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一部关于阶层固化的“盛世危言”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霍老爷”
01
一步错,步步错
“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大概是近几十年来最能令中国家长焦虑的一句话了,我们的普遍观念是,如果有可能,在一开始入学的时候就要让孩子进这片区域最好的学校,因为那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中国家长都相信一个道理,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只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未来走向社会的时候能抢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而起跑线代表了什么呢?代表了孩子最初的竞争力,就像把孩子放在了最低级的擂台上面,孩子能从中脱颖而出才能拥有进入下一场竞赛的门票,否则别想登上更高级的擂台。而那最初的竞争力,正无时无刻不在触碰所有父母的神经:孩子从起跑线就输了,以后还怎么和别人比?
就像印度喜剧片《起跑线》中女主人公米图顾虑的那样:“在公立学校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可怜的家伙会害怕和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文她就会惶恐,她会不适应社会,她会孤独和沮丧,如果她开始吸毒那怎么办?”
因为上公立学校而导致吸毒,这中间的联系令人忍俊不禁,可米图的焦虑、担忧的脸,是几乎每个家长都曾有过的脸。仔细想一下,这种“一步错,步步错”的教育观念,不正是我们的“起跑线逻辑”吗?
电影中的教育中介也在提醒所有的家长:“如果你们不接受训练,那孩子就不能进好的幼儿园学校了,如果她进不了顶尖的学校,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的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写的不是好的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
为了避免孩子的一生毁于一旦,家长拼了命也要买一个学区房,也要送孩子去补习班和兴趣班。不仅如此,还要带孩子去旅游,去博物馆,去音乐会,让孩子能有足够的眼界,优雅的谈吐,无论哪条起跑线都不能输。
02
教育是一场阶级战争
明明是部轻喜剧的电影《起跑线》,喜剧的背后却是每个陷入教育竞争的家庭的心酸。
电影《起跑线》以“为女儿择校”这一极小的切入点,几乎展现了教育所牵扯的所有社会问题。中产焦虑的妻子米塔一心想让整个家庭跻身于上层社会,认准了要让女儿皮雅读一个最好的学校。
在还存在种姓制度的印度,不同的阶层有明显的分野。刚刚迈入有钱人阶层的主角,为了女儿上学不得不伪装成上层阶级,购买昂贵的学区房、学习英语和礼仪、置办豪车和名牌。然而,尽管丈夫拉吉能说会道,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但依然没有得到上流社会真正的认可。
因为他没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在聚会上跳不体面的舞蹈,他来自象征着不够高端的月光集市。他处处显现出土豪、不够得体的“贵气”,却恰恰暴露了他的土气,拥有敏锐嗅觉的上层人不允许这样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中产阶级不敢走错一步路,力争将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是因为只有把下一代教育培养好了,才能真正打破阶级的束缚,而阶级,又决定了孩子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育资源。
米图说,在我们国家,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我们可以从心底嘲讽说这句话的人用力过猛,但是当电影中女儿皮雅哭着跑到妈妈的身边委屈的说:“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而对面的小男孩很认真的说;“她说印地语,我妈妈只让我和说英语的小朋友玩。”的时候,有哪位家长敢再轻视米图所说的话。
而这又跟中国家庭何其相似,去年的时候媒体曾经曝光,在一个商场,有位小朋友找同伴玩耍,因为没有英文名被拒绝了。而英文名意味着小朋友已经开始到补习班学习英语了。在中国,英语又何尝不是一种“阶级”。
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家长不是精英,孩子也会受到同龄人的孤立。
我们早已熟悉了中产鄙视链的那一套,没英文名和看国产动画片的孩子是不受待见的。人们从孩子一出生就选择好学区房、益智玩具、国际早教班,从此开始了比职业、比出身、比家庭资产的道路,而道路的终点,就是孩子是否优秀。
这样的环境下,谁敢不提前让孩子学英语和看外国动画片呢?家长孩子都在奉行着“不和不够优秀的人接触”的教条,你不把孩子塑造成这一标准下的“优秀者”,就等于把孩子置于孤立之中。
教育,已经变成了一场战争,不仅是孩子之间的战争,也是整个家庭,乃至阶级的战争。
上层人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怕被别人挤了出去,因为在当前越来越明显的阶级固化下,输掉了想要再翻身就很难了。而下层的人在想方设法地寻找一切机会实现阶级迁升,教育就是最好的机会。
