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教授性侵事件”引发关注。
目前的最新进展是,上海师大、南京大学文学院陆续发布声明终止了和沈阳教授的任职协定。4月8日,北大公布了1998年对沈阳的警告处分决定,认定其违反师德,将完善反性骚扰机制。
而沈阳在采访中却认为,这只是行政处分,无关师德。
职业道德到底怎么定义?在一次性侵事件面前,职业道德何去何从?
清明时节雪纷纷,春寒倒得如此彻底也是难得一见。
这几天,北大校友爆出20年前疑似教师沈阳性侵导致女生自杀的旧案,北大、沈阳现在的工作单位南大,以及他刚兼职不久的上师大及时表态,不让有师德问题的老师再上讲台。
反应速度比天气回温还快。
从北航撤销性骚扰教师陈小武教职到沈阳事件,似乎有一种对于大学教师性骚扰零容忍的行业规则,正被倒逼形成,教育部关于师德的“红七条”落实有望。
这大概是雨雪之中最让人温暖的春的消息。
一、为什么正义常常晚到,甚至不到?
和陈小武被揭露类似,沈阳事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也是已经定居海外,或者拿到海外高校教职的当事人及其同学所为。
不管是为自己报仇,还是为同学雪恨,时隔多年,即使所求正当且得偿,正义也已姗姗来迟。
延迟揭发可能带来证据的不易获取,乃至如若涉嫌触犯法律,刑事追诉时效也可能已经过去。但我们没有立场苛责他们为什么当时不发声。逸出国内高校的权力体系之外,受害者在尽可能保全自身的前提下,才有十足的勇气和权力对抗,这非常值得理解。
倘在体系之内,要想网破,多半要冒着鱼死的风险,这也是合理的担忧。
二、笼罩在魔爪阴霾下的高校生
高校和学生之间并非平等的契约关系,带有一定行政管理色彩。
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部分把控了学生获得学术资源、发表文章、毕业、升学、出国的各种渠道。性骚扰乃至性侵,是对受害者性自主权的侵犯。
高校学生多半已成年,具有完全的性自主权,但教师职业本身所代表的知识权力,以及亲密关系可能带来的利益,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罗曼史,即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很难撇清权力寻租的色彩。
这样的罗曼史一旦开始,学生就很难有叫停的勇气,它对所有处于同一权力笼罩之下的学生,都是绝对的不公平。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有权力关系下的性寻租、性交易行为,即使不受法律制裁,也是对职场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极大伤害。
三、职业道德是每个社会人的底线
有人评论相关新闻,认为不应该夸大私德有亏的危害。但职业道德并非私德,是公共道德,是社会人行事的底线,对内维持共同体的传承和延续,对外影响共同体的声誉和利益。
近几年“叫兽”等名词的风行,难道不是个别害群之马带来的群体美誉度下降?
严守职业道德的底线,是每个社会人,每个共同体中的个体的基本义务。
也有人抬出民国大师的例子,鲁迅和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来为纯粹的师生恋辩护。民国时期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重建、公与私界限重新划分的年代,性自主权尤其女性的性自主权开始得到张扬。
这几对的正面意义,更多来自对包办婚姻的反抗,而非师生恋这种行为。
四、道德标准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时移世易,社会秩序重建,评判标准变得严格,不能以古非今是常识,不能以古褒今也是。
传统道德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难道现在就可以让硕士对着自己“叫爸爸”?
好莱坞反性侵的“Metoo”运动如火如荼,平权做得更好的欧洲文艺圈,就有凯瑟琳德纳芙提出这是否是矫枉过正的疑问。也有人会对一旦爆出类似传闻就对涉事老师进行处理有类似的疑问。
德纳芙之所以有此发言,那因为她所处的欧洲,平权运动已经好到让性自主权可以不再成为上升渠道的牺牲品,好莱坞显然还没到这个程度,更惶论冰山才见一角的亚洲。
今年的北影节刚开幕,去年风靡戛纳的《无爱可诉》也将在电影节上放映。电影里的夫妇行将离异,丈夫问妻子“平权是不是更糟糕”,妻子回应“那是对你们”。
职业道德的过分强调,是不是对学术发展而言更糟糕?那是对不道德的他们。
本文作者解三酲。转载自公众号:团结湖参考(id:Talkpark)。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原作者、影视截图和yestone.com及视觉中国。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