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泛滥。
我个人的朋友圈倒还好,但很明显很多朋友们的朋友圈已经沦陷了。虽然辟谣文也不少,但原文100万+的阅读量就在那里。这个「澳洲 Mirror」的公众号造够了谣言,赚够了粉丝,转身继续创造下一个造谣的爆文话题。
星巴克这种类型的刷屏造谣文,从鉴别的角度来说还算是有迹可循的。一般说来,造谣文有几个特点:
一是危言耸听,如“非常可怕”、“喝一口就会致癌”,所描述的危害程度超出常理;
二是情绪激动,常用“!”或是多个感叹号排列,和QQ群或微信群里那些没头没脑的段子十分类似;
三是自带引诱转发的特点,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为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必须马上转发”等等。
总的来说,这类造谣文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只要稍有点常识,带点脑子,会一些基本的分析的人,都不会轻易被骗。而且这类文章容易被辟谣,证据确凿,无从狡辩,因此传播力和破坏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朋友圈里真正具有杀伤力的,是那些游走在谣言的边缘,难以鉴别,直到反转时才会“现行”的刷屏文。
一类是行文煽情,能触动读者内心柔软的部分,但是以营销为目的,刻意隐瞒部分真相的文章。
比如16年年底的“罗尔事件”。
《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是一篇阅读数、点赞数、赞赏数全部达到10万+的神文。赞赏的最终金额数高达262万元,天文数字。
反转的原因,是人们发现原来罗尔的家庭状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不仅拥有三套房,还开设了广告公司,之所以要为女儿的病募捐,是因为深圳的房子要留给儿子,其它两套要留给妻子和自己养老用。另一方面,罗一笑的住院自付费用仅为三万多元,自费部分仅占总医疗费用不到20%。
反转之后,一片哗然。事件的危害不在赞赏者的金额会被滥用,而在于其对于整个慈善事业的负面打击:一个假叫花子挟了一个孩子骗走了钱,会害得十个真叫花子和十个孩子穷苦。一个不那么需要被帮助的人获得了超额的帮助,会害得那些真正急需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原本可以获得的帮助。
正因如此,每一个随手转发罗尔文章的人,都在不自觉间助纣为虐。“好心办坏事”,是行善者的悲哀。
在出现下一篇点赞数10万+的爆文出现时,让我们记得:“事有反常必为妖”。在随手转发之前,不妨先冷静一下,看看是否会出现反转。献爱心的机会很多,不用急。
另一类是形式上不是谣言,但论据跑偏,逻辑混乱,三观清奇的文章。
比如去年年初的爆文:《雾霾下,我为什么没搬回美国》。
该文的主要观点是:我们所有人都不仅是雾霾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人们不停的买买买,过度消费,中产阶级追求和国家发展现状不符的生活质量,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解决雾霾的出路是技术革命和控制欲望。
这篇文章当时在朋友圈叫好声一片,迅速刷屏,连点赞数都狂飙破万。
这类文章的危害性是很隐蔽的。说它造谣,倒也算不上,但要任凭它带偏舆论,就会误事。
这就好比一个得了癌症的病人去了医院检查,医生给开的药方里都是些维生素。你没法指责医生故意给开了假药,或是开了错药使病情恶化,但是开了没用的药,会耽误病情的治疗,间接导致病人的病情恶化。
《雾霾》一文也是如此。文中提出的问题,确实是问题,但都是些逻辑链末端的不那么重要的问题。比如消费,产业链往上走,都会跑到消费,于是大多数环境或社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消费,“控制消费欲望”,是个看似可以治百病,但实际难以发挥作用,且会入侵公民的私德领域的糟糕的解决方案。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雾霾》文的功效,除了把雾霾的治理责任推卸给普罗大众并且模糊了责任焦点外,全无作用。不知当初转发并点赞该文的人们,在面对最近破千的空气质量指数时,作何感想。
《雾霾》一文,就好像钱钟书《围城》里的忠厚老实人:“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这类文章的鉴别,很不容易,只能从平日里多练习逻辑思维能力做起。多看看《奇葩说》,等到自己的观点不再随着正反两方的陈词而左右摇摆时,也就差不多能抵御这类文章的曲意洗脑了。
其它的朋友圈刷屏文,比如“偷鸡腿妈妈”事件、“男司机当街殴打女司机”事件、“男子创业7年被净身出户”事件等等,都在火爆刷屏之后迎来反转。
这些事件之所以能成为刷屏爆文, 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煽动性强,作者具有较强的叙述功力和技巧,放大读者的情绪;或是突出反面形象,引发读者的愤怒情绪;或是容易戳中痛点,以秀惨的方式引发读者共鸣,等等。
对于碎片化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来说,让读者们辨别每一篇文章内容的真伪,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纵容自己随意地转发每一篇刷屏的文章。
相对而言,阅读量小的文章,即使是谣言,危害也不大。而刷屏的文章,其传播方式是“病毒式”的,由于本身自带煽动转发的属性,因此每一次转发,都会激起另一圈疯狂的扩散。
“无法鉴别真伪”,不是随手转发的理由;“以善之名”的发心,也不是放纵自己无视真伪的借口。
曾读过一句话:“简单粗暴,本身就是恶,是放逸和懈怠。以放逸懈怠的态度去护持善的发心,好比往清汤里浇墨汁,只会把清汤毁掉。”
希望我们在面对每一篇朋友圈刷屏的文章时,都能收起放逸懈怠的态度,在随手转发之前,多一点慎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