电影中的夫妻二人跑遍了当地最优秀的五所学校里的四所,却无一所录取,最后绝望地去问他们聘请的教育中介的老师到底哪里出错了。对方实话告诉他们:“你们的孩子没问题,是因为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
学校的理由很简单,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也不会关心孩子的教育。拉吉和米图争辩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很认真的,而对方只是无奈的说:“这不是我说的,你要明白,这不是私人恩怨。”
孩子升学,家长也要经历一场磨难,这早就不稀奇了。有网友晒出了一张朋友圈截图,是杭州某小学的招生条件:不收全职妈妈、长辈带大的孩子,不收家长身材胖的孩子。
好的学校为了获得最优质的学生资源,考核学生的同时还考核了整个家庭。父母的谈吐、衣着品味,甚至祖辈出身都纳入考核范围中。而这些,都和孩子本人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孩子还没有参加考试,就已经失去了竞争的资格。
招生的另一面是严重的歧视,说是对学生的筛选,实际上是对整个阶层的筛选,“孩子的起跑线实际上就是父母”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了。
03
谁能保障穷人的权利
发现向上正面争取的路走不通的拉吉夫妇决定铤而走险,为了孩子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们听说政府要求每所学校必须预留25%的学位给贫困孩子,下定决心扮演穷人
通过黑中介的搭线后,一家人搬到了贫民区生活。在这里,他们终于明白什么是苦日子,睡的是老鼠乱窜的棚户区,旁边就是臭水沟,蚊子苍蝇满天飞,厕所还会停水。
幸运的是,他们遇见了一家善良的邻居,邻居带他们大老远的去领政府配给的水,去领政府拨下的大米,去赶凌晨的车给孩子填报学校申请表。
祖祖辈辈都是穷人的邻居用最大的善意温暖着拉吉一家人,从生活中帮助他们,帮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对比富人区种种鄙夷的眼光,穷邻居的善意显得那么真诚和宝贵。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穷邻居用“碰瓷”来换取金钱的一幕。
学校的老师告诉他们,学生的学费虽然是免费的,但是还需要交课外活动费,这点钱对于富裕的拉吉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当天深夜,他就偷偷拿出银行卡跑到了附近的ATM机,迫不及待地为女儿取钱,结果正好碰到了路过的邻居。
善良的邻居没有多疑,以为是拉吉为了女儿偷窃了别人的银行卡,拼命把拉吉拽除了银行的门外,并大喊着:“没有钱可以想其他办法,可是偷钱是要坐牢的!”
拉吉表现得不停劝告,穷邻居不得不做出下策,他在马路上一边装作和拉吉说话,一边故意往后退等着远处开来的车撞在他的身上。
血流了一胳膊,碰瓷得来的钱也到手了。当邻居把钱塞到拉吉的手里时,拉吉震惊了:“谁会为了钱拿生命去冒险啊!”
邻居说,“除此之外我没有别的办法了,你想送皮雅去私立学校读书吗?”
想要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当富人拿钱时,穷人只能拿命来赌。
当拉吉终于把皮雅送进了最好的学校时,穷邻居却赌输了,他不是上天选中的那25%中的一份子,他永远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穷邻居的孩子问爸爸:“这是我的不幸吗?”
穷邻居安慰他说,“学校的录取决定不了你的幸运,学校没录取你,是这所学校的不幸。”
而转身却难以抑制地流下了眼泪,“贫穷就会这样子,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拉吉不辞手段地将皮雅送进最好的学校,不惜欺骗和作假,哪怕是侵犯了那些弱势群体的利益。
拉吉完全可以给皮雅请好的老师,用强大的经济基础给皮雅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可穷邻居只有这一条听天由命的机会,还被拉吉这样的富人所抢占。
就像穷邻居发现拉吉造假时说的话:“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你们那样吗,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偷取别人的权利。
社会精英们通过财富和权力保障了教育资源的获取,而使自己的下一代有足够的能力使其阶层持续加固。
是的,穷人连偷也偷不过富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在利用社会规则方面,穷人永远是滞后的,而这必将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有钱人的孩子考得分数更高、课外活动更积极,并且更有可能上一个好的大学,这早已不是个秘密。
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我们越来越能见得寒门难出贵子,在教育资源不均、阶层固化和信息不对称的社会壁垒下,教育公平是否只是一个想象?
电影虽然表现的是印度的社会现实,但我们清晰的能看到中国的倒影,教育资源的短缺,家庭竞争的激烈,阶层固化的残酷,上层对下层的无情掠夺,发生在印度这些啼笑皆非的喜剧,却是中国正在经历的现实,然而,尤为可惜的是,印度已经产生了这样成熟的作品,而我们的《起跑线》又在哪里?
(完)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关注公众号理想岛(ID:lixiangdao002),提升认知维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