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成功营造了一种流行观念:穿戴得整整齐齐,坐在星巴克里,面对着一台手提电脑的画面呈现了某种格调,连接着“现代”“文明”“高效”“时尚”……这些美好的字眼。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 陈季冰
先说点题外话……
一篇关于星巴克的“揭黑”文章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刷屏了。
按照它破绽百出的叙述,星巴克咖啡中含有一种名叫丙烯酰胺(英文叫Acrylamide)的高致癌化学物质。星巴克公司隐瞒此实情长达8年之久,上周三遭到了洛杉矶法院的不利裁决。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这事,我会告诉你,我当然不会一惊一乍地信以为真。
世界上能够致癌的东西多得数不胜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在接触它们。科学家说,丙烯酰胺是咖啡烘焙过程中都会产生的,因而其他一些著名的美国食品业巨头也中了枪。而且我们中国人每天都在吃的许多食物中也含有丙烯酰胺,例如大家喜爱的油条。
多种食物中均含有丙烯酰胺
如果这种叫丙烯酰胺的东西的确如此致命,而星巴克咖啡中又的确含有很多这种东西,相信美国政府和司法部门最终会拿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处理办法。我对此还是很有信心的,至少肯定比对中国的微信公众号有信心得多。
但随后又有人说,此事与山雨欲来的中美贸易战有关。这似乎也颇有道理,早就有人预言过,一旦贸易战全面爆发,苹果、星巴克这类在中国拥有巨大市场的美国大企业将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
历史上,这种针对外国公司的自发或有组织的抵制活动时有发生。就在不久以前,由于中国强烈反对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一些韩国企业便在华吃足了苦头。借黑星巴克来敲打美国商界和政府,亦不啻为一条“高明”之策。
但这是一种典型的阴谋论,我对近20年来突然风靡神州大地的各种阴谋论真可谓深恶痛绝。我认为,阴谋论是头脑简单的人拒绝承认自己头脑简单的绝好的鸦片,而社交媒体又是传播阴谋论的绝好的平台。
▲致癌事件导致星巴克搜索指数激增
据说星巴克这次遭遇的“史上最严重的信誉危机”已经招致了全球媒体的集中报道,星巴克中国公司还专门回应了,真让人吓得不轻。难怪有网友大惊失色地说:“看来我得赶紧去喝杯星巴克咖啡压压惊!”
所幸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全球媒体”,所以舆情尚在可控范围内。
接着再说正经的……
从这篇关于星巴克的刷屏文章里,我倒是联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非常困惑的——
每每看见许多穿着得体的精英才俊模样的年轻人大白天坐在星巴克(或其他咖啡馆)里,面对着一台手提电脑,一付得紧张忙碌的样子,我便很想不通:看那架势他们显然是在专注地工作。但既然是这样,难道不能在公司或家里工作?星巴克的环境比办公室和家里更安静?更适合工作?
这个疑问每次都是路过星巴克时在脑子里一闪而过,随后便随风飘散。昨天我很随意地把它发到微信朋友圈,竟然收到了无数朋友的留言!可见它也是许多人都留意到、并且很感兴趣的一个社会现象。
从我收到的留言来看,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种是“装范论”;
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清一色几乎全都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一些人煞有其事地在闹哄哄的星巴克里摆出一副工作的姿态,纯属摆POSE装范。
我一位中学同学说,她在上海吴江路上海看到过有人夹着手提电脑在星巴克门口排队等位,“真是吃饱了撑的”!还有一位北京演艺界的朋友,刻薄地称这种现象如今已是“段位较低的装逼”。
第二种是“客观条件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提出了不少貌似有些道理的理由,例如他们认为,如今有一些公司为了节约办公成本,不愿意租用太多办公面积;有些公司甚至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它们实行弹性考勤。还有许多公司即使有办公室,条件也很糟。员工们总不能去图书馆办公吧?工作时经常要打电话、与同事大声交谈,这在图书馆是不行的。况且,在星巴克有网可以蹭,大热天和大冬天还能孵空调……
至于在家里办公,一方面有可能会随时受到家人的干扰,另一方面家里的空间条件没准还不如星巴克呢!一位80后同行的留言里明显带有某种情绪:“什么青年才俊!你们才是真正的精英呢!你们有大房子的人不懂我们这些蚁族的艰辛”……
不过说老实话,虽然我很想去理解他们所说的辛苦,但我觉得这个解释是有些牵强的。眼下至少在上海这种城市,符合上述要求的公共空间并不少,为何非得去星巴克?最重要的是,那是个需要花钱的地方,而且它的咖啡并不便宜。
第三种姑且可以称为“工作场景需要变化论”。
持这种观点的朋友首先不无道理地指出,工作的效率与安静的环境不一定成正比。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太安静了反而使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工作。“我很多时候在越嘈杂的地方反而越能静下心干活。”“把星巴克的嘈杂作为工作背景声,让我感到动力无穷……”“在自习室长大的中国年轻一代已经不适应在一个人的环境下工作了……”
这或许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病态,但好几个年纪略轻的朋友都在留言中这么说了。
更关键的是,星巴克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都是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嘈杂,它反而会令人觉得有一种办公室和家里都不会有的轻松、舒适和自在,再配上点咖啡的香气和背景音乐的情调……就成就了这种“星巴克现象”。
另外,在星巴克,你可以随时停止工作,无拘无束地作些别的事,比如吃块蛋糕、看一段幽默视频之类,这在办公室里是不太可能的。
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
当然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大家都关注到了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星巴克的营销做得好。它成功地营造了这样一种流行观念,让中国的年轻一代不知不觉地认为,穿戴得整整齐齐,坐在星巴克里,面对着一台手提电脑……这样的一幅画面呈现了某种格调,连接着“现代”“文明”“高效”“时尚”……这些美好的字眼。
本文可以算是一个缩微的社会学调查文本,我自己并不想对这种现象得出什么板上钉钉的结论。为了方便关注过这个现象、并对它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参与讨论,我在文章末尾提供了几个选项供大家选择。读者朋友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体验、观察或思考,也欢迎热情留言。总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虽然细微,却可能折射出了当代中国都市青年文化的一些特质。
这里有道选择题
欢迎留言~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觉得文章不错,就打赏一个吧!
陈季冰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最近更新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bingchuansxk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点一点广告,心情会更加愉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