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层,592米,深圳的新高度。站上平安金融大厦的顶层,犹如空中漫步。我想,还有哪里比这更适合解读改革开放,解读平安模式?
窗外,无边光景一时新。南面,蜿蜒回转的深圳河隔开了深港两地的城市与乡村;西侧,深圳湾里蛇口通往新界的跨海大桥如长虹卧波;北望,莲花山上绿色葱茏,小平同志雕像依稀可见;东瞧,高楼如林的罗湖区,曾经的制高点国贸大厦隐约可见。2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小平同志坐在53层的旋转餐厅,称赞“深圳速度”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殊不知,当时还是不见经传的一家小公司,日后创下了比“深圳速度”更快的“平安速度”。
历史像个旋转舞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正在高中的教室里备战“知识改变命运”的高考。弹指间,改变几代人命运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春秋,我也以天命之年转岗到深圳工作。人生经历和改革开放高度重合,荣耀,感慨,情思,别有一番滋味会心头。
改革也好,开放也罢,40年的历程是在压力下奋进,在质疑中前行,利益的博弈,思想的碰撞,伴随始终。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改革姓“社”还是姓“资”……共和国的进步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触目惊心的交锋中走来的,即使在走进新时代的今天,否定改革开放的声音从未消失,想走回头路的企图时隐时现。
我们走进的新时代,也是问题叠加的时代。开放,遭遇大洋彼岸的孤立主义和贸易壁垒的挑战;改革,也面临贫富差距拉大的指责和大面积腐败的考验。即使在改革滞后的金融领域,被视为改革开放的三大成果之一的股份制,深化改革步履维艰。至于资本市场,监管不健全,股市不成熟,金融抗风险体系极其脆弱……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风险不是小了而是大了。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
平安,一个改革开放的先遣队,令人生畏的金融帝国,我们很想听听它是怎么回答的。内外勤员工从十几人到170万,营收从几百万到9000亿,只用了30年。全球市值第一的保险集团,少数的全牌照金控集团,平安不断刷新行业的纪录,创下了一组组举世罕见的数据。
访谈约在112层会议室,平安少帅任汇川面对面与我们问答。这艘金融航母的总经理,身材中等清瘦,举止干练机敏,言谈中眼睛也会说话,对敏感问题也不回避。
靠产险抢跑,靠寿险领跑,平安是在不平凡的时代开创平安金融服务的,除了改革开放天时地利外,领军者马明哲的三点体会最深刻:一是不同时期用不同的人,二是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股东,三是始终先人一步。
我想补充的是,除了赶上好时机,有个核心领军者,最重要的是平安比较早地解决了体制机制和管理文化的问题,先手搬掉了影响前行的一个个拦路虎。
平安战车已在金融资本市场上狂奔了30多年,毫无人困马乏减速之意,就像工地上隆隆往前冲的推土机,挡也挡不住。集团如今又开启从全牌照金融集团转向科技型金控集团的新征程。
我们探讨的是平安,心中更关注改革开放的命运走向。所谓企业的成功,不过是踏准了改革开放的节拍。纵观中国经济30年,平安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场金融盛宴。“如果没有民众的富裕,谁会来买保险,腰包是瘪瘪的,谁会来买寿险。平安就是开发出再好的产品,也做不到行业老大。”这大概是我听到的对改革开放最朴实的赞美。
到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将以复兴姿态站立世界潮头,标志之一是将崛起一批世界级的大公司。增长远未结束,传奇仍在继续。行笔至此,我不禁莫名兴奋起来,暗想:2017年刚跻身《财富》全球500强榜单第39名的平安战车,而立之后,新的征程已然开启。
作者系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新财富杂志社长
过往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