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武侠爱好者,如果要我来评最被低估的武侠作者,那答案毫无疑问,是黄易。

说起武侠大师,通常的前四强排名是“金古梁温”,偶尔会有非官方的草根排行榜,会把黄易塞进去,变成“金古梁黄温”。即使榜上有名,黄拍在梁之后,也是个尴尬的位置。说到底,这是黄易作品的风格决定的。
黄易作品的内容,两极分化太严重,俗的太俗,雅的太雅。俗的部分,无疑是“情色”的标签。从《覆雨翻云》里的韩柏到《寻秦记》里的项少龙,主角都自带无限雄性激素,能把身边的异性一网打尽。黄易的作品因此被戏称为“种马文”。一方面,他的作品被路边盗版书摊狗尾续貂成例如《寻龙记》一般的纯黄色小说,再被不明真相的人们把情色的帽子扣回到他的头上;另一方面,种马文里的男版玛丽苏,和对男主角毫无抵抗力的女性们,多少发散着些男权主义的味道,不仅会被女权主义者们抵制,连有些正常的男性们也会心生反感。
雅的部分,金庸作品的根基是他丰富的国学知识,虽然金老先生本身的信仰不详,但从作品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人物形象来看,应是偏儒家的,在《书剑恩仇录》、射雕三部曲和《碧血剑》里尤为明显。儒家的“浩然正气”所具备的正能量,在吸引读者、引发共鸣方面自带加分属性,这也是六神磊磊读金庸能火的客观原因之一。古龙作品的根基是他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古老先生笔下没有庞大的历史背景,没有国家大义、民族节气的思想升华,对于那些见多了道貌岸然的伪道德者、希望回归真实人性的读者来说,尤其能引发共鸣。而黄易,他的雅,却离数量庞大的普通读者都太远了。黄易的雅,是对人生终极目标的探寻。
仅这一句话,足以让黄易掉粉无数。人生终极目标?跟我有什么关系?金庸的大侠,古龙的酒,都是我能直观感受得到的,岂不有趣的多?
我无意标榜自己的阅读品味,但能穿越“情色”的表象和略显粗糙的文笔,看到黄易作品内核处的价值的,应当是会读书的“老司机”。
最近读完《破碎虚空》,这是黄易最早期的长篇,也是黄易武侠(玄幻)世界观的完整呈现。以后的《覆雨翻云》、《大唐双龙传》和《边荒传说》,都只是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增补而已。

黄易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战神殿”里那巨大的刻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在萧鼎的《诛仙》里也反复出现,就引用的语境来看,和原出处《道德经》的本意已有出入,表达的更像是天地对万物没有仁慈之心所导致的世事无常。在西方哲学里,这样的认识被定义为“荒诞”。
黄易笔下的主角们,对这个世界的荒诞有着深刻的认识。比如《破碎》里的主人公传鹰——“苦思人生成败得失、生老病死,悟到生命的无常、人的局限。自那刻开始,他便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勘破宇宙的奥秘。”
所谓“勘破宇宙的奥秘”,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标,是黄易对抗这个荒诞世界的方法,通过破解真相,用“破碎虚空”的方式,从这个宇宙中脱身,去到无苦无乐的永恒世界中去——黄易的整个武学体系,正是从上至下地从这个终极目标出发的。
黄易笔下的武功,糅杂了对道家和佛家的理解。
道家的重点,在于先天真气。所谓“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先天指的是在母体内通过脐带的呼吸,如要修炼上乘武功,需要让身体恢复到先天呼吸的方式。这一点的实现难度在黄易的作品里呈递增的趋势。早期的作品里先天真气信手拈来,到了《大唐》里,两大主角需要依靠四大奇书之一的《长生诀》,而《边荒传说》里,燕飞要靠丹劫和假死之后才能勉强获得。
