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新闻,带给人的就是这种熟悉的配方和味道,炮制的不过是一种经不起质疑与追问的幻像。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李跃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的视线接连遭受一些鸡血式“励志”新闻的轰击。
先是某海归女博士放弃百万年薪,到农村开拖拉机种田,年收入过亿;接着是某美女辞掉万元月薪工作,扛麻袋收废品把日子过成诗;再是安徽砀山重瘫女孩开网店,年卖40万斤水果;还有安徽宣城女子边卖毛竹边照顾瘫痪13年的丈夫,年收入千万……
它们就像一枚又一枚呼啸而来的重型炮弹,将我的常识炸得人仰马翻。
1
我下意识地揉了揉眼睛,确定它们并非出自曾经发行量巨大的《知音》《家庭》之类的情感类杂志,而是来自于正规的新闻媒体。
“知音体”曾盛行网络
坊间一向有“知音体”的说法,即擅长用极夸张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角色落差与故事的戏剧性冲突,习惯于赞美、消费苦难并挖掘其意义。
上述这些“励志”新闻,带给人的就是这种熟悉的配方和味道,炮制的不过是一种经不起质疑与追问的幻像。
比如,我们先来看那则海归女博士种田的新闻,将状元、剑桥博士、企业高管、农民等元素组合在一起,确实很夺人眼球。但仔细看报道,她只不过是一个为农民、农业提供服务的现代企业老板,而且,公众最为关心的具体商业模式及利润来源语焉不详,年入过亿有没有注水只有天知道。
而那位从扛麻袋收废品里找出诗意的女白领,报道里说,“她用了一周的时间来试验,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各个小区里收集废品。凭借着过人的销售头脑,这一周她净赚了10000余元”, 至于究竟如何销售的关键点又是一笔带过。
媒体报道的“女白领辞职去收废品”
我忍不住很好奇,什么时候收废品也变成一种高技术壁垒的行业了?她收的敢情不是废品而是违禁品?抑或研发了一门变废为宝的独门秘笈?如此骄人业绩,让那些收废品的大爷大妈等废品界资深大佬们情何以堪?
2
至于那位通过电商年卖40万斤水果的重瘫女孩,几乎就是一个女版霍金。
报道说她上网只能将触控笔粘在一根铁筷子上,然后用嘴咬住铁筷子进行操作,别人用手指几秒钟就完成的事情,她需要几分钟甚至更久,为此,她常常要忙到夜里两三点钟。因为自己不能拍照,她就告诉父母怎么用手机给水果拍照,然后她再传至网上。
看到这里,我非常纳闷,对她来说上网操作如此艰难,就不能找人代替一下吗?她父母既然懂得手机拍照,学会上网应该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且不说,报道称她没有以残疾人的名义卖水果,那么,在这个人人可当电商的时代,她到底如何开拓市场、战胜竞争者,报道又是只字未提。
媒体报道的“重瘫女孩开网店,年卖40万斤水果”
此外,还有“女子大学毕业回村养牛,公司年产值4000多万元”;“不会做饭的23岁大学生创业卖烧烤一天收入四五千元”……
与其说这些是新闻报道,不如说这是一个个成功的营销学案例。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最终落脚在金钱上,在创富奇迹上。
好吧,就算它们都是真实的,没有水分,但那又怎样?
这个世界上也许有例外,但例外与辽阔的、对多数人而言粗糙的生活无关。以这样一种反常情常理甚至是反智的形式呈现,为斑驳的生活刻意涂上一层油彩,可能会反而走向“励志”初衷的背面。
3
不久前,一篇叫《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爆款文章在网上引起了争议。
文章说,当身为80后的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时,你“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稍不留神就被同龄人抛弃,被这个时代淘汰。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
很多人,包括韩寒在内,指责这篇文章在贩卖焦虑,乃至制造恐慌。不过在我看来,这其实有点言重了。
摩拜创始人虽然年轻,虽然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巨额财富,但是,普通人看待她的心态,更多的应该是羡慕,而不是焦虑。
因为,她是那么成功,人们通常不会将她放入自己的参照坐标之内,正如人们同样不会因那些离自己生活非常遥远的高富帅、白富美产生焦虑一样。
但本文开头列举的那些“励志”新闻就不一样了。新闻中的主人公,大都是我们身边的平常人,从事的职业也不是什么高大上,而是种田、养牛、收废品、做电商、摆烧烤摊……总之,不存在任何技术壁垒,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干。
问题是为什么人家能从中挖到金矿,而自己找到的只是一堆乱石?这还不足以给人强烈的沮丧感和挫败感吗?不足以令人焦虑吗?要说放大并贩卖焦虑,在我看来,这类“励志”新闻才是。
4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理论,一些人之所以热衷于向他人兜售这种“励志”新闻,是因为首先习惯于让自己处于俯视的姿态,居高临下地认为他人是需要教育的,是需要这类“鸡汤”来强身健体的。
但事实是,对多数人而言,生活未能达到预期,真的不是因为懒惰,也不是因为没有上进心,甚至不是因为缺少能力,而是缺少机会与平台。
我们要做的,是呼吁社会能尽可能多地为每个人提供更多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以及平台,让更多人获得上升的通道,防止阶层板结与固化,而不是拿根本不具备普适意义的甚至注水的“励志”故事,充当他人的人生导师。这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鸦片。
当然,我也知道,类似这样的“励志”故事从来不缺少读者,从当年知音体的盛行,到今天网络上10万+的火爆,很多人轻易就交出了自己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权利,听凭这种文字迷幻剂的摆布。
有时我想,到底是阅读的无力催生了这个缺乏重量的时代,还是这个缺乏重量的时代造就了阅读的无力?
当真正的新闻死去,参与我们公共生活的,就更多地只能是这种贩卖“励志”的新闻了。这种人与新闻、与文字低水平的相互塑造,值得我们警觉。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觉得文章不错,就打赏一个吧!
李跃
媒体人
最近更新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bingchuansxk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
点一点广告,心情会更加愉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