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教授,中国现代史大家,尤其对中共和苏联党史的研究,在史学界可以说是无出其右。当时看《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我对其中三观类的内容倒没有太多的惊讶,但对高教授行文之严谨,考证之翔实,引用之丰富,态度之严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另一位近现代史专家张鸣教授的话来说:“高华是我见过的最认真,最严谨,见识非凡的史学家。”深以为然。
但是这本书,未免太过于标题党了,走的是朋友圈泛滥的“马云语录”、“白岩松说”的路子。此书毫无历史学的“境界”可言,充其量是聊了点历史学研究所需素质的话题。全书是由高教授接受的采访实录、读后感、点评杂文等拼凑而成。之所以说是拼凑,一是主线凌乱,并无重点;二是选材倾向性明显,内容保守,应是为能在大陆出版,不得已而为之。如此态度,以高教授行为处事风格来看,绝非其本意。
即便如此,书中还是有一些可以谈的点:
对蒋的误解
一是正史对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描述。其实蒋对日本的态度不是恨,而是极度痛恨。《蒋介石日记》中有写到:“倭人之卑劣行动,令人无不生厌,西人称,倭人男子皆有侦探特性,妇人皆带妓女特性。至今益征其言不诬也。”这种过激言论在蒋公身上并不罕见,搁在今日,和那些游行砸日本车的愤青们差别也不大。这样的人,污蔑他消极抗日,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二是蒋一直被塑造成以“娘希匹”为口头禅的没文化形象。实际上蒋公算的上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家,是四书五经,尤其是《大学》的资深脑残粉。在他的领导下,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在30年代被儒学化,甚至提出以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治军和整军,表现出与时代脱节的严重弊病。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吃了有文化的亏了。
三是蒋统治时期的“白色恐怖”。实际蒋独裁有余,强硬不足,用余英时的话说,蒋是“无效独裁”。 因此当时社会仍保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对比彼时以自由和理想吸引知识分子的延安,就延安整风开始之后,社会已向集权主义转型,自由度比之国统区大为不如。
四是蒋看似杀人不少,实际却有“妇人之仁”,在杀伐果断、手段凌厉上,远逊于
毛。最佳机会莫过于1945年的重庆谈判。虽然蒋是能看透毛的少数人之一,但还是下不了手,除了受美苏的牵制外,同时也是被毛所迷惑,起了恻隐之心。谈判结束回延安后,据师哲回忆,毛得了严重的眩晕症,不能见生人,常会晕倒。当年重庆之行的危险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试想如果当时二人换位,毛是否会留蒋一条生路?以西安事变推论,很可能不会。西安事变之时,若非共产国际的强力干预,中共原打算公审蒋并将其处决,以如此羸弱的实力就敢下此狠手,这是蒋所不及的。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一是在组织和宣传的水平上差距极大。共产党的组织和宣传能力极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Know Your Audience”。类似"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都通俗易懂又煽动性强。反观蒋说的那一套《大学》的理论,过于空疏,儒家形象又迂腐守旧,完全丢失了思想制高点。仅有的所谓“总体战”的概念,连口号都称不上,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内战,国民党也没有办法让人民接受它对“勘乱”的解释。
二是蒋在军事方针的缺陷。套在他脖子上的致命绳索是他以“保城守地”为中心的军事战略方针。与其说是战略水平的不足,倒不如说是受面子所困,毕竟作为官方政府,需要顾及国家形象,为了国际观感,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倒也是蒋的无奈之举。
三是部队性质的不同。国民党军队既非“党军”,更非“国军”,而是将领们拥兵自重的“私军”,派系林立,利益冲突,相互桎梏。辽沈、淮海战役是典型代表。以淮海为例,如当时由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的二十万兵力支援淮海,如邱清泉不敢对黄伯韬兵团见死不救,或许国共仍有一战?
四是整体组织和经济的差异,在组织上,中共党、政、军完全军事化,轻装上阵,军队不需发工资,只要吃饭穿衣就可。蒋介石则与此相反,要支付巨额军饷。国民党短期内又不能打赢,从而带动经济出现严重危机,造成通货膨胀,导致物价狂涨,蒋却不在意,以为只是暂时现象。结果却演化成了致命危机。
五是情报能力的差距。1937年抗战爆发后,由于国共合作,实现了中共合法化,从而给中共的情报工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用蒋的话说,中共从此获得了“渗透、潜伏、发展蔓延的大好机会”。而另一方面,国民党对于延安的渗透却乏善可陈,延安整风“宁可错杀,不可错过”,虽然苦了许多满腔赤诚奔赴延安的无辜理想青年,但就情报防御工作而言,确是个明显的优势。
除以上外,国民党丧失“民心”一说,大陆的著述说得最多。对此原因,个人同意高教授的观点:其实,民心如流水,随时会变化。对于广大普罗来说,只要不是异族的暴虐统治,在哪个朝代都是干活、吃饭。
国共两党的差异
一是革命程度的不同。国民党进行的是有限革命,是政治层面上的革命,政权一到手则革命就告一段落。国民党的革命后遗症小,因为革命是有限的,未进入精神革命领域。共产党进行的是无限革命,革命的后遗症大。
二是面向的阶层不同。国民党由于其渐进式革命的性质,其面向对象主要是中产阶级。对普罗大众、对社会底层,没有关怀,没有改革措施,显得空洞无物。而共产党面向的是底层阶级,其作用群体更为巨大,影响力建立后,反过来对中层以上的知识分子们产生影响。
三是性格的不同。国民党的性格太中国了,只是镀了一层西洋的外衣。大家都称兄道弟,而共产党是不来这一套的,叫一声“同志”,就把所有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的传统伦理联系切断,只认共同信仰的人是亲人,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传承下来的进步思潮而言,无疑更具有吸引力。
四是对平等主义的态度。这是被共产党抓住的另一个思想制高点。然而,说到平等主义,不得不提王实味,这个在中共党史中非常重要,但现今却无多少人知晓的,延安整风事件的代表之一。王实味的发声,揭示了共产革命核心价值“公平”和实际现实中登记差序从思想转化为制度的必要建构的矛盾,实际就是以党的道德化的理想批评现实中的反道德化现象。具体而言,就是在平均主义的结构中表现出对“特权”问题和“权力异化”问题的焦虑和敏感。王实味事件的处理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有兴趣的可以在《红太阳》书里进一步看细节。
高华的历史观
高教授说:“人们都说,学历史可以鉴往知今,增进人类智慧,这都不错。而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私人爱好。”
这点和余英时先生的一段话类似。他说:“学历史的好处不是光看历史教训,历史教训也是很少人接受,前面犯多少错误,到后面还是继续。因为人性就是大权在握或利益在手,但难以舍弃,权力和利益的关口,有人过得去,也有人过不去。所以我认为读历史的最大好处是使我们懂得人性。”
所谓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克罗齐认为,人们通常认定的历史中有一部分并非真正的历史。福柯也说:历史是被塑造的。因此学历史,以初高中课堂上死记硬背的方式而言,毫无意义。
如何学好历史呢?刘知几云,史家需兼“史才”(要有治史的才学)、“史学”(要有学识和功底)、“史识”(洞察历史的眼光),三者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史识”。前两项是可以通过刻苦学习而获得的,后一项则是要有思想境界和人生阅历才可接近的。
以上,我还是继续把学历史当成私人爱好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