佛家的理念,则都被融入在名列四大奇书之首的《战神图录》里。比如“浑浑沌沌,无外无内,无人无我,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尽去诸般相。 ”、“天地闲一气流行,皆因形相不同,致生千变万用,然若源溯其流,盖归一也。故能守一于中,我与木石何异,星辰与我何异,贯之一之,天地精华,尽为我夺。 ”再比如传鹰和蒙赤行长街对战时——“一种至静至极的灵觉从他的脑海深处升了上来,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安静和快乐。”、“这一切一切,都不属于“现在”这一刻。都是无关痛痒,不须一顾。传鹰进入了彻底“忘我”的精神境界。”——都类似禅宗的禅修之道。
当然,这里所引的佛家理念并不纯粹,更像是“佛教玄学化”的表达方式。但这并非黄易对佛、道两家研究不深,而更像是他所理解的佛道对终极问题的认识中的共同之处。就像他所举的太极的例子:“物物一太极,你我均有一太极在心中。这一太极,包含了无极之智慧在内,故我佛有言,人皆有佛性,便是指此。”——虽不准确,但方向毋庸置疑。
无论是先天真气,还是天人合一,目标都是《战神图录》里压轴的最后一招——“破碎虚空”。类似于道家的羽化登仙,和佛家的坐化涅槃。脱离了肉身的束缚,意识与万物融为一体,从而获得永恒。传鹰很好地示范了这个状态:“传鹰的精神似乎已经解体。以他不能理解的方式,在时空上作无限伸展。”
黄易笔下真正完整地实现“破碎虚空”的,仅有本书里的令东来和传鹰。在之后的作品里,破碎越来越难。《覆雨翻云》庞斑和浪翻云的终极一战,才使两人掌握了破碎的钥匙;《边荒传说》里无敌的孙恩只能达到破碎一半的程度,需要靠燕飞的帮助才勉强成功;而《大唐双龙传》里,带着主角光环得到无数好处的寇仲和徐子陵,连破碎的门槛都没摸到。
在有些人看来,这什么破碎的鬼玩意儿,根本连武侠都算不上,只是异想天开的玄幻罢了——对于我们的“常识”所无法理解的东西,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会是拒绝相信,并嗤之以鼻。我不敢断言黄易所描述的终极目标是真正存在的,但我也不敢断言这就是玄幻,就像我不敢断言道、佛千百年来所追求的东西是“封建糟粕”一样。古人的智慧飘散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作为现代人,我希望自己少一些傲慢和自大,多一点对未知的敬畏。
对以上无感的读者们,可以看看前几年的一部电影:《超体》,再回头想想,主角Lucy的大脑开发程度达到100%时的状态,是否和“破碎虚空”后的状态很像?
回到黄易作品情色的问题上来。在我看来,黄易并非为了情色而情色,而是为了通过“情色”这一世俗间快感的典型代表,来证明人们所追求的世俗快乐,在终极目标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趣。正如本书中所写:“传鹰在追杀马贼于千里大漠时,也曾逢场作兴,和不少美女有肌肤之亲,可是每一次高潮过后,总有一种无奈的寂寞和孤独,只想一人独眠,这种快乐背后所带来的感受,令传鹰放弃了性慾上的追求,认为那只是刹那欢娱,缺乏一种永恒的价值,不值一哂。”
《寻秦记》里虽然没有对终极的探求,但项少龙的香艳生活在给他带来偶尔的快感之余,更多的却是伤心和消沉;《覆雨翻云》里,韩柏的种马生涯也抵不过最终要失去秦梦瑶时的失落和失意;到了《大唐》和《边荒》时,情色已在作品中被大幅压缩,情而不色。黄易或许也意识到,大多数读者并不能领会他所写的情色的真正意义所在,不得不为大众的口味做出妥协。
诟病黄易作品太色的读者们,或许在读《金瓶梅》时只记住了其中的激情桥段,在看《泰坦尼克号》时会将其中某片段反复慢放,会把《失乐园》、《挪威的森林》、《废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都统统归类于黄书……阅读这件事情就是这样,见仁见智。
诚然,黄易的这本书并不算是完美之作。虽然有了理论体系的建立,但情节过于单调,主角光环太强,几乎没遇到太严峻的挑战,在和蒙赤行的长街之战后,更是呈现了无敌状态,味如鸡肋。黄易的其它作品,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重复性的场景较多,文笔不拘小节,篇幅过长显得拖沓等等。
但我依然认为,黄易是被大大低估了的武侠大师。“金古梁温”,没有人谁真的在作品里对人生的终极问题做过探讨。“朝闻道,夕死可矣。”在世俗的纷扰诱惑中,只有黄易,在坚持着他对“道”的追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