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公号:有意思网(ID:youyisi_cn)
一个真理——世界上不存在内向的东北人
每个东北人都巨能唠嗑。
唠嗑自古以来就是东北的文化传统,跟吃喝拉撒一样,是最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对于唠嗑这件事,东北人是最肯花心思的。光唠嗑的形式就分“扯犊子”“扒瞎”“打岔”“抬杠”等十几种,分得很细。
这么说吧,在东北,连嗑都不会唠的人没前途,基本是干啥啥不行,处处碰壁。

要研究东北唠嗑文化的起源,得从这里的气候说起。
气候寒冷 无心干活
东北位于中国最北边,冬季均温零下20度,大北风5-6级,出门一趟都得捂得就剩俩眼睛,不带帽子等耳朵麻了一拍就能打掉。
到了冬天,大雪封门,还没有那么多保暖措施,想干点啥都不成。咋办呢?猫冬。原来又没有手机电脑这种东西,不找人唠嗑还能干嘛?
炕头是很多东北人的年轻记忆(来源:ifeng.com)
炕头是东北人唠嗑的终极地点。
招呼大伙上炕是东北人待客的最高礼遇。屯好柴火烧热土炕,热乎乎的炕头焐得人从尾巴根到头发稍都是暖的,特别能激发内心倾(八)诉(卦)的欲望。于是一群人坐在热炕头上盘腿儿开唠。
在唠嗑这门技艺上,东北人攀比心很重,从小就开始竞争。哪个东北娃不是眼看着奶奶婶子们边嗑瓜子边你一句我一句见招拆招长大的?
可别小瞧嗑瓜子这项运动,它是东北人练嘴皮子的基本功。“果脯”、“糖块”、“卤味”这些零嘴儿在“瓜子”面前一点儿分量也没有。
我们都知道,相声演员“练嘴”练的是“唇齿喉舌牙”。嗑瓜子的一连串动作,就是对其中四个部位“唇、齿、舌、牙”做力量和灵活度的锻炼。
牙—嗑开
舌—粘住
齿—嚼碎
最后一个动作最为关键:
聚集丹田之气,用胸腹呼吸法,
结合唇部肌肉群,将气流由内而外,由下而上,
在一瞬间,喷射而出——“呸”!
努力做到“掷地有声”
东北人从小到大嗑的瓜子连起来能绕地球两圈,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训练,嘴皮子技能达到顶峰。
跟东北人说话,就像连珠炮一样,总觉得是要打架。嘴皮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口音
东北人有着十分独特的口音,这种口音,与全国各地的口音都不一样,它是普通话基础上形成的,单每句话都能听懂,连起来说就能把你说蒙。
一个事实,大多数东北人是听不出自己有口音的
比如黑龙江那边,基本就是普通话,除了嗓门子大。没办法,地广人稀,说话全靠吼,东北人很少有嗓门子小的。
倒是辽宁,存在感就比较强了。辽宁人说话,声调独特。
比如一般普通话中平音的字,大连人讲往往就变成了四声调。
比较著名的是网上红极一时的“老司机报案”。
而锦州话正好相反,所有语音都是二声调。
教你学说“锦州话”
你跟一个辽宁人聊天,语调很容易被他带跑。你会不自觉的说着说着语速加快,声调拔高,再加上说到激动时的肢体动作,让人以为下一秒就会吵架或者打起来了。
我一朋友,国庆辽宁7日游。游历了鞍山,海城,锦州,鲅鱼圈,宽甸等地区后,基本已经不会说话了。


