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国际范儿”
由气象化学家保罗·克鲁岑提出的词汇“人类纪”,于2014年被收录进《牛津英语字典》,在这个时期内人类活动被认为是影响全球气候和地球环境的主要因素。但这并不是近代因为环境问题频发才萌生的思想,它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就已经初见萌芽。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看环境危机,可以更深刻地挖掘最初人类纪阶段中生态问题的根源。美国当代生态哲学家蒂莫西·莫顿在发表于2016年的《物》一文中指出,“人类纪”开始于1820年,而这个时期在英国文学史中正好是浪漫主义的鼎盛阶段。从浪漫主义诗歌看环境危机,可以发现乔治·拜伦以及约翰·克莱尔都各自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为和天灾等因素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拜伦在其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拜伦的诗歌具有全球性意识。鼎盛时期的拜伦雄踞着浪漫主义文坛,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喜爱反抗社会规范,虽然往往被迫放逐,但有着无法满足的欲望和难以置信的力量。在人们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信心满满之时,拜伦则创作了《暗黑》这首诗,从全球化环境灾难这个角度记录了一场自然灾难,以此警示19世纪的读者不应盲目地崇拜人类的万能力量,而应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1815年4月的一天,印尼境内的坦博拉火山开始喷发。翌年一次罕见的没有夏天的气候袭击了欧洲和北美地区。寒冷温度迟迟不退却,持续多云的天空隔离了太阳光,因此庄稼无法生长。从坦博拉火山扬出来的灰尘将地球包裹了起来。英国生态批评家乔纳森·贝特在代表作《大地之歌》中的描述正好与19世纪拜伦见证过的场景一致,贝特例举出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生态反应,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森林覆盖率减少以及酸雨等灾害。他忧心忡忡地说:“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已经显示出种种危机。”环境灾难并不是局限于某一区域的玩闹,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式的连锁反应。
暗黑(节选)
拜伦
他们靠营火活着——那些宝座,

那些帝王的宫殿——那些茅舍,

万物的居所,皆化为烟火;

城市灰飞烟灭,

人们聚集在着火的家园四周

再一次看着彼此的面容;

那些居所看得见火山的人高兴着,

他们山间的火炬:

一个恐怖的希望笼罩着世界;

森林起火了——一小时又一小时

它们倒下、熄灭——那些爆裂的树干

因撞击而熄灭——只留下一片漆黑。
And they did live by watchfires--and the thrones,

The palaces of crowned kings--the huts,

The habitations of all things which dwell,

Were burnt for beacons; cities were consum'd,

And men were gather'd round their blazing homes

To look once more into each other's face;

Happy were those who dwelt within the eye

Of the volcanos, and their mountain-torch:

A fearful hope was all the world contain'd;

Forests were set on fire--but hour by hour

They fell and faded--and the crackling trunks

Extinguish'd with a crash--and all was black.
诗中拜伦细致地描绘了灰尘遮盖大地后暗淡的日月星辰,也强调了由于气候异常所造成的冻土。“明亮的太阳熄灭,星星/在暗淡且永恒的虚空中失所流离,/暗无天日,人迹罕至,那冰封的地球/球体盲目转动,在无月的天空下被黑暗笼罩;”莫顿在《生态思想》(The Ecological Thought)中指出,生态思想应“从大处着眼,而不是局部”,从生态意义上讲,每一个地方都属于整个生态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所到达的任何一个场所都是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有着紧密的联系。
约翰·克莱尔(John Clare)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侧重于对自然的描写,以植物、动物、家乡以及爱情等主题见长。21世纪伊始,由于生态批评的发展,克莱尔再次走入批评家和读者的视线。
克莱尔(1793—1864)的诗歌也体现了对环境问题的前瞻性。不可否认,拜伦的《暗黑》描述的是火山喷发造成的场面,然而即使是如此经典的生态之作,也未能清楚展示出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相比而言,克莱尔的作品却更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克莱尔生活在英国圈地运动的高峰期,由于本身对土地和家乡的依赖,克莱尔十分关注圈地运动对生态的影响,为了保护家乡,克莱尔迫切记录了被圈地运动破坏之前的那种理想的田园,包括濒临灭绝的乡村中的鸟、树木以及气候变化等。在作品《追思》中,克莱尔这样描述道:“圈地就像拿破仑一样,摧毁一切/铲平每片草丛、树林、推平每一座山丘。”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从环境状态来看并不浪漫,工业革命开始后,为了扩大资本利润、榨取土地的生产能力,贵族地主开始加速进行圈地,这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圈地运动。英国的原始生态在“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等人类活动下满目疮痍。圈占公有荒地现象大规模破坏了生态系统,地主打破租约,暴力驱赶佃农,也造成了农民流离失所。
英国工业革命
与此同时,克莱尔也创作出可以与拜伦那首《暗黑》相媲美的《末世之歌》,更加真实地展示出现实生活中人类活动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利益胜利了,且佩戴着皇冠/那片海岸,如若是我见的海岸/都萎缩成一个卷轴/硫化的雷电在翻卷。”英国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克莱尔赖以生存的田园式的生活。在创作这首诗之前,克莱尔已经意识到未加处理的煤炭粉尘对环境的危害,在1825年的日记中这样记录道:“爱德华一世时英国第一次使用煤炭,但是它的烟破坏大气,以至于国王禁止使用它。” 然而,在克莱尔那个年代,煤炭则是整个工业运行的驱动力。正如李宏图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一文中所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没有任何环境保护的措施,煤在燃烧时释放出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在伦敦,烟与雾相互混杂,形成浓浓的黄色烟雾,长年萦绕在城市上空。”
拜伦的诗歌展示了环境问题是全球性事件,克莱尔则揭示英国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的圈地行为以及未经科学处理的碳排放问题必将带来植被恶化和空气污染的问题。以史为鉴,阅读早期的环境启示作品,我们可以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提高环保意识、改变生活方式,以此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国际范儿
我们力图做到
专业  好看  有趣
主编:吴云              本期编辑:周梦玫
作者专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