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搜索caretmenuEnvelope

哪有什么“讨好型”人格,不就是装无辜和伸手党吗


在节目里,蒋方舟说讨好型人格的人很难和他人产生真实的关系,即可以去争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对方。而且特别不会/不敢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便内心已积累了诸多不满,也不会去展示自己的愤怒。
因为他们想去迎合别人的期待,想被所有人喜欢。
网上也有很多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讨论,总结下来有两点:
  • 讨好型人格的人都很可怜、很委屈,儿时都有一些心酸的往事才导致至今的“扭曲”人格。
  • 有病就得治,否则会丧失做人的底线、原则和自我。
可我越琢磨越觉得讨好型人格不是病,反而更像精明的人布得一个局。

一、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讨好

说起“讨好型”人格,与之联结在一起的肯定少不了好脾气、恭顺、低姿态这些词,总之刻画了一张低眉顺眼的脸。可《自私的基因》、《人类简史》和《基因传》这类专业人士写的科普作品里都会告诉我们人类是善于保护自我、趋利性的一种生物。
如果我们认可这个说法,那么每一个讨好的背后应该都是有利可图的。这些利,可能是你有求于人、可能是你希望获得别人的好评、可能是你认为相较于强硬和争吵,“服软”更容易解决问题。
因为有好处,我们才愿意低姿态。
就像蒋方舟陈述自己养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年少成名,面对的都是比自己年纪大的成功者,而她认为这些人身上有“对的答案”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所以她愿意低姿态去聆听这些人的“教导”。
如果换个菜市场上卖菜的农村妇女“教导”她一番,不知她是否还愿意隐忍不发地“讨好”。
来自pixabay.com
同样,像大多数明星一样,他们压根儿不知道自己的粉丝姓谁名谁,可还是要使劲儿的表达爱意和感谢,他们明白不讨好粉丝的后果将是一场巨大无比的灾难。对金主和手握生杀大权的导演也是一样“讨好”。
但我们却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某明星对自己的助理发飙、对现场的工作人员发飙。
很正常啊,因为这些人身上的讨好价值太低,没必要。
其实咱们普通人也一样。我的一位前同事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他对同事有求必应、对领导毕恭毕敬、对客户更是小心翼翼伺候。有一次,一位客户因为太忙走不开请他帮忙接小孩放学他一口应允,把过生日的女友晾在餐厅2小时。
可他从来不会“讨好”父母。吃住在父母家,父母包揽一切,他十指不沾水,工作之余就是打游戏上网,不要说讨好和感谢,父母想让他陪着去超市逛一圈他也拒绝。对倒追他、付出颇多的女友更是有恃无恐。当他把父母和爱人对他的“好处”都视作理所当然甚至视而不见时,讨好型人格自然就完全消失了。
所以,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讨好,背后都是有所图谋的。
而且,从专业角度来说,“讨好型人格”也是不存在的。
我的一位读心理学博士的朋友告诉我,“讨好型人格”至少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未有盖棺定论的说法。
说到“人格”,心理学上有公认的5大人格维度:进取性(Achievement)、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Obligingness)、情绪性(Neuroticism)。 
在这5项人格里完全没有“讨好型”的提法,而且人格只会随着状态和情绪的有所变化,绝对没有好坏之分。
所以,把“讨好型”这样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与“人格”搭配本身就很有问题。
英语中有个词语叫people-pleaser,呈现的特征与网上描述的“讨好型人格”有相似之处,所以“讨好型”可以是某一类人的划分,或者正如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美国家庭治疗师Virginia Satir说的,“讨好型”是一种求生存的姿态,完全没必要上升到“人格”层面。

二、为什么有人喜欢给自己贴上“讨好型人格”的标签?

“贴标签”在当下是一件很难避免的事,这里面大有学问。贴的太好,容易招骂,贴的不好,容易自贬,而“讨好型人格”这个标签尺度拿捏的恰到好处,非常讨巧。
与“讨好型人格”描绘的是这样一张面孔:乖巧、脾气好、不喜欢冲突、没办法拒绝他人、看重别人的感受、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把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完全就是偶像剧里玛丽苏女一号的化身吧。
而且,不知是不是巧合,我的确也很少听到男生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的人。
这种人设不仅让人讨厌不起来,反而会有一种她好委屈、好可怜、太不容易了的想法,真想让人去保护和疼爱她。
几乎所有“讨好型人格”的文章,都会透露出一种“太心疼这孩子”了的情绪。
可说直白点,讨好型人格不就是怂(想拒绝又不敢)+谄媚(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些什么)么,但不会有人评价自己是个谄媚的人。而且往往是说自己有“讨好型人格”没问题,但如果别人说“xxx,我发现你挺讨好老板的。”你看对方还是一副人畜无害的讨好脸么?这就像,屌丝,只能男士们自嘲,别人说一句试试!
总之,不管是出于流行的需要、还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手段,“讨好型人格”这张标签颇有心机,看似不堪的外表下内里却蕴藏着某种炫耀成分。
除了这是一张讨巧的标签外,很多人喜欢它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害者模式”作祟,即,大多数人在内心都会觉得自己是受害的那一方,而说自己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
“受害者模式”有3大好处:
1. 可以肆无忌惮地扮无辜
“我是受害者哦,所以我是无辜的,一切的问题都是别人导致的、都是别人不好,与我自己无关。”
扮无辜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逃避责任。
2.无条件正确
既然是受害者必然会遭遇悲惨,既然“我都如此悲惨和可怜了,这么点小错还不值得被原谅么?”(甚至是“既然我都如此悲惨了,还能有什么错?”嗯,我知道逻辑很醉人。)
我们对“受害者”、“无辜者”的刻板印象是他们是可怜的、善良的、是好人,而好人很少会犯错,即使有错误我们也应该抱着强烈的同情心去原谅他们。
这成为“讨好型人格”患者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保护机制。
3.成为焦点、尽享资源
这些资源通常是强烈的同情、更多的关注、鼓励、甚至是无条件的帮助。大家的普遍想法是,“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啊,当然需要我们伸出援手了。”
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经常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关注、安慰,甚至遇到愿意无条件帮助自己的人 
如此看来,“讨好型人格”比“女汉子”、“女神”、“社交恐惧症”这些标签高级多了。

那么,所谓的“讨好型人格”真的能被治愈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