现在厂家的生产能力,节目播出后带来的订单如果都交货的话,至少需要两年时间,铁匠们才能把这些锅锻造出来。
铁锅的热卖,导致商家不得不发出声明,希望消费者在尊重传统技艺本身的同时,做到理性购买
关于烹饪这件事,家常菜和宴席的做法,家庭厨房和酒店厨房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章丘铁锅在节目播出后遇到的尴尬也可以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节目因为缺乏系统关照,题材的选择上失焦比较严重。
当铁锅之死的咏叹调响起的时候,编导真的认为中国普通家庭应该使用古法圆底铁锅炒菜吗?并不是。编导哀叹的是“花打四门”的濒临失传而已。
这是第三季最令人迷惑的地方:它既不像第一季那样,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寻求中国美食的密码,也不像第二季,在节目策划的初期就开始同步商业运作,植入了大量的餐饮品牌。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就像一个佛系云游行者,无欲无求,边走边唱,让人云里雾里。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觉得文章不错,就打赏一个吧!

最近更新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
点一点广告,心情会更加愉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