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自
公众号谈心社(ID:txs163)
从2006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开始拍摄一群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都是00后。纪录片开机的时候,有些孩子还不到两岁。
他们来自北京市区,就读于同一所幼儿园。     
导演张同道说,关于拍《00后》的初衷,“种程度上是在寻找,怎么能跟我们的孩子更好地相处。”     
没想到,这一拍就是十年
十年过去,从同一个起点出发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成长,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
家长们对教育观念的改变,不知要让多少90后泪流满面。
“你有拒绝的权力”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每一个人,更是生而不同。
在纪录片里,有一个名叫一一的小姑娘,特别喜欢独处。
她在幼儿园里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经常一个人坐在地上看绘本,也不怎么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们玩游戏。
老师有些担心,觉得这孩子过于孤僻,于是尝试开导她,希望她能多和其他人交朋友。
但是,这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却面对镜头说出这样一句话
“我就喜欢一个人玩,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园长很担心,她认为,一个不能融入集体的孩子,将来可能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生存。
她多次告诉一一,必须要交一个朋友。年幼的一一没办法理解,于是她说:“我有拒绝的权利。
最后她实在说不过老师,只能在镜头前大哭起来。
中国教育的传统观念,就是要求孩子要合群
只有合群,才不会被淘汰。
但是一一的妈妈,面对女儿有些“不正常”的孤独,却选择了理解。
她说,“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比较喜欢自己独处的人,所以一一的行为在我们看来,都是很正常的。”
妈妈没有逼迫一一改变自己,而是选择陪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她开始认识人和世界的关系。
拍摄到了2016年,上中学的一一有了自己的朋友,她开始习惯和朋友待在一起的生活。
但同时,一一也能够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抽身出集体,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一一说:
“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社会对内向的人是有点不公平的,它在要求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其实内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的。
她觉得自己需要朋友,也需要独处。朋友能够让她接受更多关于世界的信息,而独处,则能够让她整理这个世界的信息。
这样,她就拥有了两个世界的美丽。
后来,上中学的一一回到了当年的幼儿园做义工,她仍旧不喜欢说话,在一旁做着手工。
但这个样子的她吸引了小朋友,很多小朋友都想和她一起玩。
一一说,在这个交流的过程里,她很享受。小朋友们,也同样很享受。
十几岁的一一,懂得爱也能感受到被爱。她找到了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最好的方式。
教育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或许就是让一个人,能最终成为他自己。
而一一的父母,让一一成为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
“你自己选择合适的路”
有些时候,家长对孩子的姿势是俯视的,在“听话=正确”的价值观里,暗藏着控制孩子人生的想法。
平视和尊重,才是孩子所需要的教育
在“成长的单行道”这一集里,有两个男孩,一个叫刘嘉阳,一个叫梁昊天。
刘嘉阳正在国际学校接受西式教育,准备出国读书;梁昊天则接受传统教育,参加中考,人生轨迹平稳而确定。
两个孩子之间唯一的交集点,就是小时候的那所幼儿园
那时,他们是关系非常好的小伙伴。刘嘉阳文静聪明,所有人都想和他做朋友。
调皮的梁昊天是一个怎么也坐不住的孩子,随时随地都能在老师眼皮子底下搞些小动作。
童年的友谊并没有让两人的成长轨迹变得一致。小升初之后,刘嘉阳从不上任何补课班,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是鼓励并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他学习射击,打台球,闲暇时阅读金庸的小说。
刘嘉阳很早就确定了自己要出国读书的目标。他成绩优异,凭着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在国际班学得如鱼得水。
他说:如果是传统教育的话,我可能早已经被退学了。
刘嘉阳的母亲说:“他是一个很独立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尊重他的选择。如果他的选择失败了,那就自己承担后果。”
台球是刘嘉阳最大的爱好之一
而对于梁昊天来说,国际学校的课程过于艰难,他退了学,并在父亲的帮助下回归传统教育。
从此,他成为了为分数而努力的普通学生中的一员。他的时间计划表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补课计划,也必须时时刻刻为自己的中考成绩而紧张。
在现在的他身上,很难再看到当年那个叛逆孩子的影子。
梁昊天面对镜头时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现在看来传统教育是最适合我的。”
中学时的梁昊天
他的父亲也同意:
选择没有正确与否,适合就好。至于结果,则等待时间来检验。”
传统教育的阵痛改变了00后的父母。
社会高速发展,焦虑和困惑伴随着年轻的家长,他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当下孩子们的。
导演张同道说:我们本来以为孩子是个泥巴,我们怎么捏孩子就是什么样。但实际上,孩子在父母的强力下被迫改变,当他一强大后,又回去了。
时间证明,父母强加给孩子的东西未必是好的。
所幸,教育观念在一直在变化。家长替孩子选择一切的时代已经开始转型,如今,更多的家长把选择权还给了孩子。
让孩子选择接受,选择拒绝,也学会做选择。
遗憾与反思
有很多人被片子触动,认为节目组十年的坚持很难得:
“《00后》像是一部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体味大时代飞速变化的纪录片。”
的确,《00后》探寻的东西,早已超出了导演的本意。它囊括了绝大部分中国家庭都要面对的尖锐命题:关于教育、成长、选择和更多。
片中的每一对父母,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竭尽全力、全身心投入,但结果不尽相同,也有太多事情不在掌控之中。
如赌博一般的教育,让父母们肩上的责任都变得很重。
但在《00后》上映后,有网友评论:纪录片选取的人物并不具有代表性,片中的00后,似乎只见中产家庭的影子。
有优渥的家庭条件作保障,每个孩子都可以那么独特有趣,而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也显得成熟深刻。
而且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片子拍完粗剪的时候,在幼儿园举行了家长看片会,家长决定,把认为不想上的镜头统统删掉了。第二次是孩子自己配音,孩子不喜欢的也都统统拿掉
但加工后的片子体现出的教育水平和家庭关系的“真相”,仍旧引人深思:对于目前的很多孩子,这些都还是遥不可及的。
据《2017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教育观念白皮书》,在2016年78.9%的家庭在课外教育投入超过了10000元,超过一半的家庭在课外教育的年消费超过了20000元。
2016年中国中产家庭最近一年在单个子女的课外教育上的花费 / 艾瑞咨询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有18322元。20000元的教育花费,对于太多家庭来说,依旧是个让人压力很大的数字。
而由于父母受教育水平不同、孩子所处教育环境的差异,还有更多的人,在这部片子里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相较于英国的《人生七年》系列,《00后》只记录了某个特定群体的教育观,并且,也只是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反思教育现状。
而因为家庭客观条件的不同,有人能够选择教育,而有人只能选择被教育。
管中窥豹,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其实还可以更深刻。
“这个片子不是一个百科全书,就从这个10年的变化中去看成长,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
这是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的。
其实导演在拍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并不只是拍了00后,还有他们身后的那个原生家庭的底蕴,这部片子也不像《人生七年》那样涵盖了社会的不同阶层,但通过对几个中产家庭孩子成长方式的呈现,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 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许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只是,这需要一个前提——你拥有的资源能够支撑起孩子的教育。
或许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显得有些“奢侈”,但在感动、思考和努力中,让这一切不断靠近现实,那就足够有价值。
本文转自公众号 谈心社(txs163),这是20岁年轻人深夜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深夜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也抚慰你的情感忧伤,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缓缓说(huanhuanshuo520):一个有趣有用又有温度的公众号,这里会有不正经的胡扯,会有无趣的深刻,也会有热气腾腾的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