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网上实名举报他二十多年前在B大时和女生发生关系,导致该女生抑郁自杀。我好奇的是,如此品性恶劣的人为什么你们S大还要引进?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通天河
清明小长假刚开始,老婆便鬼鬼祟祟地朝我笑。
以下是老婆与我的对话:
贵校又出名了。
“又”字从何谈起?你是不是《大话西游》看多了?但首先是,微信上又有什么新闻?
你们文科界著名的公海学者张三调到了你们S大,有人在网上实名举报他二十多年前在B大时和女生发生关系,导致该女生抑郁自杀。我好奇的是,如此品性恶劣的人为什么你们S大还要引进?
你说的这人我也认识,名气大得很。虽然我和他不是一个研究方向。我还可以补充你一个信息:他不是从B大直接跳槽到我们S大的,在这之前,他已经从B大跳槽到了N大。
确切地说,S大是从N大那里引进了他。
那我更加好奇了,为什么如此道德品质败坏的人能够连续跳槽?难道是因为他在原来高校混不下去了?
恰恰相反。或者说,他之跳槽和他的道德品质无关,而只和他的业务素质相关。更加确切的说法是,和他的能够混得到各种头衔相关。
举个例子,一个什么头衔也没有的青年教师,你就是求着别的学校要跳槽,人家也不要你。哪怕你的道德品质纯洁得可以做模范。反之,如果你身上有各种头衔,那么,哪怕你道德品质可疑,大学也抢着要你。
如果你有海外大学教育经历或者研究经历,这也将成为你在各所高校之间待价而沽的筹码。就像卖相可以的闺中少女,可以在媒婆介绍的几家未来婆家之间挑一家能够让她过上幸福生活的。

这些我都有所耳闻。但究竟是什么道理,让高校管理层高度看重这些头衔、学历?
说出来恐怕你不信,根本道理还在于混蛋的、量化考核、填表制度!
怎么说?
在国家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从国家的角度如何给各所大学拨款?当然是在保证每一所大学不至于饿死的情况下,实施竞争。竞争的根据何在?不能凭领导拍脑袋吧?
具体来讲,20年前是211、985高校,现在是双一流高校,它们和一般高校相比,拨款的幅度不仅不同,而且差别不可以道里计。
依据何在?填表!有没有留学人员,五分,有没有公海学者,又是五分。依此类推。在这种量化考核的填表制度下,你可以想象各个高校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那当然是表格上有分的人我就引进,不能加分的人我就不要。
是的。一所高校为了获取最多的资源,不惜任何代价引进能够满足填表要求的所谓人才。
文科教授给予100万的住房补贴,那都是小儿科。这一百万,如果给早就在这所高校里工作的教师,可以支付十年的工资。但没用,人家是有头衔的,可以吸引政府拨款,你就是一个普通教师,虽然很可能奉献了一辈子,但不能吸引拨款,不能为学校从一般院校升级到著名院校提供能量,那就只能靠边站。
可是,如果引进的人才出现了问题怎么办?
那你就放心吧,管理层有的是办法。
你所说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的:
一个是业务素质的问题。也就是说,引进的人才到了学校却不能正常工作,比如没有论文,没有课题。你当学校是冤大头?
他们也会对人才有各种要求。一般是三年、五年一个聘期。意思是,如果你在这个时期内没有获得一定的成果,那就请你走人。
那看来南郭先生是没有市场的。
你太幼稚。
第一,不管引进的人才后来如何,在引进的时候,学校已经通过填表,将自身利益最大化了。至于这个人才后来如何,关学校什么事?给你100万,学校到手的拨款至少一千万。
第二,一个什么头衔都没有的博士要发论文是很困难的,但是,一个有着各种头衔的人才发论文是很容易的,因为,那些刊物也需要这些人才来点缀版面,甚至,也能通过发表了多少这样的人才的论文获得财政拨款。再不济,这些人才跳槽到一个新的学校,获取的研究经费多到可怕,从这些经费中拿出一部分发论文不是小菜一碟?
但是,那些刚毕业的小博士哪里来的研究经费支付版面费?我还要告诉你一个圈内的秘密:张三虽然是文科公海学者,但是,他的文章病句连篇,不忍卒读,可是,这又有什么要紧?反正刊物要的是他的名声,学术论文又没人看。
那你说说问题的另一方面。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就像你刚刚和我说的,某人才被暴露出了早先的道德问题。
从学校的层面看,当然很头疼,但是,那又怎么样?反而,学校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显示自己作为正义之师的形象。他们有的是办法。
可以说人才实际上没有引进,可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以前这人有那种破事,可以说这人自己作假,总之,随便说什么都可以,反正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信当事人了。
可是,学校已经通过这人获得了相关资源了,这些资源是不会消失的。从某种角度看,他们还乐得看这个当初为了跳槽狮子大开口的家伙通过别人的手被干掉。
你这种说法叫我觉得你最近谍战剧看多了。太可怕。
你说的张三这个人道德品质当然是有问题的,但我们现在与其追究他的道德品质,不如继续探究,为什么这样的人能够连续跳槽?而且能够获得公海学者这样的头衔?
你要知道,跳槽不是你想跳就能跳的。原因何在?那些接纳他的高校不应该反思吗?
在我看来,挖人的时候求爷爷告奶奶,踢人的时候毫不留情,这种做法大概也不算什么道德高尚。也许,什么样的人什么样高校要,或者说什么样制度的高校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其间的相互纠缠,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最近更新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bingchuansxk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
点一点广告,心情会更加愉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