据他说,其实到锦州的时候就已经不会说话了,锦州奇奇怪怪的问句口音让他极度的怀疑人生。
至于“辽宁口音是如何产生的”的问题,本地人听得比较多的说法就是因为辽宁沿海风大,说话必须大点声,大风一吹,声调就跑偏了,所以出现奇奇怪怪的语调。
地广人稀 爱攀亲戚
如果说嘴皮子、口音这些唠嗑的基本功是天生的,那跟谁都能聊、见谁都亲近的聊天习惯绝对是后天培养的。
中国是人情社会,东北是最讲究“情”的地方。
不像南方人口稠密,资源密集。东北地广人稀,受日照、风、降水、土壤等条件影响,村落分布极不均衡。距离较远的两个村落,要赶着驴车在空旷的黑土地上走个几天几夜才能到达,人们感觉非常孤单。
东北的冬天真可以用冰封四塞来形容
天寒地冻,白雪皑皑,遇到豺狼虎豹的几率甚至比遇到人的可能性要大的多。这就导致但凡见到人就分外亲,没几句话就“大兄弟”“大姐”“大哥”“大妹子”“大叔”“老姑父”的叫着,顿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记得上学那会儿在学校大门口罚站,天冷啊,我就跟看门老头就开始“大爷长”“大爷短”的唠上了。没多会儿,大爷就请我进屋看电视,让大妈站门口帮我望风~一节课过得老舒坦了~
还有一回,赶火车误点了,改签了站票。靠和陌生大哥唠嗑,硬是唠出个座儿。身边的同学都惊呆了。
“酒桌”是东北人唠嗑攀交情的圣地。
在东北,没有什么事儿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无论是高级饭店还是路边烧烤摊,哈啤和老雪,是东北人最能唠出知心嗑的绝密武器

“够意思陪我喝点”、“不喝酒就是瞧不起我”是东北人酒桌唠嗑的两大法宝。
如果你挨不住面子,跟着喝了,那恭喜你,十有八九桌下倒。真正的东北土著,白山黑水间畅游驰骋的游牧民族,种族天赋加buff,是不会喝多的。
一场阵容齐整的东北酒局需要至少3个角色:嗑最多的东北大哥+“哥你说什么都对”的忠心小弟+看穿不说破谜之微笑的智者。这三个角色凑齐,就是一台戏。
东北大哥在酒桌上夸夸其谈,在小弟和智者这一听就知道他哪句话是说的真事哪句话是吹的,但如果在场有南方人,那就会认为东北人爱吹牛逼。
举个例子:
如果一桌东北人吃饭,服务员问:哥今天吃点啥啊?
大哥:满汉全席,生猛海鲜~
如果南方人听了就会觉得大哥太能吹牛逼了,吃得起么~
但是东北人一听就知道,大哥这是扯犊子,就会回一句:这个没有。小野鸡炖蘑菇行不?
大哥:中!快点上吧!
然后这嗑就能唠下去~
东北人的唠嗑中的“情”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人与
小动物
之间。

我们特别喜欢在唠嗑的时候把小动物带上,比如狍子、驴子、犊子等。
用法最多的是“犊子”。小牛的意思,也指小孩。
过去的东北农村,家里老爷们儿不在的妇女要找一个单身的外乡人帮忙养家(搭伙过日子),如果自己老爷们儿回来了,外乡人就得离开。这时,家里有一个儿子的话,就留下,两个的话,外乡人就要领走一个,这就叫“掰犊子”。意见出现分歧时,就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来帮忙解决。这就叫“扯犊子”。
后来一有人说瞎话,胡咧咧,就说他“扯犊子”。
除了扯,还有“滚犊子”“瘪犊子”“王八犊子”等用法……
多民族融合 不勒规矩
东北人唠嗑能说敢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东北人豪爽的性格。
东北原著民是女真族、蒙古、满、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的融合,而这些少数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粗犷豪放与直爽
东北民族分布也比中原地区也丰富(来源:china.com.cn)
像传统汉族大家庭或大姓宗氏,受祖坟和宗族祠堂制约,礼法森严,儒家文化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长幼有序”的规矩,在东北差不多就得。
在东北,我们说这人唠嗑咋这么“敢造”呢?这个“造”字,就是东北人的乐天性格,什么都敢说,什么都不在乎。
比如,娱乐圈的东北籍明星,最爱唠“自信”。
孙红雷,自称颜王,总发愁自己帅成这样,还让不让人活。
林更新给自己起网名叫九亿少女的梦。一点不羞耻。

