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孙皖宁(Wanning Sun),
悉尼科技大学艺术及社会科学学院,
媒体及沟通研究教授。
本文由原作者授权翻译,翻译内容经由作者确认,
代表原作者观点。
澳洲网络华文媒体经常被指为中共操控澳洲华人社区的证据,但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媒体也经常表达亲澳情结。
诚然,这些媒体时不时表达对于祖居国的好感与骄傲尤其是领土主权问题上对中国的支持,
但是他们也曝光有些中国人的不文明举止,同时经常发布当地澳洲人自然流露的人性闪光,及澳洲社会的民主自由。
与之对比,澳洲主流媒体在处理有关中国议题上有争议事件时似乎没有那么客观中性的呈现。
经常看到英文媒体在没有什么新证据时重复炒作这类议题上半真半假故事。有时似乎像为已经想好的故事按上合适的证据。如果实在没有实例,就启动想象力。
近年来因为缺少人手,资源不够及读者减少,主流媒体的操守标准一直下滑。有关中国的辩论简直是场灾难。
经常看到有报道为了迎合公众情绪口味而牺牲深度,缺乏中性呈现,减少严格审视,及没有严格的事实核对程序。 
以上现象见诸于澳洲商业媒体诚然是个不幸,但可以理解。然而最近动态可以看到似乎澳洲纳税人出资的ABC也乐意沿袭了这种商业路线的俗套。
澳洲媒体的时评社论也不见得好到哪里。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时政评论员只要讨论到中国议题,在国家价值取向及国家安全名义下,似乎他们的独立思考功能被顷刻关闭了。
我们也看到一个好奇的现象,来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阵营的人居然同枕共眠。谁能想到国防安全专家与人权鼓吹者和声共唱。
澳洲大众知识界及媒体精英似乎有能力质疑分辨媒体报道的国内事务,比如,婚姻平等及土著问题等等。他们通常能从字里行间读到添加的胡椒味精而得出他们自己的判断结论。但是一旦涉及到中国问题,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经常地,当他们读到一个关于中国在澳洲施加影响力的故事时会感慨,“哇,我还不知道有这回事,这的确是个麻烦,这个真让人担心”。
读者听众倾向于在他们所知甚少的事务上跟随媒体观点,国外事务及国际关系新闻就是属于这个类别。由于媒体依赖专家意见,所以中国问题学者专家在这方面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一个特定事件的早期定性阶段。
不幸的的是,记者们倾向于周旋于少数几个来自辩论一方的学者,而用他们的意见来代表整个学术界的不同声音。
这种惰性新闻采访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这种不幸倾向的其中一个后果就是,社会上反华情绪蔓延滋长。
几年前我们还能看到澳洲华文媒体上许多故事赞扬澳洲是个美丽,清洁,友好的国度,如今这类故事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如火车及公交车等公共场所的排华反华事件报道。
另一个相关后果是中国移民群体,包括来自大陆及其他地方的,越来越被主流社会疏离其外。
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感到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平等权利,因为他们动不动就被标记为中共傀儡。来自中国的学术界人士有着同样的担忧。
他们可能会表示,“还有什么好说的,如果我表达不同意见,等于又给他们证据说我是被中共操控的”。
中国移民是澳洲公共外交事务的潜在资产,这是在最近的澳洲外交白皮书上明确表述的。他们可以实在的影响那些正在考虑来澳读书,旅游,投资的人对澳洲的印象及改变他们的决定。
而他们是否积极的发挥这种作用,是否传递正面积极或负面消极的信息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在澳洲受到的何种对待。
迄今,这个群体对他们投奔的新家园的美好感觉正被消退而尽。华裔澳洲人在澳洲不被接受认同等于将把他们重新推回到中国怀抱。
如果中国问题辩论继续深陷国内政治争斗泥沼,而没有来自主要政党及公共媒体的正确引领,这种现象将不会改善。
作者孙皖宁(Wanning Sun)
原文发布:东亚论坛《East Asia Forum》。
中文翻译:之声。
参阅原文请点击Australia’sChina debate needs nuance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票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