雷佳音吹雪,胡子拉碴满脸褶子,愣说自己比刘昊然都年轻
比如,你跟一个喜欢吧唧嘴的东北人吃饭,当你试图纠正他的时候,对方通常会选择:热情地向你唠唠自己为啥吧唧嘴,乐哈哈的。当场酸脸这种事,不存在的。
东北人在一次霸气又不失幽默唠嗑中,还很讲究技巧。
甩词必须得狠,比喻必须形象,感情必须丰富,这几乎是东北人唠嗑的铁律。
创造力 东北人的造词能力让人服气。
“整”是东北人唠嗑的文眼,一个万能动词,能够消解一切高大上
半个东北人福原爱在微博上宣布婚讯,
“谢谢老公为了我们的爱情整这个戒指。”
本来挺感人的,“整”字一出就绷不住了……都是人,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整那事儿干啥?
东北人在唠嗑过程中还创造出许多象声词,比如ba ba的,pia pia的,ka ka的。伴有极强的胸腔共鸣,听着就贼刺激。
想象力 东北人还特别擅长运用场景,让你瞬间被带入到唠嗑的情景当中。
曾经在沈阳街头看到一男一女吵架,女人采用的是暗喻手法:“骑头驴牵只猴,你就能取经了!”(意思是男人太磨叽,不像个爷们)。

比如,俩东北人打架,“你再BB我给你一电炮信不?”(意思是给你一拳)。
感染力 东北人唠嗑喜欢用四字“成语”来表达动作,你都不知道哪来的,却又莫名很生动:
随河打淌(精神萎靡),毛愣三光(做事不稳当),急头白脸(情绪急躁),破马张飞(阵势大)。

太有想象力和画面感了。光听就能联想到动作。听多了都嫌普通话单调。
如果普通话是“————” ,那有了这些词,东北人说话就是 “~~~~~” 间杂几个“////”。
大起大落,上下起伏,饱含着强烈的感情。东北人跟你唠嗑,不是在说话,是在舞蹈
要在一段对话中占据主导地位,光吸引人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关键时刻能驳斥别人。
要知道东北的夜晚总是比其他地方长一些,为了省钱,人们晚上唠嗑都不点灯。
黑暗在不经意间就创造了一种令人轻松的民主气氛,有点像网友发言时穿上了马甲,毫无思想包袱,于是“打岔”“抬杠”等唠嗑方式应运而生
在东北,人们喜欢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打岔)。但其逻辑又强大到让你的思维跟着他一路小跑,反感不了。
有一回部门开会,本来在讨论“生活噪声”,一东北妹子突然插了一句,对,你们知道吗,婴儿晚上总哭就是不让爸妈啪啪啪,阻止他们再次生育!于是我们的话题就顺理成章的拐到“啪啪啪”的事儿上去了…
在短暂的时间内,比你更轻易地理顺思想并快速地表达出来,是东北人打岔的绝招。
还有抬杠。每个东北人都是杠精,这母胎里带的,其他地方人比不了。
每个东北人从小都被妈妈这样训练过:
——妈我想要自行车。
——我看你像自行车。
——妈我想要游戏机。
——你看我像不像游戏机。
——妈给我买双鞋。
——我给你买个六。
经过训练的东北人,能在跟人发生意见分歧时,熟练运用“偷换概念”的方法瞬间把你说蒙。
说到底,东北人爱唠嗑是天生的。
出了山海关,茫茫荒野,各种天灾人祸虎豹豺狼,生存已经非常不容易,用“唠嗑”这种单纯的语言形式获得乐趣以及心理满足感,跟大家刷抖音是一样的。
警惕找你唠嗑的东北人,唠嗑五分钟,人间一小时啊!
资料来源:
[1]东北人为什么那么爱唠嗑.知乎
[2]方小小.东北人为什么这么幽默.世界华人周刊.2017-11-20
[3]世相君.为什么东北人总让你快乐.新世相.2018-03-30
来源:有意思网(ID:youyisi_cn),作者:猫猫兔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网易新闻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长期招聘正职编辑/坐班实习生/线上作者,单篇稿费300元-1500元。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